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淡水养殖鱼病防治技术
29316800000012

第12章 微生物病害防治(3)

[流行情况] 该病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曾在个别渔场发生,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1987年起,江苏、浙江、上海开始流行此病。1991年后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1996年在宁夏爆发、流行。危害鱼的种类有鲤鱼、草鱼、鲫鱼、鳊鱼、团头鲂、鲢、鳙鱼等大多数池塘养殖鱼类。在上海及苏南地区从2月底至11月份,水温在10℃~36℃均有该病流行,其中以水温持续25℃以上时发病最为严重,危害鱼的年龄从2月龄的鱼种至成鱼;且不仅精养池塘易发病,而且各种养殖水体中均有该病的发生,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其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达95%以上。

[流行原因]

1、没有实施有效的防疫检疫

近年来由于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池塘放养密度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大幅度提高,人们在追求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并未做好鱼病的防疫和检疫工作,鱼苗、鱼种购买过程未实行检疫制度,使病原体广为传播,高密度养殖又为疾病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

(1)饲养管理工作做的不细,鱼池水质恶化、老化、溶氧量低,有害物质多,鱼长期生活在不良的水环境中,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

(2)长期近亲繁殖,体质下降。

(3)精养池塘基本上投喂商品饲料,不投喂天然饵料或少投喂,即使投喂颗粒饲料,其营养不全面,鱼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害,发生脂肪肝,鱼抗病能力下降。

(4)渔农缺乏防病意识,病鱼、死鱼到处乱扔,发病后将池水向外排放,在天然水域中来不及自净,造成天然水域中的病原体日益增多,以至于各种养殖水域都在发病。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作出进一步诊断。

3、用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查确诊。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

2、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3、鱼种下塘前用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浸泡10~30分钟,保护期为3个月以上,可帮助鱼种安全度过高温季节,减少发病。

4、加强饲养管理,多投喂天然饵料和优质饲料,正确掌握饲料投喂量,提倡少量多次投喂。

5、在该病流行季节5月份至9月份,每月使用水体消毒剂进行消毒,再投喂抗菌素1次。

(1)漂白粉或漂白精,1克或0.2~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1次。

(2)二氧化氯(8%),0.1~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1次。

(3)诺氟沙星,10~30毫克/公斤体重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4)大黄,2.5~3.7克/立方米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全池泼洒,15天1次。

6、生产工具要消毒,病死鱼要及时捞出深埋,不能到处乱扔。

[治疗方法]

1、第一天杀灭鱼体外寄生虫。根据镜检结果,蠕虫类(如指环虫、三代虫)在水温20℃~30℃时,用 90%晶体敌百虫0.5~0.7克/立方米的浓度全池遍洒,或2.5%敌百虫粉剂1~2克/立方米浓度全池遍洒,效果较好;原虫类(如车轮虫、斜管虫)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鱼塘水成0.7克/立方米浓度。

2、第二天使用水体消毒剂,如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根据病情每亩水面,1.5米水深施用300~400克。隔天可再使用1次。如烂鳃严重,消毒剂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大的氯制剂,同时,病情严重时,鱼的应急能力较差,避免拉网、换水等。

3、第三至第五天,投喂药物饲料,按1千克饲料加氟哌酸1克或恩诺沙星0.5~1克,每天1次,投喂3~5天,若病情严重可酌情增加药量;沙拉杀星,每公斤鱼体重15~20毫克拌饲投喂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每公斤鱼体重0.015~0.02克拌饲投喂,一天1次,连喂3~5天(投药前两天应停喂饲料)。

4、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维生素C、三黄粉等治疗效果更好。

5、第十天左右全池遍洒生石灰1次,调节水质。

九、疥疮病

[病原体] 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punctata f.furunculus),革兰氏阴性,大小为0.8~2.1微米×0.35~1.0微米。

[症状]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用手摸之,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鱼鳍基部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鱼、团头鲂、鲢、鳙鱼也有发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发生,一般为散发性的。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但要注意有些粘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也可引起体表隆起,患处的肌肉失去弹性、软化及皮肤充血。区别这两者,必须用显微镜检查中心处印压片,前者可看到有大量杆菌而无粘孢子虫寄生;后者则相反。

[预防措施]

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可用3%~4%的食盐浸5~15分钟或5~8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浸洗20~30分钟。药溶时间的长短视水温和鱼体忍受力而灵活掌握。

2、可用治疗烂鳃病用的任何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一次和投喂内服药3天。

[治疗方法]

1、氟哌酸:每千克鱼每天用药10~30毫克投入饵料中内服,3~5天为一个疗程。

2、四环素:每千克鱼每天用药40~80毫克,拌人饵料中内服,连用3~5天。

3、磺胺嘧啶饲料投喂,第一天用量是每千克鱼用药100毫克,以后每天用药50毫克,连喂一周。方法是把磺胺嘧啶拌在适量的面糊内,然后和草料拌合,稍干一下投喂草鱼。青鱼可拌在米糠或豆饼中喂鱼。

十、鲤白云病

[病原体] 是由恶臭假单孢菌(P.putida)及萤光假单孢菌引起。

[症状] 患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物附着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竖起,鳞片脱落,体表及鳍充血,肝、肾充血,鱼靠近网箱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不久即死。

[流行情况] 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此病可不治而愈。养在同一网箱中的草、鲢、鳙、鲫鱼不感染发病。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并刮取体表粘液进行镜检,因鲤斜管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鱼苗、鱼种体表有大量粘液覆盖,并引起病鱼死亡。如要确诊,须进行病原体分离、鉴定。

[预防措施]

1、进箱的鱼种应选择健壮、不受伤的鱼,且进箱前要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或盐水等进行药浴,杀灭体表寄生虫及病原菌。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

3、在该病流行季节,每月投喂治疗用内服药饲1~2次,每次连续喂3天。

[治疗方法]

1、外用药:每立方水体,漂白粉1~1.5克,或二氯异氰尿酸钠0.3~0.6克,或三氯异氰尿酸0.2~0.5,二氧化氯0.1~0.3克,全池遍洒。

2、内服药:将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拌饲投喂,连喂6天;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公斤鱼体重5~15毫克,拌饲投喂,一天1次,连喂3~5天;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公斤鱼体重50毫克,拌饲投喂,一天1次,连喂5天,首次剂量加倍。

真菌性鱼病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不含叶绿素,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无性或有性方式繁殖,营腐生式寄生生活。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或水中,在动植物表面和体内都能生存。寄生于鱼体并引起疾病的真菌则主要是藻状菌纲的水霉目、霜酶目和芽枝霉目的一些种类。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鱼类疾病,称之为鱼类真菌病。

一、水霉病

[病原体] 水霉菌现已发现的有十几种,最常见的是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酶属(Achlya)的一些种类,以水酶为代表,概述其形态、特征。

1、形态 水霉菌通常是细长的丝状体,称菌丝。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着生在鱼卵或鱼体受伤的组织和皮肤上,大部分突出体表,有时可长达3厘米,灰白,质地柔软,类似棉纤维。水霉菌的菌丝由两种不同功能的丝状体组成,蔓延在基物之内的是内菌丝,通常纤细而分枝繁多,类似高等植物的根须,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又称营养菌丝;伸展在基物之外的是外菌丝,分枝少而粗壮,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因其突出在空气中或水中,又称气生菌丝;当其形成孢子囊时,具有繁殖作用,称繁殖菌丝。

2、繁殖 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多营养无性繁殖,当无性繁殖衰退或条件不良时,营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为在菌丝顶端形成动孢子囊,释放动孢子,环境不良时,可产生厚垣孢子,以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较好,可直接发育成孢子囊。有性繁殖为形成藏卵器和雄器,接合成卵孢子,并形成休眠孢子,经3~4个月的休眠期而萌发成动包子囊或新菌丝。藏卵器和雄器可以同丝产生,也可异丝甚至异株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