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孩子寒窗苦读十几载,一切就看高考这一回。一个孩子对于社会只是一分子,而对于家庭来说却是一代人,因此,家长对孩子高考的重视不言而喻。
不过,家长仅仅有“重视”是不够的。一个良好的结果,是由人的良好的行为决定的,行为是由决策决定的,而决策又是由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决定的。因此,家长要想让自己的重视对孩子产生良好的结果,就要首先调整正确的信念和价值体系,调整好心态,和孩子做好沟通,然后才能对孩子实施引导和帮助,从而影响孩子产生良好的结果。
我们在《心理资产世代相传——家长心态》和《亲自架起沟通的桥梁——亲子沟通》里,重点和家长讨论了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及和孩子做好沟通的问题。有了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沟通,接下来的具体方法就变得很重要了。实施的方法得当,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成功高考,不仅结果成功,过程也会成功,孩子考得好,学得也快乐。孩子多年以后再回忆高三这一年,他(她)会觉得高考是一段充满激情、幸福、喜悦和汗水的美好历程,而不会觉得是一场噩梦。如果方法不当,不仅于孩子高考不利,还会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感情。在这本书里,我们主要和家长讨论一下具体方法的问题,也就是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问题,并从生涯规划、心态引导、学习引导、人际关系引导、后勤指导五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讨论。
家长对孩子方法上的引导,要注意体现在家长以身作则、影响、倾听、引导、共成长等原则上,体现在科学的行动上,而不是充满焦虑、训斥、烦恼等不良心态和行为。不少孩子有不良习惯,比如看电视,比如上网,比如懒惰等,多数家长采取的方法都是训斥孩子,或者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效果当然是微小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家长是怎么做的。
晚饭后全家人有一起看电视剧的习惯,看得高兴时甚至会看上两三个小时。孩子也特别喜爱,从小就这样。眼看孩子上了高中,即将面对高三,学习越来越紧张,孩子自己也知道时间紧,每天晚上看几个小时的电视实在太浪费,可是已经形成习惯了,想改掉很难。家长温言软语劝了好几次,孩子总是“嗯,啊”的答应着,就是不起身。说多了,孩子冲你做几个鬼脸,撒撒娇,家长就一点辙没有。家长也不忍心骂孩子,骂了肯定是起反作用。后来,家人为了给孩子做榜样,都不再看电视,提前睡觉,于是,每天就只剩下孩子自己在看电视。虽然孩子觉得缺乏了大家在一起看的趣味,但是因为习惯,还是津津有味地看。怎么办?这位家长在慎重思考后做出了决策。首先,在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电视机抱到亲戚家去(这件事无论如何要所有人保密,千万不可让孩子知道,除非高考过后再告诉孩子),对孩子说电视坏了,拿去修了,得两个星期才能修好,强行断掉孩子看电视的习惯。孩子当然感到很不舒服,晚上就觉得很无聊,但是也不想看书学习。
这时候,孩子的爷爷奶首先出马,针对孩子习惯争论的习惯,和孩子讨论新闻和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爸爸妈妈呢,也没有提前睡觉,而是在客厅看书,时不时地也插上一句,和他们讨论一下。孩子受大家的影响,也把自己的书拿到客厅来,和家人一起学习起来。就这样,两个星期很快过去了,虽然电视机抱回来了,但是以前看过的电视剧断了线,电视瘾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这时,爷爷奶奶说,还是看报纸有意义,我们回屋去看了,你们看电视吧。爸爸妈妈说,我们也到房间去看书了。孩子没话说了,也跟着说,你们都走,那我也回屋看书去了。就这样,孩子看电视的习惯改掉了。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但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尊重、倾听、引导、影响、榜样等,这也是本书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