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主观,
妈妈常会多照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
只要能用同理心去理解,
一定就能释怀了。
秀萍只要遇见朋友就会抱怨,婆婆对待弟媳妇和她,一点也不公平。
“我先生是家中长子,书读得最好,也最有出息,我婆婆却最不疼他。家里若需要人出钱,他总得出最多,因为婆婆老是说:‘反正你们夫妻都在上班,只有一个孩子,不缺钱,多出一点是应该的!’相反的,我婆婆最疼小儿子,他个性好高骛远,工作很不稳定,但只要我先生在婆婆面前说他两句,婆婆一定会出来护卫小儿子。”
“我生的是男孩,好歹是家中长孙,婆婆也没有多疼我一些,反而对什么事也不做、光在家中当寄生虫的弟媳最好,她生了个女孩,婆婆却最疼她(从这说法看来,重男轻女的是秀萍,而不是婆婆)。不久前,我还发现婆婆买了个名牌包给弟媳,真把我给呕死了。”
听秀萍这么说,我问她:“你弟媳妇应该比你嘴甜得多吧?”
“你怎么知道?没错,她就是很会阿谀谄媚的那一种。”秀萍忿忿不平地说。
秀萍的婆婆是个包租婆,很会理财,在台北市有好几栋房子,光靠租金就可以过着很好的生活,并不靠子女生存。相反的,只要她开心,就会打赏下一代。
在我看来,婆婆不买名牌包给秀萍,是因为她自己就买得起,何必锦上添花呢?锦上添花不会换来感激。秀萍的弟媳嘴甜,至少比她多了讨婆婆喜欢的本事,让婆婆花钱也花得欢喜。
大部分的母亲,都有“济弱扶倾”的天性。她们不是小学老师,不会对表现较好的孩子比较偏心,反而对于最无能的那一个,总是最费心神、施恩最多。而且会认为,正因为他比较无法谋生,所以兄弟姐妹多帮他一点也是应该的。
和妯娌争宠攀比相当无聊,因为“爱”很主观,婆婆对谁比较好,并非出自理性判断,也不是故意偏心。婆婆或妈妈没那么偏爱你,常表示她相信你已经有独立的实力,不需要她的赈济。
不被特别照料的,通常是能者。如果能这么理解婆婆或妈妈的偏心,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释然了吧!
不是她不关心你,而是因为她比较相信你的能力。若你真想得到这种强势婆婆的关心,则不妨小小示弱,让她享受她的重要性。
有的男人吃软不吃硬,
先硬后软,软硬兼施,
才是高手。
“喂!我好饿。”小珍等阿全一起出去吃饭,已经等了个把小时了。阿全说,他要把邮件全都回完才能够出去吃饭,本来以为十分钟可以解决,没想到阿全一坐到计算机前,就变成了标本似的。
小珍饿得肚子咕噜咕噜叫了,可是阿全还是不为所动。小珍加重了语气,还提高了声音:“我告诉你,你不饿老娘饿了,我要自己去吃东西了,鬼才等你!”
这下子总算让阿全抬起头来,很不悦地说:“怎样?干嘛那么凶?”
“好嘛……那你什么时候要带人家去吃饭嘛……”这是小珍的绝招,一秒钟之内她就可以转变语气,变成一个撒娇女。
“好好好,我带你去吃饭。”阿全果真放下了手上的工作。事实上,吃完饭后再来回信也可以,哪差那一个钟头呢?
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小珍的脾气不算很好,所以偶尔会发作一下,但她心里明白,阿全是个吃软不吃硬的男人,在两人之间刀光剑影快要出现之前,来软的总能以柔克刚。
“不过,光是柔也没有用喔!”小珍说:“他会习惯,就不把我的话当话。我都是先硬后软。”
这是她研究出来的“驯夫术”。
有的男人吃软不吃硬,有的男人吃硬不吃软,前者占大多数,八成男人希望遇到温柔的女人。
极端吃软不吃硬的男人,多半会有个懂忍让的妻子。
吃硬不吃软的男人,他的妻子会慢慢变成悍妇。
所以,遇到悍妇,别先同情她的老公,因为她的个性很可能是他塑造出来的。来软的,他老是听不见、不理会、不在乎、无所谓,她只好使出杀手锏来威胁!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他们的相处模式。
还有一种男人,软硬皆不吃。这样的男人,纯粹是自私男,不管你如何,他都依然故我。遇到这样的男人,威胁撒娇都没用,只有自认倒霉。如此的男人,就是怨妇制造机了,算你倒霉。
无论如何,都得温柔相待,理性相劝。
没有技巧的命令和要求,都会适得其反。
亲子间感情若扣了分,
比孩子成绩不及格还惨。
秀娇是个辛苦的单亲母亲,为了养儿子,含辛茹苦,在事业上拼得一片天。儿子小时候本来和她很亲,但上了初中后,就把她当成了仇人。
“他很爱顶嘴,只要我一说他,他就会顶嘴。我养他养这么大,他越来越不听话,让我好伤心。”
仔细一听,母子的争执都出在儿子的成绩上。
儿子被母亲送进昂贵的私立初中,平时在班上大概考十几二十名,母亲却很不满意,最常唠叨的是:“你根本没有尽全力,我根本没看过你认真念书,如果你认真念,应该有前五名才对。”
也就是说,她一直认为儿子“聪明,但不用功”,要不然,会有更好的成绩。更常说的一句话是:“书念得好,你就可以当总经理;书念不好,你就得去捡破烂……”可能唠叨得太频繁了,只要她这么说,儿子就会顶嘴:“大不了就捡破烂。”“你怎么可以自暴自弃?”儿子的回答常让她气得摔东西。
“你自己以前书也念不好,干嘛就一定要我念前几名?”儿子也会说话攻击她。“外婆说以前要你念书你也不念,都是最后一名,在初中就交男朋友。”
“就是因为我以前不听话,才会在很年轻时认识你爸,害我活得这么累!我如果多读点书,现在嫁的就是博士!”
她也会跟儿子斗嘴,但女人就是这样,唠叨无法消气,只会越说越气,有时会口不择言,或动手打儿子的头一下,儿子气不过,就以离家出走来回应。
好多父母与青春期儿女的关系,都葬送在成绩上,其实这是最划不来的。如果你了解青少年,就会明白,你越要他们喜欢一件事,他们会越讨厌,唠叨只会?加他们的反感。父母若失去理性,孩子只会越走越远。
无论如何,都得温柔相待,理性相劝。没有技巧的命令和要求,都会适得其反。许多孩子恨书,都因为大人一直叫他们念书。
最好笑的是多数大人从不觉得自己需要看书。
士大夫观念应该改了,成绩好未必当得了董事长;而未来捡破烂也可能会做到富可敌国。别只计较成绩单上的数字和名次。在社会上成功的人,都知道个性和专长,远比过去的成绩来得重要。而亲子间感情若扣了分,比孩子成绩不及格还惨。
表达是很重要的,
虽然我们都明白,他爱我,我爱他,
但若不会表达,常会造成误会。
而且,爱的表达,千万要趁早。
她知道母亲很爱她,为了她,从小移民国外,只因为母亲认为,在台湾受教育有点“水土不服”的她,在国外应该可以被教得更好。
她也很爱母亲,只不过,从小就不是个会撒娇的女儿。全家感情都好,但是大家的个性都严肃了点,很不会表达。
后来,又回到了台湾。但因从小移民国外,中文不太好,到了念大学时,怕考不上本地理想大学,家境虽然不算太宽裕,母亲还是让她念了美国的私立大学。怕她年纪还小,不会独立生活,母亲还特别陪她到美国一个半月。
眼看着母亲要离开的时间一天一天近了,她实在很着急,但因为个性比较硬,为了怕面对别离的惶恐,她选择以逃避来面对母亲。明明有时间也故意不陪母亲吃饭,母亲讲什么她就顶撞,每天和新同学混到很晚,把母亲一个人留在租来的小房子里,让母亲找不到她。母亲离开时很难过,认为女儿不要自己了,只有暗自垂泪。
后来她自己也当了母亲,想到这一小段故事,总是觉得很亏欠,为什么当时不会对妈妈说声谢谢呢?也许母亲不会因这件小事而计较,但始终是她心中的一抹乌云。在许多年后,她终于找母亲将这事说明白――母亲还记得,也表明当时确实难受――两人为了这个陈年往事抱头痛哭,感情却也更紧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