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博弈全集
29238900000007

第7章 热钱横扫,焉知祸福(1)

1.西方世界转嫁热钱危机

热钱,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是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当热钱大量流入一个国家,并在最后迅速撤离时,就会致使一国的金融市场异常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例如,在1990年代,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将大量国际“热钱”推入新兴国家,当逼迫这些新兴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后,美元再次升值引发8000亿美元“热钱”外逃,从而制造了亚洲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亚洲四小龙”风光不再,并使得1998年世界GDP增长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全球失业人数增加1000万。危机导致印度尼西亚出现30多年来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动乱,通货膨胀一度高达80%以上,70多家银行倒闭。分析家计算出当时从该国抽逃的“热钱”为400亿美元。

热钱危机严重地影响着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2008年5月8日,《环球财经》在文章中称,美国次贷危机正在酝酿下一波更大的危机,美国为救市不惜滥用美元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制造世界性通货膨胀,通过美元贬值饮鸩止渴,转嫁美国已经爆发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借机搜刮世界财富。并再次动用制造亚洲金融危机的手法,引领国际“热钱”,以各种金融潜流的非法方式,绕开外汇监管大规模进入中国资产市场,制造泡沫,控制高增长企业股权,以期在人民币完成升值后全方位收割。如果找不到切实有效的办法,在西方虚假信息的干扰下丧失金融主导权,中国很可能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之中。

面对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在一篇金融研究报告中发出警告称,“目前中国承受的‘热钱’流入规模,已超出亚洲金融危机前整个东亚所承受的规模,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至多只有亚洲金融危机时日韩加上东盟GDP规模的四分之一。”

大量热钱的流入,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热钱”抽逃风险,钟伟说:“在资本流动逆转时,中国能有效地阻挡‘热钱’的撤出吗?”他指出,中国不能怀有侥幸心理,认为这种由“热钱”抽逃引发的金融动荡不会出现,而是一旦“热钱”抽逃时该怎么办,是否有切实有效的金融安全防护体系?

针对国际热钱对中国可能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问题,长期关注中国金融安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王俊峰副所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有效的预防和给投资者坚定的信心是消除金融不安全因素的最好办法。

王俊峰说,当前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中,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特别关注外部因素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美国滥用世界货币基础地位,通过美元贬值制造世界性通货膨胀,转嫁金融危机,西方金融势力不断在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制造动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如何顺势而为,配合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把握好调控的时机与力度,做好各项政策调整改革的组合配套,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崛起,是摆在经济决策部门和研究者面前的艰巨的时代命题。

由于形势严峻,王俊峰所在的研究所对“热钱”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除去国际金融市场的原因外,中国国内市场的变化也在逐渐增加“热钱”抽逃的动因。数据显示,“热钱”大规模进入中国始于2002年,伴随着“热钱”的涌入,股市、楼市等虚拟资产价格被大幅推高,但时至2008年,中国股市早已走熊,楼市在看到“天花板”后价格也开始下跌。

中国股市、楼市的动荡与热钱的抽逃有着很大的关系,2007年9月,央行主管的学术刊物《金融研究》曾刊文指出:“如果出现2000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集体撤离中国,就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上突然出现了1.5万亿的资本品供给。这会大幅度压低资本品价格,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会出现灾难。”

楼市、股市的动荡让央行行长周小川变得满脸凝重。在2008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举行的会议上,他一再表态:中国央行正在密切监测资本流动。但是否找到了防止“热钱”抽逃的办法周小川却没有说明。

大量热钱的抽逃使一些金融专家及学者担忧中国可能面临金融危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认为,中国要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准备,并要能够识别危机,对金融危机的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能够确定48小时应急措施的起点。

按照学者的分析,“热钱”抽逃前后,一般会制造金融动荡,从而达到卷钱走人的目的。很多经济学家也均警告,“中国将是下一个被剪羊毛的目标。”“剪羊毛”者,是国际金融寡头对一个国家进行财富掠夺的一种办法。大量的“热钱”,以缓慢的、隐藏的方式进入一个国家的股市和房市,吹大泡沫,然后撤出把钱卷走。即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以低于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占有他人的财产。

财经评论员纽文新说,一旦发生这种状况,中国三十年的改革成果有可能被“热钱”席卷而去,“一朝回到改革前。”

中国政府究竟在这场战争中将如何过关,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热钱抽逃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向中国敲响了警钟。

2.热钱大进大出引起股市动荡

在2006年,股市火爆是金融市场最受关注的大事。进入2007年以来,股市的升势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股市的繁荣主要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不断成长和壮大,等等,除此之外,境内外“热钱”对股市行情的演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境外角度来讲,“热钱”可以通过资本项目进入,如虚假投资、提前注资或增资,撤回境外投资或利润汇回,QFII的非证券投资安排等;也可以通过贸易项目进入,如进口少付汇出口多收汇,进口不付汇以及无真实货物出口的贸易收汇等。此外,还包括非贸易形式下的居民、非居民收入以及非法地下钱庄等。

境内“热钱”流入股市的路径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信贷资金直接流入股市。一些企业通过虚拟贷款用途或挪用,将银行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的信贷资金投入股市。二是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借款企业将信贷资金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或企业之间的虚假往来,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之后,通过“第三方”汇入股市。三是银票资金和贴现款项辗转流入股市。通过企业单方造假或银企“串谋”,无真实贸易背景或增值税发票做依托的银行承兑汇票,以及经贴现后的资金余额,由于没有具体用途的约束,或银行业疏于监控,很容易流入股市。四是个人消费信贷径直流入股市。一些金融机构对一部分人群发放“无抵押、无担保、无指定用途”的所谓高端类的“三无”个人信贷。这部分资金十有八九都殊途同归流入股市。五是个人经营贷款变相流入股市。一些金融机构为尽快做大零售贷款,放松对个人经营贷款的审查和贷后的监控,致使这部分资金因失控而进入股市。六是证券公司融资注入股市。证券公司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或以存量股票质押等方式,套取银行资金,参与新股申购或二级市场运作。

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股市后,操纵着股市的发展动态。2007年5月9日首次突破4000点,到2007年10月中旬攀升至6124点的历史高位,上涨2000多点,涨幅超过50%。在2006、2007年A股牛市中,当时很多著名国际投资家、私募股权基金都在打中国股市的主意,投机资金通过贸易、外商投资、进出口信贷、个人资金汇入、地下钱庄等手段,无孔不入地钻进中国股票市场。

然而,到2008年3月,我国的股市又回落至4000点以下,跌幅达35%。在这10个月里,沪深两市总市值从16万亿元左右上涨至近34万亿元,到2008年3月17日又跌落至25.8万亿元。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说,2007年股市的大起与2008年股市的大落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容易引起恐慌和不满。

2008年7月2日,《中国财富》报称,中国股市自2007年10月走低以来,已经让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中小股民资产损失大半。与此同时,境外投机热钱正以加速度向中国境内汇集,据称已达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东亚国家境内热钱的总量。

专家认为,高通胀、股市下滑,与“热钱”涌入不无关系。报道中说,中国政府因为允许资本自由流入中国,扩大了美元流入的口子,中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结果导致了中国通货的持续膨胀。因而,2008年1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危险的7%,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大米、玉米、肉类和牛奶的价格已经上涨到无法承受的程度。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和给股票及房地产市场降温,中国中央银行2007年间已连续6次提高了银行利率。

中国中央银行为应对通货膨胀而提高银行利率的政策反而鼓励了外国投机者,因为他们投资中国所能获得的回报与从外国借钱必须支付的利息之间的差额不断扩大,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样不幸的是,因为国内利率的提高和国外投资者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担忧,中国的股市一落千丈,中国股票投资者正在经历一个难熬的季节。

受2007年8月中旬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破产银行和对冲基金经理纷纷从亚洲市场抽走资金,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恐慌性下滑。因为“许多投机者是为了撬动更多的资金而运用它们的海外股权的,所以,当股票价格下降的时候,他们只好清算他们握有的股权,以满足追加保证金的需要。如此一来,又势必引起股票市场的进一步下滑”。另外,因为次贷危机导致的信贷紧缩,许多投资者利用中间商筹钱变得困难起来。又因为许多基金是通过玩弄以小撬大的杠杆游戏来赚取巨额股票投资回报的,所以,资金链的中断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中国股票市场迅速由牛转熊,自2007年10月份以来市值减少了一半,变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蔚为壮观的熊市之一,账面财产尽损失2.5万亿美元。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股民无疑是本轮熊市的最大受害者,他们是股票市场的新手,不少人拿出了全部积蓄投入股市。另外,中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参与了股票交易,他们15%~20%的收益是来自股票市场。

依靠投资股票市场获益对企业来说是不健康的,专家提醒说,中国企业似乎正在重复美国赌博经济当年走过的老路。因为分出了部分资源投入金融投机部门,中国企业不仅要冒资产损失的风险,而且必然对生产性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产品研发、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和提高技术水平,而对实际工资增长来说,生产性活动才是最重要的。这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乃至中国的未来显然不是吉兆。

3.海外热钱能否抄底中国房地产

2007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已经占到全国利用外资比重的1/5以上。伴随外资的进入,大量热钱涌入我国房地产市场业已成为各方面必须面对的事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1至8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371亿元,同比增长65.9%,增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30.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占同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计的比重达到24.1%,比2006年全年比重提高近11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在部分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如四川省2006年19个上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中有12个是房地产项目。2007年1至2月,四川省外资实际到位200万美元以上的18家企业中有一半是房地产项目;外资实际到位达16915万美元,占同期该省利用外资总计的79.3%。

伴随外资进入的还有大量热钱,2007年10月下旬,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在其完成的《境外热钱在国内非正常流动调查报告》指出:“大量境外热钱在国内进行非正常流动和投机已经成为事实,流入量在25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并且还有继续扩大流入量的发展趋势。境外热钱具有明显的投机赌博特征,其主要投资方向是房地产和股市等高利润增长行业。”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境外热钱趁机通过操纵市场,提高房价。又由于境外热钱在房地产市场具有明显的“标杆效应”,境内外很多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纷纷跟风入市,房价越炒越高,房地产价格与真实价值脱离,出现了明显的“效用失真”问题,而当房地产价格泡沫一旦破裂,房地产行业就会呈现长期低迷的状态。

到了2008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滑坡的局面。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负增长7.2%,而2007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为21.5%,2008年上半年比2007年同期同比增长慢了近在30%;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2008年上半年负增长为3.0%,而2007年同期同比增长为33.8%,2008年比2007年同比增长慢以近在37%。

当国内房地产市场销售量与价格下跌时,外界的猜测声高涨,媒体在报道中称,在2008年初,国内出现了一些外资抄底上海楼市的现象。如2008年1月,英国高富诺基金以12亿元人民币收购高档酒店式公寓“华山夏都”;2月,凯雷集团以19.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服务式公寓项目“济南路8号”;同月,韩国未来资产基金以9.6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酒店式公寓“翠湖天地御苑18号”。并且,有媒体在报道中称,海外的热钱有几百亿美元进入中国抄底房地产市场。一时间,关于海外热钱抄底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议论声四起。

在2008年,“海外热钱能否抄底中国房地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众多专家认为,海外热钱不可能抄底中国房地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