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毛泽东同江青谈话。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提出此次调整党的文艺政策的目标:“已经有了《红楼梦》、《水浒》发行了。不能急,一两年之内逐步活跃起来,三年、四年、五年也好嘛。”
8月13日,芦荻向毛泽东请教《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等几部古典小说的评价问题。这天,毛泽东先谈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几部书,接着又谈了《水浒》。
毛泽东对王熙凤的评价甚高,认为王熙凤是当内务部长的材料,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一次他风趣地举例说:“王熙凤处理尤二姐‘事件’,真是有理、有利、有节哟。”他还说王熙凤善使两把杀人不见血的飞刀。“你看,她把个贾瑞弄得死而无怨,至死不悟。”就是以这样的标准,他不止一次评说过《红楼梦》。令小孟惊异的是,主席虽已8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却还是非同寻常,甚至还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出自哪一章,哪一节,哪一页,有时,还将各家不同评说进行比较,可见他对这部书的特殊喜爱与熟悉。
[附注]王熙凤处理尤二姐事件,见《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王熙风弄死贾瑞事,见《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一次毛泽东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孟:“孟夫子,你读过《红楼梦》吗?”“别的书没看过,这本书还真看了一遍。”小孟回答。“噢,读了《红楼梦》,那你说说看,有什么想法,这本书好看吗?”主席像是对一个几岁的孩子在说话,显得非常和蔼。“有的地方挺好看,刘老老进大观园,那段写得挺有意思,有的地方也看不太懂。”“是啊,《红楼梦》我都读过十几遍了,有的地方也还是没有看懂,这个不奇怪嘛!”“主席,我怎么读到最后,看到他们的家族四分五裂、家境败落时,心里有点儿同情呢!”小盂向主席谈了自己的感受。“是吗?不仅你有同情,我也有同情呢,但又一想,就不同情了。荣国府、宁国府的败落,只不过是暂时丧失了吃入的权力,这个府与那个府的此起彼落,不过是狗咬狗的输赢,同情是大可不必的。”“我同情林黛玉,可不喜欢贾宝玉,他对那么多女孩都好,这叫什么事啊,一点都不专一。”小孟又提出了个话题。“林黛玉有句话讲得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子哩。但是她的小性儿也够人受的,贾宝玉,是个很有性格的男孩哩。他对女孩好,那是因他觉得女孩受压嘛。大观园里的女孩总比那些男人干净得多,你还不懂贾宝玉。”
毛泽东和孟锦云等看过电影《红与黑》后,对护理自己的孟锦云说:“你去借一本《红楼梦》,对比着看一遍,这样,也许会更有意思。”孟锦云照此办理,还做了读书笔记。日后,她在和毛泽东交流中,特别从领袖那似乎浸不经心的读书笑话里,细心咀嚼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晚年的毛泽东仍然在潜心研究《红楼梦》,并把它同西方的《红与黑》相联系。他曾戏谑地说:“真是无巧不成书,两部书名的第一个字都是‘红’,可见东西方都有‘红学’。”
接着毛泽东问小孟:“怎么样,两本书都读完了吗?”小孟点点头。“今天我们先谈谈西方的《红楼梦》,你看了电影,又看了书,现在有发言权了,请先发表高见。”
小孟说:“我看那个于连是个胆大包天、无事生非的坏蛋,不值得一点点同情,他不安于职守,还想入非非,他无耻地勾引市长夫人,破坏别人的幸福家庭……”
看到小孟讲完了,主席才慢慢地、但十分自信而肯定地说出他与小孟的不同看法。
“你说于连胆大包天,我可不这么看,于连是有些胆大,可还没有大到包天,你看他只敢在小桌底下摸夫人的手,还是在夜间没有人看见的时候。这点点胆子还称不上包天,他到夫人房间里去,也是紧张得很哪,即便是胆大包天,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男子汉总该有点儿胆量嘛,总比胆小如鼠好吧?我看那夫人是欣赏他这个胆量的。”
毛泽东常常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孟聊天。有一天他对小孟说:“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这话不能绝对地看,有时可是旁观者迷,当事者清,他深受其害嘛。有一次,有人对我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真是有福不会享,大观园里那么多的丫头、小姐,哪个都不错,为什么非林妹妹不可?这也是旁观者迷呀。所以,不要以为旁观者就一定清。这要看你怎么观,我看要慢慢观,多观几个面,不然,观不对,不但要迷,有的还会执迷不悟,这样的人还不少呢。”
“至于家庭,我看东西方加在一起,真正幸福的不多,大多是凑凑合合地过。因为这些家庭,本来就是凑合起来的,真正独立自主选择和建立家庭的有多少?我看不多,什么父母、兄弟、亲戚、朋友,哪个不想说几句话。这几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不是仅供参考,不听,试试看?建立家庭时都将将就就的,过起来难免就凑凑合合,表面上平平静静或热热闹闹,内里谁能说得清?越大的家庭,矛盾越多,派系越多,对外越是掩盖,越要装门面。你看,那《红楼梦》里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红与黑》不过也是写了一个家庭,可都是有代表性的。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所以,我说过,不看《红楼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书中的那些人,都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得这样来看他们的矛盾冲突,矛盾纠葛,矛盾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