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异的昆虫世界中,绝大多数“公民”都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语言互相联系,传递信息,这就是它们的化学语言——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是昆虫体内分泌出的一种微量化学物质,昆虫以此召唤同类前来交配或取食。科学家们发现,在大多数雌虫体内都有一种特殊的腺体,能分泌出性信息素来。当这些活性物质随气流飘散时,雄虫就可以通过它天线般的触角,接收到这种“邀请”信号,并能准确地测知雌虫的方位。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虽然很少,却有惊人的吸引力。一只雌蚕蛾分泌的性信息素不过1微克,却能使100万只雄蛾从四面八方赶来与“情人”幽会。
昆虫的这种化学语言,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了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70年代在一些农业害虫的防治上开始应用这一新技术。目前,已鉴定了700余种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七八十种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已经商品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家,均有专门公司生产和销售昆虫信息素和诱捕器。联合国农业组织也把昆虫信息列为综合治理技术之一,积极向各国推荐。近年来,我国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昆虫信息素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可以用于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指导合理用药;也可以诱杀或扰乱雌雄虫的交配,达到控制害虫繁殖后代的目的。上海昆虫研究所使用一种人工合成的水稻螟虫信息素,只要在诱捕器上盛满水,再加入几滴性信息素,一个晚上平均可诱杀647只雄蛾。吉林省双辽县林场使用合成的白杨透翅蛾性引诱素治理虫害,防治后的白杨透翅蛾密度,由每株0.27头下降到0.01头,大大减轻了危害。美国农业部合成的一种杀灭蟑螂的圣药——琪儿康(一种昆虫信息素),可以扰乱蟑螂的生理活动,使雌雄蟑螂失去生殖能力,实践证明在封闭系统中有效率可达100%。在住宅里试验的结果表明,8天以后蟑螂可减少95%,而且对人体无害。
在实践中,人们还将性信息素与病毒杀虫结合起来使用。将雄蛾诱来之后,再使其接触病毒或细菌,然后再让它们飞回野外,与正常的雌蛾交配,使病毒或病菌扩张蔓延,造成昆虫的“流行病”,这种先擒后放的方法,比直接杀死雄虫效果更好。
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比用其他药物灭虫具有许多优点。不但用量少,运输方便,而且没有环境污染,又不会杀伤天敌,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