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
总会有一个地方,
人性的善良清澈纯洁。
那些心存虔诚的人们,
在每一刻,
都听得见佛祖的声音。
有这样一幕幕情景,也许你依然记忆犹新:段誉,那个文弱的书生,在天龙寺里学会了六脉神剑,因为时有时无的招数,最终难敌西域番僧鸠摩智,被其抓走,后来结识了乔峰、虚竹,当然还有慕容复、王语嫣等等,于是江湖又起波澜,每一步都风起云涌,《天龙八部》的故事如“凌波微步”的画卷般由此缓缓展开。
故事中,段誉的伯父,贵为大理国皇帝的段正明在天龙寺出家。金庸先生固然是一个小说家,但是也是一个很严格的历史学家。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完全没有根据的故事。而事实上,确实有九位大理或者南诏的皇帝出家做了和尚。是皇帝的出家引发了大理国崇尚佛教的风气,还是大理国崇尚佛教的风气感染了皇室家族?或者说风俗就是这样相互作用形成,即使千年之后也难以改变。但他们出家的寺院并不叫做天龙寺。
天龙寺是故事里的名字,它的原型叫做崇圣寺。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824~859),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日益盛行,到丰佑年间时已达极胜,佛寺遍布云南内。大理国建立之后,佛教较南诏有更进一步地发展,因而,大理国就有了“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后已然成为了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
佛教徒自古崇尚结善缘,济功德,所以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这里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可见救人是最重要的,不过,如果身边没有那么多的人可救,或者没有可以救人的能力的话,也只好去建造佛塔,把自己的虔诚之心,鉴于佛祖之前。
最先建造的是崇圣寺内的大塔,也就是主塔——千寻塔,南北两个小塔随后建成。因为寺中立塔,所以三塔以寺命名。
可如今,崇圣寺经历了千年的风霜和沧桑后,早年的盛况随着岁月的流逝灰飞烟灭,只让人想象出当年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崇圣寺该是蓝天之下、碧水旁边的座座庄严肃穆的殿堂,金色的琉璃瓦映着烈日的光辉,吸纳着神灵从天上传递的信息;这里聚集了数以万计的佛教僧众,拾级而上,一步步接近心灵之深。他们来到三塔的面前,或身正心诚地叩首,或双手合十地膜拜,或敲打着木鱼念诵经文普渡众生,或默默祈祷着菩萨的保佑……凡此种种,在青天白日下与佛祖对话,与心灵对话。可惜的是,这么宏大的场景和真切可感的虔诚却一去不返了,崇圣寺只留下一个幻影任人捕捉。当年毁灭的惨状实在让人不忍目睹,甚至连想一下都倍感悲凉,一种失落,一种哀伤,一种痛心疾首的苦闷即刻涌上心头,刺痛心窝里最脆弱的地方。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三塔却历经千余年完好地保留下来,像奇迹一般地傲然挺立。它们依然像初建的模样,背靠巍巍苍山,面临悠悠洱海,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豪气干云,直插天宇。远远望去,既雄浑壮观,又俊逸秀美;既朦胧虚幻,又真切可感。就像前人诗中所云:“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在和风细雨中、在日光月辉里,三塔都能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似乎每座塔里都有一个主宰的神灵一般,是他们的法术让眼前的景色如梦如醉,也让三塔拥有了神灵的气息。即便在失去了崇圣寺以后,三塔周边人们膜拜的身影依然络绎不绝,三塔依然是人们向善的力量的中心和源泉。在这里,没有过多的喧哗,没有声声不迭的呼喊,几乎没有了世俗的一切烦扰人心的声音,人们静静地走近三塔,聆听佛祖的教诲,祈求菩萨的眷顾。香烟缭绕在苍山洱海间,一片氤氲,一片祥和,佛祖的妙音仿佛也融在那些许朦胧之中。“举头三尺有神明”,三塔身边,定是如此。
据说,大理多水,地气潮湿,所以孳生了很多的毒龙。所以在塔顶的四角,原建有金翅鸟。金翅鸟是毒龙的敌人,掠空飞行,力大无比。它可以扇动翅膀,分开海水,把潜伏在海底的毒龙吃掉。然而,天长日久之后,毒龙的毒素渐渐积累在金翅鸟的身体之内,致使金翅鸟中毒而死。然而它的精魂是不死的,依旧金刚怒目,依旧一举千里,依旧不忍世间邪恶,从而振翅涤荡,保护着这个多水之地的安宁。或许这也是大理段氏不满自己的风流儒雅,却又要身怀绝世武艺,除暴安良的象征吧。
三塔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地震,致使小塔倾斜,大塔中裂。然而在余震之中,大塔居然又自动愈合。这或许是佛祖的神力显灵,更或许是人们的虔诚所致。
千百年来,只要你走近崇圣寺三塔,你就仿佛置身于一种祥和的圣洁之中。那散发檀香的古刹,那悠悠的诵经之声,那千余年沉淀下来的风俗,那流露着虔诚的目光,那消逝殆尽的古迹,那永不消逝的信仰。
大观楼
有些高度,
无法代表历史;
有些历史,
蕴涵着无法测量的高度。
“近水楼台先得月”,楼台因为近水而辽阔,正如岳阳楼之于洞庭湖,黄鹤楼之于长江,滕王阁之于赣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真正让楼台闻名于天下的却是文人墨客,正如范仲淹之于岳阳楼,崔颢之于黄鹤楼,王勃之于滕王阁。从此,中国三大名楼鼎足而立。但是,曾几何时,这份名单中又添加了一个大观楼。
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坐落于昆明市的西南。大观楼也面临水滨,面临的是五百里的滇池。在此之外,它还背负着巍峨高大的西山,可谓是得天独厚。但是自从大观楼建立起来之后,它就那样默默无闻地矗立着,似乎在等待着一个契机,等待着那一个使它一举成名的人物,直到那个叫做孙髯翁的人的到来。
他登斯楼也,面对苍茫滇池,吊古凭今,不禁满怀感伤,于是挥毫泼墨: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处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180字长联,也号称“古今第一长联”,至今依旧赫然醒目地雕刻于大观楼底层楼门的两侧。其思想内容之深刻,艺术形式之完美,堪称古今对联宝库中一粒光彩夺目的明珠。
大观楼因此名声大振,一度被称为中国第四大名楼,和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但究其原因,大概即使没有这副长联,大观楼或许也会因为滇池胜景而最终闪出耀眼的光芒。因为正如孙髯翁所说:在大观楼上,看五百里滇池浩渺奔波于楼下,那碧绿的水、那高耸的山、那美艳的芙蓉、那鲜嫩的杨柳,是如此地摄人心魄。或许,只有在大观楼上才能看得见如此繁多且如此美不胜收的物象,才能让人有了下联“数千年往事”的感触和顿悟,历史如一本书籍,一页一页地翻过后,才能洞悉其中的真谛。
金马碧鸡坊
即使只能终日地对望,
也要努力地让灵魂结合;
哪怕几十年才能团聚一次,
也不会放弃最初的承诺。
金马坊和碧鸡坊曾经是昆明城内著名的景观标志和城市的记忆,始建于明代的宣德年间。金马坊在东,碧鸡坊在西,二坊相隔数十米,都是门楼式木构牌坊,坊上飞檐翘角,气势非凡。
金马碧鸡坊的建成绝非偶然。据传说,滇池的东面松林中时常出现一匹神马,它一现身,便金光四射,草木生辉。而实际上,是因为自古滇池及滇中广大地区就以生产名马而闻名遐迩。春夏之际,马就生活在风景秀丽的悬崖险谷;秋冬之时,则漫步于水田青草之畔。马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征战、耕作,还是驮物、代步,人们都离不开马,对马也逐渐喜爱有加,甚至视为宝贵的财富。金马坊即因此修建。
而“碧鸡”,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凤凰,或者是西双版纳盛产的孔雀一类的珍禽。
它们毛羽碧绿,仪态高贵。彩云飘过的时候,它们就在天际翱翔,光彩夺目,所到之处神光闪现,清脆的啼叫声音如从天宫传来,当地人们对其崇敬有加,因为不知道它的名字,于是就凭借丰富的想象,编织出了很多关于“碧鸡”的美丽神话。碧鸡坊也因此修建。
金马碧鸡坊的建筑来源于一段传奇,而金马碧鸡坊建立以后,又带来了另外的一段神奇。历史上有过那样的一天或者几天,太阳还没完全落下,金色的余晖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就自然地投到东面的街上;同时,月亮刚刚从东方爬上天空,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它的倒影就投到西边的街上;金马碧鸡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竟然有那么一刻能够连接起来。在这一刹那,太阳和月亮相映成辉,金马坊和碧鸡坊各自的黯淡却倍加浓郁的色彩,两段交接在一起的影子,组成震撼人心却又无法诉说的壮观。这也许是中国人的“阴阳交泰”的象征符号,也许是天下太平的吉祥征兆,也许是漫长的岁月中留下的闪耀光辉的一个标志。这种奇观就被称作“金碧交辉”。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天傍晚,晴空如洗,万里无云,许多百姓在街口等待“金碧交辉”。果不其然,金马碧鸡二坊的影子在街面上逐渐靠拢直至相交。后来,月升日沉,奇景逐步消失。
像这样万人齐睹“金碧交辉”的场面本是以前昆明百姓60年一遇的盛事,但这一具有象征性的景象却随着清末后期中国的衰败而消失了。因为据说有一天本是“金碧交辉”的日子,可是二坊的倒影在相距大约30厘米时突然消失了,让所有到场的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似乎也多少预示了清王朝的命数。
这似乎只是无稽之谈,或许有一天,人们还会再见“金碧交辉”。因为时间的奇迹一定会再次眷顾昆明这片神奇的土地。
归化寺
虔诚,会像流传下来那样,继续流传下去;
精神世界的信仰,
从此无边无际。
归化寺在藏语里叫作“噶丹松赞林”。“噶丹”,表示对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的噶丹寺的传承和发扬;“松赞”,是天神居住和游戏的场所,即三十三天;“林”就是寺的意思。噶丹松赞林于1679年动工,在1681年基本建成,是迪庆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由五世达赖赐名为“三神游息之地”,“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源不断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
“归化寺”的名称确定于雍正二年(1724),由清王朝赐定。尔后,归化寺就得到了清朝历代皇帝的垂青和多次赏赐,崇高的地位与日俱增,成为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因归化寺建在雪山交错的高原上,所以就以一种高原的神秘和令人仰望的姿态掩映在群山之间,皑皑的白雪增添了它本身具备的神圣,错落的结构让它在视觉中更加飘逸。它与青藏高原上的那座最神圣的藏传佛教的宫殿遥相呼应,并且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又是如此地相似,于是就得到了另外的一个名字,小布达拉宫。
无重数的宫殿层层而上,扎仓和吉康两座主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参、僧舍在两边簇拥拱卫,以一种分明的立体轮廓,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屋顶,圆满无缺的法轮,红白一体的佛墙,都彰显着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都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寺庙之中,供奉着诸多佛像,似乎涵盖了佛家世界里一切的神灵;斑驳的壁画,诉说着佛法的神奇,诠释着佛经的内涵;还有轮回图,告诉世人前身今世和来生,也警告着世人为恶的后果,在这里,所有的迷惑都可以解开,所有的善恶都有各自的结局。
正因为归化寺向善的力量,自康熙三十年(1691)至今的300余年里,每天来此拜佛的僧人及群众络绎不绝。在固定的宗教节日里,更可得见漫山遍野烧香祈愿的人群,即使穿着不同民族的衣装,也都随着藏传佛教的仪式叩拜。若从高处望去,整座寺院的上空烟雾缭绕,归化寺就在这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神秘得让人兴奋,兴奋得让人感动,感动得让人不自觉之间也匍匐在地。
已经无从考证有多少人来过这里许下一生的愿望,也无从考证多少人带着实现的愿望再次而来。在归化寺里,浑厚悠扬的钟声和佛语让人耳聪目明,弥漫着的花香和烟香让人心静神清,所有世俗的尘缘在斑驳的佛墙里都会荡然一空,所有物质的烦扰在纯粹的精神里都会遁于无形。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事,安静地祝愿,用心灵和佛祖坦诚地交谈,聆听着佛祖不同的回声。可是除了自己,似乎没有人再能听见。
姐勒大金塔
它崇圣但不张扬,
只在虔诚的人心中矗立;
可成群的朝圣队伍,
却无意地泄露了它的神奇。
姐勒大金塔距瑞丽东北5千米,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金塔的傣语叫“广姆贺卯”,意思是“坝子头的塔”,始建于17世纪,由17座塔组成。塔建成后进行过多次维修,傣族首领罕盖发当政时,花费重金加以修缮,将塔身贴满金箔,使其闪耀金光,构成众星拱月的壮丽景观。
姐勒大金塔是傣族人民心中的圣塔,它的传说、它的故事、它的神奇写进了整个傣族的历史,也写进了傣族一脉相承的生命。直至今日,每逢赶集的日子,姐勒大金塔旁边的傣家百姓和僧人,就会来此参拜金塔。连缅甸和泰国的僧人和游人,也常常跋涉数百里来到姐勒大金塔之下,为的就是能够在这里许下可以成真的愿望,也为了愿望实现后兑现自己的诺言。
在人群无休止地膜拜下,大金塔永远金碧辉煌,光芒万丈。
曼飞龙佛塔
每一声祝福都有回报,
每一句祈祷都有回声,
佛祖听得见,
因为他就在咫尺的身边。
景洪市大勐龙乡曼飞龙寨子后面的山顶上,有一个精致的塔群。塔群由大小9塔组成,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八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曼飞龙佛塔,因为塔群洁白,也被人们叫做“白塔”。
如此小巧玲珑的塔群并不多见,和西双版纳铺天盖地的热带雨林相比,曼飞龙佛塔似乎隐于树林间极其偏僻的角落一般,虽神秘,却形只影单。
在塔南的岩石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传说是释迦牟尼的脚印。脚印前还有一井“圣水”,水质清洌,取之不尽,从不枯竭。相传当年佛祖路经此地,在此讲经时,因天气燥热,口渴难耐,便用禅杖敲击着地面,戳出了这些圣水。据说这些水十分神奇,用了可以耳聪目明,清除百病,消灾免难。难怪那些膜拜的人到此以后,都要对着那个脚印目视好久,口里念念有词;然后再捧上一捧清泉,洗洗耳目,喝上几口,或是像泼水节一样互相泼洒祝福,期盼以此得到佛祖更多的庇荫,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
望着佛祖远去的背影,心存善念的人,就在佛祖的脚印中渐行渐近。
世博园
万紫千红的迷人,
大概源于阳光的赐予;
它们为了回报和感恩,
让季节不再轮回。
昆明世博园的全称叫做“世界园艺博览园”,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园,是世界各国园林园艺精品的大联展。
因其工程浩大,所以分区进行展览和规划。整个世博园区共计五大场馆:国际馆、中国馆、人与自然馆、科技馆和大温室;共计七大专题展园:树木园、竹园、盆景园、药草园、茶园、蔬菜瓜果园和后建的名花艺石园;共计三大室外展区:国际室外展区、中国室外展区和企业室外展区。园区共培育或移栽了植物2000多种,其中,珍稀的濒危植物100多种。即便是植物界最权威的专家和学者,恐怕也不能,辨识出这些植物的名字和种属。
昆明世博园建于1999年,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唯一,处保留完整的世博园园址,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观赏各个园林和展区想象当年恢宏盛大的场面。无论走进哪一个展区,都会产生很大的感触。
中国馆的特色和风格好像中国结一样,鲜明、亲切、平和,因为就在身边,所以视觉上并没有太多的好奇和深度的冲击,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的布局以及汇集中国各省、市的园林园艺,却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园艺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其他各处的园林,则足以让人大开眼界,或者因为不经常看见,所以“物以稀为贵”了吧?那漫山遍野的荷兰郁金香,那覆盖沙漠的墨西哥仙人掌,那纷纷扬扬的富士山的日本樱花,无不以一种骄傲的姿态炫耀着自己的独特。如果仅仅是一枝花、一束草、一棵树也就罢了,偏偏是一簇簇、一群群、一片片,视野有多宽广,它们就有多宽广;如果仅仅是一种花、一种草、一种树也就罢了,偏偏是成千上百种,不可计数,却似乎十分和谐地簇拥着生长,也似乎正在激烈地竞争和对抗,非要把身边的对手压倒,让自己高人一头,成为花草树木中的主角、人们眼中的焦点。
斑斓的杜鹃,浓艳的三角梅,喷香的茶花,以及太多不可辨识的花草树木,穿透各个展区的墙壁和门窗,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空气中扩展、荡漾、跳跃、纠缠。如果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深深呼吸芬芳的空气,任由想象循着花香飘到每一个脑海中闪现的地方,恍惚之中就踏入佛香弥漫的印度,或辗转到浪漫的法国,甚而不知不觉地就看见了风华绝代的埃及艳后,翩翩起舞。
每一个到昆明的人,大概都要去游赏世博园;每一个游赏世博园的人,大概都没有从头到尾地看完。世博园太大了,大得让你走不到尽头;世博园太错综复杂了,复杂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世博园太美了,美得让你在花丛树海中不自觉地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