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必学的作文描写
29307900000008

第8章 风俗描写

过泼水节

到了西双版纳的头一天,我们有幸接受傣族人民的邀请,来到了傣族村,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一进大门,就看见傣族人民正在敲锣打鼓,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先欣赏傣族人民跳的傣族舞。傣族姑娘跳得那么美,观众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演完节目,我们就开始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了。我端着一盆清水,正准备泼的时候,响起了清脆的鼓声。随着鼓声,人们开始互相往对方身上泼水。大人们泼得衣服全湿透了,而我们小孩泼得最开心。这时,我看见一位叔叔想泼一位老爷爷,我便悄悄地拿着一盆清水迅速地往他头上一泼,“哈哈”,这位叔叔被我泼得成了一个“落汤鸡”。我真开心,因为我击中了一个目标。正当我又端着一盆清水,寻找目标的时候,后面一位叔叔端着一盆水往我身上一浇。“洼!”我的衣服全湿了。这时,一群傣族姑娘一个又一个地往我身上泼,我被泼得像一只“落汤鸡”似的。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的早晨,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鞋袜。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拜年开始了,一家人按辈份拜年道喜,互相祝贺一年安康、如意、发财。小孩“打赏钱”,祝他们又长一岁,学习进步。醇厚的人情味令人感动。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天早晨一般是不做米饭吃的,专煮长条的米粉或长寿面吃,意味着富贵长寿,午餐多吃去年留下的旧饭菜,意思是去年有余,来年更富裕。每家每户的桌上都摆着家乡的特产:柑、橙、柚子和香蕉等水果,还有米花、白散、苏角、茶泡、脆子……真是应有尽有,任人品尝。从早8点,人们就开始陆续走上街或到公园尽情地玩乐一天。

守岁

玉林人过春节习惯叫做过年。一年一度的春节,人们非常重视,各家各户前半月忙着筹办各种年货,卖年画、春联、鞭炮的,生意特别兴隆。街上,红红绿绿的年货摊点遍布,人们喜气洋洋,到处充满送旧迎新的节日气氛。除夕之前,年货早已供足。除夕中午,无论城镇和乡村,各家各户都帖上了大红的对联和各色各样的门神,大多是为祈求吉庆,赞美春光。远方的游子回来了,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们回来了。除夕之夜,全家团圆,通宵不寐,灯火通明,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餐团圆饭后,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这叫“守岁”。

东兰壮乡的童节

我从小就对祖国各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深感兴趣。有的民族风俗象征吉利,有的预兆来年五谷丰登,有的意味幸福吉祥……其中我最喜爱的是广西东兰壮乡的童节。

在东兰县纳秋、尾雅一带的壮族群众,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都过童节。今天正好二月初二。一大早,每家的爸爸妈妈都在公鸡叫鸣前,把自己可爱的子女唤醒,并说些大吉大利的话。然后让年龄最大的男孩子持“燃香”及爆竹,抢在公鸡将要啼叫前,“噼噼、叭叭”地燃放起来,这还叫做“堵鸡嘴炮”哪!一炮引来百炮鸣,阵阵爆竹一停,各家各户活泼可爱的小孩纷纷点燃火把,到大山下流水淙淙的清泉边喝“仙水”,并欢快地唱起歌谣:“唱仙水,喝仙水,男的壮来女的美!男的长大种粮成山,女的长大种棉成堆……”

放河灯

今天是“金桔会”开幕的第一天。上午,在中河河面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听说晚上还要举办河灯、焰火晚会,我们可高兴啦。吃了晚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河的石堤上。岸边早已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大约七点三十分左右,指挥台宣布开始放河灯。坐在石梯上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和家长们,纷纷把自己的河灯点亮,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放下水。这时,毗河上游的第一燃放点的河灯已经漂下来了。远远看去,就像一串闪闪发光的宝石。两路河灯汇合到一处,像一颗颗灿烂的夜明珠把三江之夜点缀得璀灿迷人。河灯的种类可多啦:有的是含苞未放的荷花,有的像洁白无暇的玉兰,有奔腾的骏马,有可爱的小白兔,精致的宝塔,威武的战舰……大多数河灯都是用泡沫垫底,竹条做骨架,彩色皱纹纸糊成的,再配上精心的绘画,中央放置蜡烛或电池灯泡。造型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河灯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布满了宽阔的河面。这里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灯,到处都是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它们将随着沱江的流水,飘向奔腾的长江,飘向遥远的大海。

中秋节

今天是中秋节,听人说“十五的月亮格外圆”。果然,今天的月亮又亮又圆。看着天上的月亮,我不由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想:远在法国的姑妈和小堂弟今天也一定在看这个月亮,在想念祖国。我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法国巴黎,告诉他们,我们全家都很好,我已经念三年级了,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我多么希望他们早日回来和亲人团聚呵!

元宵观灯

刚刚送走了马年的除夕,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

我和表妹也兴高采烈地到街上观灯。啊!大街上真是人山人海。向前看,是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向后看,更是人头攒动。城乡几千群众在灯的世界里,摩肩接踵。他们急匆匆、喜孜孜地朝前挤着,瞧那神气,好像慢走一步,就会失掉什么似的。

大街上不仅人多,灯也很多,在市中心的几条主要街道上,一盏盏千姿百态的花灯,真令人眼花缭乱。有贼头贼脑的“老鼠灯”,有活灵活现的“猴灯”,有栩栩如生的“金鱼灯”,有小巧玲珑的“船灯”,还有全身洁白的“羊灯”……真像走进了神话的世界,迷人的天堂。

我爱红蛋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我们苗家架桥、祭桥的节日。这天,假如你到我们这儿来,定会使你开心。

二月初二,做母亲的给孩子们穿红戴绿,打扮得漂漂亮亮。孩子们有什么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母亲还给孩子们织蛋网,煮鸭蛋,并染红染绿,挂在孩子胸前,好看极了。所以这天也叫“红蛋节、儿童节”。

这天,男人们都自发地行动起来了:架桥的,修桥的,补路的,真是忙碌。你可以看到:破损的桥修好了,塌陷的路补好了,凸凹不平的路整平了……

然而,最隆重的要算架桥。男人们把砍来的圆木扛到溪边,架在溪水上,然后用泥土铺在上面,踩紧,新桥架成了。人们又将红、绿纸剪成花条,缠在竹篾上,弯成弧形,插在桥的两边,再在桥上烧香焚纸,杀鸡、杀鸭,就地煮熟。一切就绪后,取红蛋、糯米饭、米酒等佳肴摆在铺着一块新布的桥头上,举行“桥头宴会”。大家都围在桥头上,席地而坐。这时如有过路的客人,必请来一起喝酒用餐。客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真是皆大欢喜。客人往往吟诵一番贺词,祝桥主人发财致富,万寿无疆。于是喝酒唱歌、猜拳行令起来。你敬我一杯,我还你一碗,觥筹交错。酒到酣处,人影散乱。酒歌声、行令声,不绝于耳。醉了,便翩翩起舞,跳起苗家舞来。人们欢歌笑语,尽情欢乐,直到日落西山,天黑方散。

棒棒会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的盛会,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很浓。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方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也有摊,热闹极了!听妈妈说,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中炊具,农用工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重不重。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笑着、走着,继续朝前张望着……

纳西风俗——摔跤

到了跤场边,首先投入你眼帘的是人的海洋——树上坐满了人,地上挤满了人。叫卖声、欢笑声、嬉闹声掺杂在一起,“三弦”声、马叫声、风声连成一片。

到了一点钟左右,村里的代表就排着队来了。这支队伍就像一条长龙。队伍在跤场上走了一圈后,就开始表演节目:青年们跳起“三弦”舞。这也是我们纳西族的一种风俗。每当过年过节都是这样跳“三弦”舞的。随后是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就开始摔跤了。我们纳西族摔跤既争名次又讲团结。如果你败了,对方就会把你扶起来,还舀水给你喝。

抓周

当妈妈生下我之后,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时,奶奶便忙着为我“抓周”。对我来讲,这可是件“头等大事”。据说“抓周”那天,家里来了许多贺喜的客人。酒席刚过,奶奶便兴冲冲地端来一个筛子,上面摆着钢笔、算盘、鸡蛋和土块等物品。奶奶抱起我,让我抓东西。才一周岁的我知道什么,就在我把手伸向土块的刹那间,奶奶赶忙把钢笔推到我手下,我本能地将笔攥得紧紧的。这下简直满堂轰动!有的说:“这伢子以后一定是个做学问的”。还有的说:“她将来肯定上大学、当干部……”尽是些“吉利”的话。奶奶连声道谢,高兴得连嘴也合不拢。

上梁

喷薄而出的朝阳从东方露出了甜甜的笑脸,空中的云彩就像镶上了金边一样光彩夺目。此时,土家山寨——簸箕乡如京村披上了金色的盛装,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打破了山寨的寂静。

原来,外公家建了新屋,今天上梁。上梁是土家族人的一种喜庆仪式。不到十来分钟,院子里便人山人海了。开始上梁了,木匠师傅双手托着一根足有几米长的大梁。过去,人们信迷信,给梁上画了个大大的太极图,好赶鬼避邪,保佑自家平平安安、无灾无难。如今,上面写着“社会主义好”之类的字,还挂着丝绸做的大花,表示吉祥如意。木匠师傅来到梯子前,他上一步,念一句:“上一级,步步高升!上二级,四季发财……”人们站在下面,静静地听着,看着。今天,外公特别高兴,他额上的鱼尾纹舒展开了,精神矍烁,慈祥的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只听“咣”的一声,屋梁不偏不倚地放在两根中柱子间,显得那么稳固,那么坚实,引来一阵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