书城教材教辅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新课改)
29324500000012

第12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如何才能让我国的文化产业界较好、较快地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水平,让它在新时代更有力地发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有明确的“推进文化创新”的意识:“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从现时代的情况来看,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以强烈的文化创新精神来凸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创造性价值。

这种文化创新精神,首要的一个表现方面,就是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表现意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传承绵长,内涵广博。我们的文化创新应当摒弃那些文化猎奇性质的观察视角,结合历史经验和时代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那些具有人类普遍价值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

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世界范围内,能真正激起市场热烈反应的中国文化产品,大抵还是那些阐扬了中国民族文化优秀、积极特性的作品。像三国文化的系列作品,它们所宣扬的中国式的责任意识、忠诚、友谊等,显示出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立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却能为人们提供情感、道德上的支持。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范围来说,人们最终会自然地选择那些更具普遍的、积极意义的文化作品。

所谓文化创新,另一个重要方面,必须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上。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问题。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所谓“全面认识”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全面认识意味着系统性的深入认识,对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作用,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考察。其二,全面认识,自然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展开细节部分认识的含义。没有细节,哪来的全面?而在过去,我们一般只强调对历史文化一些框架性的判断,这样,就容易纠缠在前辈某些个别论断上不能自拔。真正的创新突破,却往往得益于某些细节的创意与发现。其三,全面认识,其实也包含着同情体验的意思。这和过去强调“批判继承”有很大的不同。所谓批判继承,事实上已预设批判者的立场地位都必然地优先于被批判对象。这种预设容易使得批判者以今人所处的环境简单评断传统文化。而“全面认识”则意味着文化工作者要更加重视各种文化现象在其所处历史条件中的合逻辑性。这也就形成了传统与现实之间真正的历史张力:文化工作者在此中更能明晰洞见在今天尤有活力的那些传统文化因子。

今天,各发达国家已纷纷把发展的目光转向了文化产业领域,竞争十分严酷。在硬件方面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差距短时间难以跨越,但我们无比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却是很少有国家能够比拟的。

传统节日,如何“对接”现代?

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随着《办法》的公布,传统节日放假时间已经尘埃落定,但如何才能过好这些节假日?相关专家普遍认为,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之与时代需求充分“对接”,是当务之急。

有了形式,还得多挖掘内涵,“法定假日”仅仅是一个开始。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境遇:节日气氛越来越淡,年轻人不清楚这些节日的真正内涵。与此同时,各种洋节却搞得红红火火,有人戏称为:“汤圆”动辄败给“玫瑰”……此前,在诸多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衰微的议论中,人们抱怨最多的,是传统节假日没有法定化。

“现在,这一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不过,有了假期,只是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开端”,专家们强调,传统节假日的法定化仅仅提供了一种“天时”,它们能否兴盛,关键还在于节日的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民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在中国声势日壮的洋节并非法定假期,但是却日益红火,部分原因是其丰富的节日内涵契合了现代人的心理诉求。

专家认为,过节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是民族生活的典礼和仪式。欲使传统节日焕发勃勃生机,还需要文化部门、文化学者以及民众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挖掘节日内涵和具体载体上多下工夫。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这几个节日有着固定的形式、确定的主题和不变的民俗习惯。要过好这几个节日,首先要重温、复习那些与我们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而不能随便给这几个节日穿插太多与商业内容相关的节目,或者是与节日无关的主题。“比如,除夕要吃饺子而不太可能吃蛋糕,中秋节是家庭团聚人月两圆的日子而不能随意过成狂欢节。毕竟,这些节日典型地代表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与固有的审美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许多人认为传统的节日年轻人会不喜欢过,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比如说清明节,就是中国儒家“慎终追远”理念的最好体现,相信年轻人也不会拒绝这样一种亲近祖先的机会。同时清明还可以组织踏青,亲近大自然。另外,各地还可以进行创新,利用清明缅怀对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一个节日有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与如此多的形式,相信大家会喜欢。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中国人常用‘像过节一样’来形容美好的日子,节日中充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心理祈求。”他认为,要多从时代的视角揭示和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重视其文化含金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和弘扬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

少些商业气,多点文化味,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

《办法》公布后,包括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在内的5个“小长假”,将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闲暇时光。专家们认为,要休好假、过好节,除了要维系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关键还是要想方设法激发群众的热情,特别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

“传统节假日,只有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李汉秋说,古代过年过节一直很热闹,现在很多家庭在端午节时,可能只保留了吃粽子的习俗,但在古代远不止如此,比如赛龙舟就是一种群体性的竞技活动。他认为这样的活动现在依然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因为这种活动很容易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也是最能够促进节日文化发展的。

纪宝成说,民间这些年虽然也在过这些节日,但最初的内涵与形式都已经淡忘了,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风俗习惯的整理与宣传力度。这些节日是属于群众的节日,只要发挥群众的创造力,相信一定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拥有与时代相一致的内容与形式。

冯骥才认为,将节日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对一些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名篇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多关于节日与民俗的教育。”

李汉秋表示,应推动民族优秀节日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中,介绍重要传统节日的内容。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特色鲜明、内容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庆祝重要传统节日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节日的发展和推广,也需要商业文化的带动。通过新的、更好的节俗产品的开发,可以烘托过节气氛,但是也必须避免商业气氛过浓。专家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社会的监督和媒体舆论的倡导,同时也应注意传统节日习俗中的“去粗取精”。对于一些封建迷信或者不适应时代的习俗,要注意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使节日文化健康长效发展。

英国个体户如何赚钱

英国是个私人企业极其发达的国家,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维珍集团”这样的巨型私人企业。但许多人不了解的是,英国小型私人企业也十分发达,是英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国,这类企业被称为“自雇企业”,类似中国的个体户。

1大多是家庭企业

严格地讲,自雇企业应是由本人(即一个人)开办的企业。但实际上,这些小公司有时也会多达好几人。走在英国的大街小巷,经常看到挂着“某某兄弟公司”、“某某父子公司”或“某某及伙伴公司”的招牌。此外,还有许多招牌上没有标明的“夫妻店”。这些公司的规模可以想见。

与同行业的大公司相比,自雇公司在收费上非常灵活。大公司的做法是,接到活后,公司管理人员先到场估价,然后交给工人干活。小公司则不一样。根据活儿的进展情况,顾客可以和他们讨价还价。如果合理,他们也会同意。

2从业者素质很高

在英国,从事自雇业的工人或多或少地都接受过职业教育,有的还从专门的学校毕业。这些学校类似于国内的大、中专或职业技术学校。

自雇业者除了揽生意,还要保牌子。因此,他们服务态度很好,以争取回头客。除了不厌其烦地与顾客商量具体细节外,他们都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而且大多都提供24小时服务。

3成本低、收效快,自雇业受人青睐

自雇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多少成本,有的甚至连门面都可以不要,一个普通的家庭就可以营业。比如修剪花园、院落,维修水电以及专门开锁的行业等等,只要有简单的工具就可以了。

4政府支持、公众认可,自雇业前景看好

众多的自雇业者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总体就业压力,而且也给政府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税收。那些被大企业裁掉的员工,也可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设立自食其力的小公司。英国政府对自雇业的发展一直持积极态度。英国政府近年来在公司税减免、企业登记程序等方面都给予了自雇业特殊的照顾。

同时,由于自雇业者服务态度良好,收费灵活,所以备受英国公众的青睐。除普通市民外,一些大的公司、宾馆也越来越愿意找自雇业者为他们提供服务。

英国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0%,而第三产业正是自雇业的优势所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英国一些大企业不断裁员,又势必为自雇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后备军。和以手工业和简单技术为主的传统自雇业不同的是,依赖脑力和高科技手段的新兴自雇业正越来越普遍。如会计咨询、市场分析、广告制作、电脑设计等行业正不断涌现,自雇业将面临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朝鲜战争看销售“人海战术”

1人海战术与营销

人海战术是基础的基础;不会人海战术的公司一定做不大;人海战术是战略,也是一项极高的管理艺术!

营销多数情况下必须依靠人海战术,也就是需要很多人的推销,就是再先进的公司也离不开人海战术,没有基础人员的推销,所有的营销动作都会没有结果,即便是以精兵著称的娃哈哈,号称不依靠人海战术取胜,最终还是要靠大量的渠道人员,大量的渠道商获得胜利。中国应当是人海战术的鼻祖,无论在历史、现代的战争中,中国军队都在此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朝鲜战争就是其中的典范,对它的分析对于理解人海战术的关键环节,将有重大的帮助。

2对人最“适合”的战法

在朝鲜战争即将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是希望林彪去的,但是这位黄埔军校的毕业生,面对美国的飞机大炮被吓坏了,死活不去,最终还是彭德怀临危受命,当时毛泽东在出发前对彭总说:中国与美国的兵力4:1的比例大体上比较合适,这大体上相当于一个军打对方一个团,但是战争开始之后,毛泽东很快发现,对付美国鬼子并不像对付国民党军队那样容易,可以几万、几万的干掉,最终人员的比例升到了10:1的比例,也就是一个军打对方一个营,这在外国人眼里基本上是难以想象的。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指挥众多的人员完成一个极为精准的目标是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的。

人海战术非常适合现今商战的需要,销售队伍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很多企业盲目地崇尚所谓的市场营销,动辄就是广告轰炸。但是,不管怎样的营销方式,最终还是需要销售人员将产品卖出去换成钱,还是需要在地面上进行一对一的角逐。没有强大的地面销售团队,能够获胜基本是不可能的。而建立一支强大的销售队伍,要比广告策划复杂得多。

就企业的管理来看,对于组织的管理,中国古代对人的教育与管理方式,是最应当研究与借鉴的。现今所有驰名的企业,或者是品牌型的公司,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人海战术的卓越代表,不会解决人的问题,无法做销售,不会解决人海战术的问题,无法做企业!

综上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1人海战术是基础的基础;

2不会人海战术的公司一定做不大;

3人海战术是战略,也是一项极高的管理艺术。

C2C

C2C实际上是电子商务一个专业术语,C2C即ctoc,因为在英文中的2的发音同to,所以ctoc简写为C2C。c指的是消费者,因为消费者的英文单词是consumer,所以简写为C。现在大家应该知道C2C的意思就是消费者(consumer)与消费者(consumer)之间的电子商务。打个比方,比如一个消费者有一台旧电脑,通过网上拍卖,把它卖给另外一个消费者,这种交易类型就称为C2C电子商务。

C2C电子商务主要是指网上拍卖。C2C模式的特点就是大众化交易,因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

1C2C中国发展现状

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一年的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成桑田。

一年之前,拍拍网的强势介入让C2C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淘宝、易趣、拍拍三家各有千秋,而又强弱分明。一年的风雨之后再回头来看,太多的事情让原有的格局已悄然改变,强弱之势的异位让C2C进入了更加扑朔迷离的后三国时代。

2淘宝:在领先与压力之间

毋庸置疑,淘宝在C2C领域的领先地位暂时还无人能够撼动。然而,淘宝却也不得不承受这份领先带来的沉甸甸的压力。在领先与压力之间,淘宝在奋力往前走。

在中国C2C市场,淘宝的市场份额超过60%。如果是在传统行业,淘宝完全可以高枕无忧。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领域,这样的优势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屏障。早在2006年5月推出招财进宝受挫,马云便意识到这样的市场地位并不稳固,竞争对手完全可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直接挑战淘宝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