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不哭
29315600000022

第22章 是不是有外界刺激及噪声

1.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

宝宝在不同时期的体温调节能力有所不同,出生时体温与母体相同,出生后周围环境比母体温度低,由于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汗腺功能不足,宝宝的出生体重越轻,周围环境温度应越接近体温。新生儿时期体温调节有以下特点。

(1)产热特点:人体的产热物质主要是脂肪、糖类和蛋白质,而它们都来源于食物,要维持体温就必须有足够的热能摄入,正常进食补充热能很重要。

(2)散热特点:新生儿时期主要以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的方式散热。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约为成年人的3倍,易于散热。

(3)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体温很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2℃~24℃,室温过高或过低,或穿得、盖得过多过少,使宝宝在睡眠中烦躁或蹬掉被子,继而感觉寒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哭闹。

衣着适宜、卫生,穿衣、包裹松紧适宜,被子薄厚应根据气候有所变化,夏季用毛巾被,春秋可用薄棉被,冬天用较厚的棉被。宝宝皮肤娇嫩,与皮肤接触的衣被要求纯棉质地,柔软、吸水性好、无刺激性,清洁卫生,衣服接缝要平展,尽量少用纽扣、拉链,以免妨碍穿脱或损伤皮肤。宝宝衣物以浅色为主,尤其是裤子及尿布,这样容易发现大小便的异常。宝宝的衣物要勤洗勤换,而且应单独洗涤,并用清水清洗干净,防止洗涤剂残留。宝宝的被褥一般每周晒1次;床单、被罩每2周换洗1次。

2.创造环保、温馨的居住空间

婴儿时期宝宝抵抗力较弱,主要生活在室内,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所以在对宝宝生活的房间装修中,从家具到床上系列,从奶瓶、奶嘴到玩具,都不能对宝宝造成任何伤害。宝宝的房间不宜过分讲究装饰和摆设,以免增加有害物质的含量,如地毯、床毯和各种装饰物,也容易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卧室中的刺激物,可能使宝宝的呼吸道发生过敏、阻塞,因而导致哭闹。刺激物可来源于香烟味、痱子粉、驱蚊花露水、油漆等。如果选用了环保地毯,一定要每天吸尘,保持清洁,防止地毯上面沾染尘垢,否则会引起宝宝过敏性疾病而哭闹不安。

宝宝房里也不宜养花草,以免有些花草刺激孩子中枢神经。在夏、冬季,长时间使用空调、暖气,会造成空气干燥,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使孩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冬季每天应开窗通风2~3次,每次45分钟以上;其他季节应坚持开窗睡眠,以保证宝宝睡眠过程中有足够的氧气。小儿睡眠时不要吹对流风,以防受凉。大人不要在卧室内吸烟,防止污染空气。为了保持空气湿润,夏季可在地上洒些水,冬季在暖气上放一盆干净的水,均可起到湿润空气的作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

环境的颜色要考虑宝宝的喜好,宝宝偏爱注视较复杂的形状和曲线,以及鲜明的对比色。宝宝眼睛的视网膜上有一种圆锥细胞,它是颜色的感受器,根据三色学说,红、绿、蓝是自然界3种基本颜色,圆锥细胞中含有对这3种颜色相适应的感色成分。每种感色成分主要被一种基本颜色引起兴奋,故宝宝多喜欢红、绿、蓝等3种颜色。布置房间可以考虑选择这些颜色。宝宝的房间颜色以浅淡、柔和为宜。特别是淡蓝色,对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镇定作用。粉红、鹅黄等色比较好,不应采用黑、白、灰等色调,配色可采用艳丽的色块,也可通过颜色鲜艳的玩具、家具和配饰来实现。

3.减少环境中的噪声刺激

当宝宝处于浅睡眠阶段,或者处于从深睡眠进入浅睡眠的过程中,凡是突然的、音量大的、不熟悉的声音,均可以惊醒宝宝,引起大哭大闹。噪声对宝宝尤其是新生宝宝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不良反应,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影响宝宝正常的神经发育,尤其是会影响与思维、注意力和自我调节有关的大脑前叶的发育。噪声会使宝宝的深睡时间缩短,使其无法建立日夜作息规律,情绪不稳,易哭闹。噪声与一些影响听力的潜在危险因素(如耳毒性药物、强光、疼痛刺激等)有协同作用。

因此,应注意对宝宝说话轻柔,播放轻柔幽雅的音乐,电话声音应设定在最小音量,不要用力摔碰家中房门,电视音量不要太大,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4.减少光线的刺激

强光线对宝宝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也可使宝宝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使宝宝生物钟节律变化,导致机体的应激反应,引起应激性激素分泌增加,耗氧量增加、体重增长不理想、打搅睡眠并改变睡眠状态等。新生儿期是宝宝行为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经常接受声光刺激会延迟行为能力的发展,其昼醒夜眠的睡眠方式亦难以建立。这种早期的睡眠节律的打扰将影响宝宝以后长期的睡眠质量,情绪不稳定,易哭闹。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的刺激,在夜间或睡眠时,最好降低室内光线,为宝宝创造幽暗环境,减少光线的刺激,以保证宝宝的睡眠;白天也应拉上薄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尤其不要让阳光直射眼睛,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

(贾玉双)

(十五)是不是照顾者的

情绪发生了变化

如果与宝宝接触最亲密的人,尤其是妈妈情绪不稳定,如生气、沮丧、失眠、紧张和焦虑等,往往也容易“传染”给宝宝;如果有家庭关系变故、人员之间冲突等情况,都会使宝宝处于情绪紧张状态,因而哭闹。因为情绪是因情境改变而引起的生理感觉、认知及行为的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就有害怕、愉快与愤怒的情绪反应,随着年龄渐长,情绪的分化愈精细。情绪的表达可以透露一个人当时的感觉,而适当的表达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希望所有看护宝宝的人,要爱护宝宝,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变化“接种”给还不懂事的小宝宝,影响宝宝一生的心理发育。

1.父母角色的调适

对许多初为人父母而言,小孩出生往往造成夫妻生活的巨大变动,改变了个人的社会角色、日常生活、家庭气氛、夫妻关系、自我概念,使得许多父母,尤其是妇女声称他们生活最大的转变不是由于婚姻,而是由于第一个小孩的到来。为了扮演为人父母的新角色,双方在感情、生理、生活及经济上都必须有所调适。

(1)心理方面:初为人父母者对于子女的照顾一点经验都没有,所以孩子的来临会造成生活作息大乱,夫妻手忙脚乱,无所依从,使得照顾婴儿的心情变得更紧张失措,若照顾者心中存有许多无奈、不满和抱怨,无形中会降低对婴儿照顾的品质。因此,为人父母心理上的稳定与成熟是很重要的,父母宜时时自省。

(2)婚姻关系:在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被期望为感情的相互依赖、生活上的相互协助及亲密的频繁互动,然而这样的关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与付出才能维持,但孩子来临后,照顾孩子会使夫妻觉得身心疲惫、夫妻单独相处的时间减少。这时夫妻需要有共识,共同负起子女的教养责任,并且相互体谅,以减少冲突与争执的发生。

(3)经济方面:孩子出生后的养育、教育费用,林林总总是一大笔的支出,如果此时尚有其他的贷款要缴付,父母的经济压力会更大,因此为人父母需要量入为出,做好家庭预算计划。

(4)家务分工重新调整:传统中国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仍普遍存在于现今的家庭中。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日常家务工作中,妻子所分担的时数远超过丈夫。然而新生儿的加入,会使家庭生活作息大受影响,因此夫妻双方必须在时间安排及家务工作方面互相协调,通过沟通协商找出可行的方式,以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并保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行。

2.如何在庞杂的社会压力中抚养宝宝

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物质的社会中,很多父母都会感到到处充满压力。正常的家庭矛盾会在许多方面被人为地扩大,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逐渐减少,文化的发展带来精神、道德规范改变,大家庭和传统支持力量逐渐减弱,使很多抚养宝宝的父母倍感责任和压力。为人父母,要想缓解这种压力,需要父母能够随时准备在养育宝宝和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拥有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容易感受到自豪和成就的价值观。

美国儿科医生Spock曾经建议父母进行两方面的改进。第一,要用不同于以往的、更积极的态度来抚养教育自己的宝宝,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保持善良、诚实并且能够包容差异。从小就要教育宝宝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这种价值观会让宝宝在长大以后能够帮助他人,主动与人交流。第二,要改变那种对人类个体、生存环境毫不关心,只顾赚取利益最大化的观念,使宝宝变得更快乐。

养育宝宝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父母需要从养育宝宝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如果父母们没有得到这种满足感,就需要仔细思考一下原因,寻找方法调整自己。例如,有的父母需要从工作或事业中才能得到满足,就不要放弃自己的工作或事业,仔细地给宝宝安排一个可行的抚育方案,请配偶、亲戚或专业人士帮助照顾宝宝。因为从长远来看,每一个宝宝都需要快乐的父母,父母过度地牺牲了生活、工作,有时并不能给宝宝带来长远的好处。

宝宝需要对他们尽心尽力的成年人,不管这个成年人是父母或是其他人员,宝宝需要和充满爱心的成年人保持连贯的关系,共同生活在一个安全而又充满鼓励的环境里,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对他们日后的成年生活影响很大。

3.如何让宝宝适应母子分离

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了,妈妈要准备上班了,可宝贝如同一块小“年糕”,寸步不离妈妈左右,妈妈片刻的消失都会招来大哭大闹,宝贝需要逐渐适应分离。

6个月以前,宝宝是个人见人爱的宝贝,对别人也是见一个爱一个,谁逗他玩谁抱他,他就和谁亲。6~8个月以后,孩子就开始认生了。如果生人想抱,他会又哭又闹,就是不让抱。有的人常以为孩子退步了,胆小了,其实这正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标志,他已经能区分日常照料他的亲人和陌生人了。随后,宝贝对最亲密的人(通常是妈妈)产生一种依恋。

当最亲密的妈妈外出或离开时,宝宝会感到不安、恐惧、害怕、忧虑,常用哭闹宣泄自己的不安。分离焦虑是孩子对于被抛弃的忧虑,对安全的一种需要和渴望。分离焦虑在1岁半至2岁半最为强烈;3岁以后,随着孩子认识能力增强,焦虑明显减轻。

孩子们分离焦虑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多数哭闹不止,有的闷闷不乐,有的出现吃手、尿床的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厌食和反射性呕吐等,不同的孩子表现不同。

4.影响焦虑的因素有哪些

(1)朋友多的孩子,分离焦虑轻:在大家庭长大的宝宝,日常接触的人多,容易产生对别人的信任,依恋的对象广泛,分离焦虑较轻。反之,在小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亲友走动少,每天只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外界接触少,容易认生,对爸爸妈妈往往产生强烈的依恋。

(2)性格开朗的孩子,分离焦虑轻:平时活泼开朗、乐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手时,也不免大哭几声,但很快就会适应;性格内向、独立性较差的孩子,一般焦虑较严重,注意力难以分散,焦虑持续时间较长。

(3)新照料人与宝宝关系亲密,孩子容易适应分离:如果宝宝是在妈妈、爷爷、奶奶的共同照料下成长,妈妈上班后,宝贝由爷爷奶奶照料,孩子很容易适应。如果宝宝一直是爸爸妈妈自己带,妈妈上班了,将宝宝托付给陌生人(如保姆)照料,孩子往往容易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

5.怎么才能使宝宝适应分离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妈妈要尽量多陪孩子玩耍,让宝宝感到自己在妈妈身边是安全和快乐的,对妈妈充满了爱、依恋和信任。对妈妈爸爸充满爱和信任的孩子,一般独立性较强,容易产生对外人的信任,当妈妈离开后,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虽然分离会让他感到不安,但是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妈妈爸爸爱我。”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有所依靠。重逢时,亲昵的接触和游戏会印证妈妈爱我,妈妈要我。

(2)让孩子看着妈妈走:在妈妈外出时,一定要让孩子看着妈妈走,千万不要不告而别,否则孩子会觉得:妈妈消失了,妈妈不要我了。别人再怎么说“妈妈一会儿就来”,孩子也难以相信,因为他最亲近的人都不告诉他就走了,那他还能信任谁呢?妈妈外出时,一定要当面和孩子告别,告诉他妈妈干什么去,别忘了强调一会儿妈妈就会回来。孩子知道自己必须忍耐一会儿分离,他心中有一个盼望和安慰,期待着妈妈的归来,就不会惊慌失措。

(3)让孩子逐渐适应分离:在妈妈准备上班前,可以自己创造分离的机会,让孩子逐渐适应分离。例如,开始妈妈可以用一两分钟外出买东西,走前告诉孩子:“妈妈出去买点东西,一分钟就回来,宝贝等一会儿。”一分钟后,准时回来,宝宝相信了妈妈的话。妈妈可以逐渐延长外出时间,让孩子在盼望和信任中逐渐适应分离。当妈妈不在身边时,也能自己玩,妈妈要及时表扬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和其他伙伴玩。

(4)让孩子熟悉新环境:在妈妈上班以前,要让宝宝熟悉新的环境和新的照料人,如果孩子对环境和照料人都很陌生,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如果要请保姆照料孩子的生活,和孩子一起游戏,慢慢延长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待宝宝熟悉信任保姆后,妈妈再去上班;如果想直接将宝宝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妈妈一定要提前带着孩子去那里参观、参加活动、和老师和小朋友们交往,让孩子熟悉并喜爱上那里,并逐渐延长在幼儿园的时间。

(5)让孩子带上一个心爱的玩具:如果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或不很熟悉的人家(如保姆家),可以让孩子自己带上一个最喜欢的玩具,如娃娃、小熊等,在陌生的环境中,可以给宝宝一种安慰和温暖,让孩子感到家的气息。

(6)体验重聚的快乐:妈妈下班后,要尽量多带孩子玩玩、抱抱他、亲亲他、和他们进行交流,满足他爱的需要,让他充分释放压抑了一天的情感,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让他体会到:妈妈是爱他的,妈妈是因为要上班才暂时离开他的。

(7)让孩子多交朋友:从宝宝出生开始,妈妈就尽量要让宝宝结交认识更多的人,让孩子信任别人,克服认生。

(8)避免不良暗示:当孩子顽皮、不听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或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这些话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让他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

(贾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