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29244800000014

第14章 战役筹划现在时(5)

1944年3月5日,艾森豪威尔终于把盟军最高统帅部从五月市旁的格洛夫纳广场二十号迁移到布榭公园。公园座落在伦敦市郊区的一小块私人领地中,里面有一组半圆形的活动房屋。从此以后,他将在这里和格洛夫纳广场四十七号工作,(那里是战区指挥部,他仍兼任战区指挥官)这两处如乘吉普车只需半小时。

这条到统帅部新址的路是从海德公园的拐角开始的,穿过伦敦公园的郊区,沿着狭窄的乡村小路一直开下去。在一条林荫道的入口处,一名身材高大、魁梧,头戴白色钢盔的岗哨认真检查人们的身份证件。一条沥青小路从车库蜿蜒穿过,又径直穿过一小块草坪,最后消失在一个大伪装网下。

艾森豪威尔新的办公室就在这伪装网下一座锡制房顶的砖房里。小房子已有些历史了,因为战争,房主长时期没有对其进行维修,屋里地板嘎嘎作响,漆布地毡已磨的凹凸不平,墙上的油漆颜色已退,油漆不时地成片剥落下来。然而,就在这里,他将调动各盟国的千军万马,指挥日益壮大的、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这里每天艾森豪威尔起得很早,起床后,晨曦中,带着与他陪伴在一起的小狗,在院内走上几圈,呼吸着大西洋上卷来的略带早春气息的新鲜空气,这里没有伦敦市区的喧嚣,也没有伦敦市区给人造成的压抑感。早餐后,他穿过一间坐有四个助手的大办公室,又经过比德尔·史密斯办公室的房门,把自己关在六米见方的一块“领地”之中,然后,他按一下开关,头顶上那盏新式日光灯忽闪忽闪点亮起来,把灯光投在他那胡桃木的写字台及光秃秃的墙上。这里的墙壁上没有任何通常挂在指挥官办公室墙上的地图。最后,他燃起这一天的第一支香烟,标志着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他回忆了就任最高统帅以来工作进展,“霸王”计划纲要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登陆地点和登陆规模都已确定,并经过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批准通过。鉴于“霸王”行动规模扩大,为解决登陆舰艇的短缺问题,他亲自向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建议,把在法国南部进行的“铁砧”军事行动延后到“霸王”战役成功之后进行,其军事行动的性质也由配合“霸王”行动,降为仅起恫吓作用的行动,也获得同意。

现在要考虑的是选择登陆日期——D日,和攻击开始时刻——H时。

选择D日和H时的依据是潮汐和月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进攻欧陆是合成军种的作战,海、陆、空要协调一致,配合默契。登陆日期和攻击开始时刻选定还要适合不同军种的特定要求。

美军部队地面指挥官布雷德利要求要像西西里登陆一样,要在晚上登陆,而且要求要在海潮高潮时上陆,这样可以减少登陆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而海军根据自己的军种特点提出希望在低潮时登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舰艇遭到海滩障碍物的破坏,同时爆破队又可以在高潮到来之前排除抗登陆障碍物,空军又有自己的特定条件,潮汐高低对它无所谓,空军要求的是天气状况,要把登陆日安排在晴天,便于起飞,而且晚上时还要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

针对不同军兵种的特定需要,艾森豪威尔要求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们拿出具体方案。经过认真考虑,最后采取科学方法拟定了一个适合各军兵种需要的方案。这就是登陆部队在半高潮时登陆,也即在高潮之前三、四小时登陆,以便爆破队在第二登陆突击波的部队上陆之前有时间排除障碍,当上涨的潮水到来时他们即停止工作。由于整个登陆海滩的潮汐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日出后的若干时间内规定出五个不同的H时。

除了满足海上登陆部队对潮汐和日出时间的要求外,为满足空降部队的要求,还决定把D日安排在满月的日子,空降部队的H时定为凌晨一至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日期,在6月份只有两组六天:一组是6月5日到6月7日;另一组是6月18日至20日。最后决定选用第一组三天中的一天为D日。至于具体为哪一天,则要看当时的天气状况和气象条件。因为气象条件无论对海上登陆还是空降作战都是至关重要的。

D日和H时确定下来并得到各军兵种的支持。艾森豪威尔从此开始要求他的气象军官、英国空军上校詹姆斯·斯塔格进一步作好气象预报工作。每一次指挥官会议都要呈送一份关于本星期其余几天的天气预报,目的是检验这些预报是否正确,以便在最后一刻选择最后的具体D日。

三、战略指导的失误

1940年的4月,正是生机盎然的春季,而正在这春天的阳光还未趋散寒冬的余寒之时,法西斯分子悍然的对北欧的丹麦和挪威发动了侵略战争。5月10日,又以重兵集群闪击荷、比、卢、法四国。至6月22日法国投降为止,在短短的2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国的势力范围已从欧洲中部的内陆地区扩张到几乎整个大洋岸边。从那时起,海防建设成了纳粹德国必须考虑的一个战略问题。

法国投降后,德军又开始策划横渡海峡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但由于迫于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德军在准备入侵的同时不得不考虑一些重要港口地区的海岸防御问题。这些港口有一部分是德军重要的潜艇基地,而且内部屯放了各种的作战物资,如果这些港口遭到盟军的袭击,德军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拟参加“海狮”作战行动的德国部队,在各主要港口,特别是潜艇基地,建立了岸防炮和高射炮阵地,并在沿岸地区建立了中型炮台。由于1918年以后德国进行了大规模裁军,重型岸防火炮极度缺乏,故只能从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抽调一些火炮应急。为了确保实施“海狮”作战行动时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部队得到掩护,部署岸防炮兵的工作首先从海峡最狭窄的地段展开。最初一共部署4座海军炮台:即4门280毫米岸防炮组成的库尔斯特炮台;3门305毫米岸防炮组成的奥古斯特炮台;3门406毫米岸防炮组成的林德曼炮台和4门381毫米岸防炮组成的托特炮台。此外,在这些地区还部署了几门280毫米口径的陆军岸防炮和一些小口径火炮。

没过多久时间,战争狂希特勒又主张优先实施另外两项大型计划:就是在挪威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在海峡群岛布防重兵。这样一来可以抵御英国在挪威企图夺回立足点的行动,二来还可以为了控制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但是这位对战争有着特殊兴趣的法西斯头子的算盘未能如愿以偿,最后结果证明,这两项旷日持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计划,战争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情况恰恰相反,却由此而推迟了海峡沿岸的海防建设。这不能不说是希特勒战略指导上的一次失误。

四、希特勒的指令

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向苏联发起规模空前的闪击攻势,闪电战是二战中法西斯军队惯用的战术,于是整个德国的战争机器遂从西线迅速转移到东线,而“海狮”作战行动也被无限期推迟,与“海狮”计划相适应的海防建设也延搁下来。

由于英军在同德军的陆地作战中接连失败,所以,希特勒并不担心德军西线的形势。他以为,在击败苏联之后再回头收拾英国,是一个完美、切实的计划。因为按着制定的所谓“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将在3个月内打败苏联迫使苏联投降。而这样,短短的3个月内,英国绝不会有所作为。

随着德军在莫斯科进攻战役的失败,德国的处境开始恶化。特别是美国的参战,使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加大。德军统帅部敏感地觉察到这一威胁,先是在1941年底下令西线德军沿大洋沿岸构筑一道防御壁垒,继之又在1942年3月23日正式颁布了有关海岸防御和沿海兵力指挥权的第40号指令。

在第40号指令中,德军统帅部首先分析了西线德军所面临的形势。在这份指令中,郝然指出:“在即将到来的时间里,可能会出现敌人在欧洲海岸实施最大规模登陆的危险。”对盟军可能登陆的原因,指令作了正确的分析。它认为:“敌人将不仅仅从作战的角度来确定其登陆的时间和地点。其他战场上的失败,对盟国承担义务和政治上的考虑,可能会促使敌人作出单纯根据军事判断不可能作出的决定。”指令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登陆对德国的威胁程度,它指出,“哪怕是敌人有限目标的登陆行动,只要这些登陆行动会导致敌人在海岸地带建立立足点,那就无论如何也会严重打乱我方的计划。敌人可能会切断靠近海岸的我方海上交通线,牵制陆军和空军的大量兵力,使他们无法参加关键地区的作战。如果敌人成功地占领了我方机场或者在它已占领地区建立了空军基地,那么就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危险。”

关于应该采取的措施,“指令”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它要求西线“各军种组织特别密切的、不间断的协同动作。”要求情报机关和海、空军的日常侦察工作,应努力及时查明敌人为登陆进行准备、集结和开进的情况;要求“主管司令必须把国防军各军种的、国防军以外的组织与部队,以及德国有关民事机关的所有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都用于摧毁敌运输工具和歼灭敌登陆部队,从而使敌人的进攻尽可能在到达海岸之前、最迟在到达海岸之后就归于失败。”“指令”还强调,“在布置兵力和构筑工事时,应将防御的重点设在有可能首先成为敌人登陆场的海岸地段。”

为了划清海岸防御上的指挥权问题,指令便将在德势力范围内的海岸线划为8个辖区,并重点指出:“驻丹麦和已占领的西方地区的主管司令,在遂行海岸防御任务时,直接归国防军统帅部指挥。”此外,第40号指令还对国防军各军种在海岸防御中所执行的特别任务一一作了规定。

然而,由于“指令”并没指明西方盟军的可能登陆地段,因此这给德军的设防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1942年7月20日,一次形势分析报告中,德军最高统帅部就认为盟军可能会在法国的西北部实施一次目标有限的登陆作战,目的是摧毁布勒斯特、洛里昂和圣纳泽尔的潜艇基地,并可能先在塞纳湾建立一个临时的桥头堡。于是德军便采取措施重点加强了潜艇基地的防御。

1941年的冬天,欧洲大陆的气候已经极冷,战争依旧进行得如火如荼。12月,希特勒首先提出建设一条北起挪威的纳尔维克、南至法国巴约纳的海岸防线,并称之为“大西洋壁垒”。随着第40号指令的颁布和龙德施泰特就任德军西线最高司令之职,修筑“大西洋壁垒”的工作逐渐展开。但是,由于这条防线过于广阔,全长达5600公里,就德国当时所能利用的人力物力条件而言,远远满足不了修筑这条壁垒的需要。

龙德施泰特和他的参谋人员却认为,只有有重点的设防,才能保证人力物力的供应。通过分析,他们认为盟军登陆舰队将会取道最近的航线穿过英吉利海峡,最危险的地段应在海峡东部大约从索姆河口到凯尔特河口一带。为此,西线德军将兵力最强的第15集团军集中配置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并在加莱—布洛涅地区部署了强大的重型炮兵群。在它的西部,部署的防御兵力却很稀疏,尤其在塞纳湾以西地区更是如此。在近50公里长、极宜登陆的海滩,只有1个战斗力很弱的师防守。观察哨的设置也间隔很远,各观察哨之间和后侧均未设防。

1942年8月19日,英、加两国联军军队在第厄普进行的破坏性登陆失败之后,希特勒再次命令西线德军要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大西洋壁垒”,并要求在1943年5月1日前完成1500个坚固支撑点。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的原因,龙德施泰特并未按希特勒这一命令执行,他仍按既定计划加强加莱地区的海岸防御和一些重要潜艇基地的布防。到1943年底,“大西洋壁垒”的构筑远未达到希特勒的要求。除加莱地区之外,只在一段96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修筑了一批点与点相距很远的坚固支撑点,支撑点上设有雷达站、指挥所和炮连。德军所选这些坚固支撑点的位置是:格里内角、塞纳河口、科唐坦半岛北部、海峡群岛以及布勒斯特港和洛里昂港。而在从奥恩河口到维尔河之间。即诺曼底地区,只修了几座野战筑垒工事。

“大西洋壁垒”没有能够达到希特勒的要求是必然的现象。因为西线德军除兵力不足之外,物质和劳工也非常紧张,这是由于德国青壮年男子大都被用于武装力量和军工生产部门,因此参加“大西洋壁垒”建筑的工人有90%以上实际是外籍劳工。而他们中一部分是盟军战俘,一部分是被占领国抓来的壮丁,此外还有一些殖民地工人。这些劳工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每天除了工作12小时以上之外,就连吃饭时间也被限制在30分钟以内。25万辛勤劳作的苦工在艰苦条件下不分日夜的劳动,仅两年的时间,就使用了300万吨的钢材。浇注15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然而,这些离希特勒所希望的“大西洋壁垒”工程的完成仍相距甚远。

五、老牌德军上任

1942年3月某日的夜晚。

一辆“霍尔什”牌小车悄悄离开了第三帝国的主子在“狼穴”的豪华住所,向几公里外的腊斯登堡机场驰去。汽车驰上松林覆盖的公路上。公路盘山而转,路两旁松树枝桠相连,宛如一座哥特式教堂的拱顶。从谷底飘起的夜雾,像一块灰色的裹尸布,把公路罩得严严实实,形成黑蒙蒙、阴森森的恐怖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汽车的后座上,一位头上已没有几根头发的老人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那戴着单片眼镜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就是刚刚被希特勒任命的德军西线总司令冯·龙德斯泰特元帅。

正如一个法国家庭可能表现出宗教的狂热那样,留给龙德斯泰特家族的遗传,则是对战争的狂热渴望。龙德斯泰特的祖上曾给普鲁士军国造就了好几代的军阀。他的这个最后的男孩,神态傲岸,身带决斗时留下的刀疤,义无返顾地投入祖上留下的事业,成为一名严峻、冷漠和倔强的普鲁士军官。

他胸前的道道绶带记载着他昔日的“辉煌”:他用三十天的工夫,带领自己的南线军团,穿过波兰平原,直抵华沙。因此,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军事词典,增添了一个新条目:闪击战。他的A军团,于1940年5月,穿过比利时低地,绕过马其诺防线,一个月内打败不可战胜的法军,横扫西欧大陆。同样是这个军团,1941年夏天,又当上进攻苏联的先锋,重创了斯大林的精锐师团,直抵罗斯托夫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