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牙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全面呵护我们的口腔
29247800000003

第3章 什么是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疾病”?龋齿是怎样一种病

你知道吗?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缩写为“WHO”)确定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疾病”分别是癌症、心血管病和龋(qǔ,音“取”)齿。前两种疾病的危害性,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而对于龋齿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疾病之一,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也不太理解。

龋齿又称龋病,俗称“蛀牙”、“虫牙”,世界卫生组织把它排到疾病的第3位,是因为它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人数非常多,而且,它还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痛苦和危害。

在中国,龋齿的平均发病率在40%~50%以上。而且,每个患者的口腔里平均有2.5个龋齿(专业术语将此叫做“龋均”,即患者的龋均为2.5)。在一些发达国家,龋齿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某些地区的龋均高达10以上。近年来,欧美地区的患龋率有降低的趋势,而我国却有增高的趋势。这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龋齿很少发生在光滑的、易于清洁的牙面上。而常常发生在不易清洁、食物残渣易于存积之处。例如,牙齿的沟凹处,两牙之间的相邻面等。此外,牙齿拥挤错位、易于嵌塞食物处,也是龋齿的好发部位。用口腔专业术语来讲,可以将上述这些位置概括为“滞留区”,龋齿便好发于这些滞留区。所以,口腔深处磨牙的患龋率就比前面门牙的要高些。

发生在牙齿硬组织上的龋病,其主要表现有3点,分别是患牙病变部位变色,该部位的软化和龋洞的形成。龋齿刚开始时,通常只有牙齿患病部位出现变色,然而,随着病变的加重,会产生牙齿软化,从而形成龋洞,若未及时治疗,随着龋洞的加深,病变会从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此时,患者会出现牙过敏症状,即患牙对冷、热、酸、甜,以及机械刺激均非常敏感。此时,若不重视,未能及时治疗,当龋齿发展到牙本质的中层或深层之后,就会对牙髓产生不良刺激,甚至可引起牙髓炎,这个时候,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牙痛,再发展下去,炎症可通过牙髓波及到根尖以外,形成根尖周围炎,甚至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炎症。

按照龋齿的进展情况,临床上将其简单分为浅、中、深3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1)浅龋——龋坏仅限于牙釉质内,又称釉质龋。患者自己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特别是后牙发生龋坏时。浅龋常由口腔科医师检查时才被发现。

(2)中龋——龋坏达到牙本质浅层。此时,患者可出现牙过敏症状。

(3)深龋——病变达到牙本质深层。重者接近或已穿通牙髓腔。此时,不仅患者牙过敏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剧烈牙痛。不少患者还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是“虫”蛀坏了牙,还是吃糖过多引起的

对于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我们之中几乎已经没有人会相信江湖游医“挑牙虫”的骗术了。大家都知道,所谓“虫牙”的“虫”,就是细菌。

很多人都知道吃糖过多容易坏牙,于是便有意识地让小孩少吃糖,甚至不让小孩吃糖。的确,细菌和高糖食物是引起龋齿的两个重要因素。有人曾统计过,糖果厂工人的龋齿发病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得多,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龋均及龋齿的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

有人做过实验,在无菌条件下饲养的小白鼠,即使用高糖食物喂养,它们也不会发生龋齿,也就是说龋齿的发生需要有细菌的参与;而要人工造成实验动物发生龋齿,致龋食物总是选用高糖的。上述两个实验说明,龋齿的发生,与细菌以及高糖食物都密切相关。

胎儿在出生以前,口腔里是无菌的,在出生后,很快就会因周围环境而转变为有菌状态。人类的口腔里,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其中与龋齿发生有较密切关系的,是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菌群,这些细菌通常会造成口腔内的混合感染。

细菌在牙齿不易清洁的部位堆积、黏附,形成名为“菌斑”的菌落群。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使其发酵、产酸,这些酸性物质使得牙齿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牙齿中的有机物含量比较少)被分解、溶解、破坏,最终形成龋洞。在这里要注意一点,除了直接摄入的糖类食物之外,米、面中的淀粉以及一些蔬菜中的纤维素等,都可以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产酸。

除了细菌和食物两个因素之外,另外还有两个因素与龋齿的产生密切相关,它们分别是宿主(即存在龋齿潜在风险的人)和时间。

即使是有了细菌和高糖食物这两个因素,也并非所有人都会发生龋齿。这是因为宿主的个体状态不同。例如,宿主的牙齿钙化不良、发育不全,牙齿上有易于滞留食物残渣的部位,宿主的易感性高,唾液流量减少和性质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等,均是龋齿的好发因素。反之,光滑、易于清洁的牙面,排列整齐、没有食物嵌塞可能的牙齿,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再加上认真到位的口腔预防保健等,都有利于减少龋齿的发生。

而与发生龋齿密切相关的第4个因素就是时间,因为以上3个因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作用。每次餐后30分钟左右,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就会达到高峰值,因此,餐后及时刷牙是非常重要的。龋齿是逐渐发展而成的,从病变开始到形成明显的龋洞,平均需要18个月的时间,拖的时间越长,病变则越重,无论是乳牙还是恒牙,发生龋齿的高峰期均为牙齿萌出后的2~4年。

总的概括起来,龋齿是细菌-高糖食物-宿主-时间这4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现代口腔医学理论所提出的“四联因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