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博弈全集
29238900000011

第11章 热钱横扫,焉知祸福(5)

薛宏立指出,热钱进入渠道包括以下几类:贸易中的价格转移、投资收益汇入、FDI的“投注差”、出口预付货款(无贸易背景虚假合同基础上境外公司预付货款流入)、进口延期付款、QFII、经常转移、借取外债、地下钱庄或直接走私的非法流入等。

他说,但很多资金能否归结为热钱的确存在疑问。比如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国内居民外汇存款结汇导致的储备增加部分,是否应该不算作热钱;另一方面,对于套利资本也应该辩证看待。事实上,不管什么样的金融市场上,套利机制始终存在。可以说,没有套利就没有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适度的套利资金润滑了金融市场的高效率。

当市场达到平衡时,套利机会消失;当市场从一个均衡向另一个均衡变迁时,套利机会产生;如果一个国家由于历史积累或其发展中的固有缺陷形成了不稳固的经济基础,或者由于执行错误的经济政策形成了脆弱的经济结构时,这时的金融市场处于脆弱的均衡状态,套利资金就会寻找机会,主动做空套利。

对于套利资金来说,不能自然把它全认为是负面作用,实际上有恢复市场间平衡的作用。真正需提防的是那类恶意的规模巨大的以攻击汇率和利率体系来谋利的套利资金。

最后,沈明高指出,在总体上,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几年内还得继续忍受热钱的问题,但他认为热钱并没有大家相像的那么大。现在很多讨论可能对热钱过度担忧了。

薛宏立说,中国目前对投机资本项目进行了严格的管制,这些监管政策在防止热钱大规模突然流出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热钱的撤离并不那么便利:一是合法渠道少;二是撤离成本高;三是管制的合法性导致管制手段很多。

不过为防止中国未来出现货币乃至金融危机的可能,中国确需在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保证不能有大的疏漏;同时要实施金融市场动态开放策略,以动态开放的可控性降低风险冲击的可能性,还要建立预警机制(资金流出监控体系、货币危机预警模型等)。

11.热钱袭来各国如何应对

“热钱”是诱发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专家认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套利机会是吸引“热钱”流入的基本因素。此外,一国货币面临升值或与国外存在正的利率差时,通常会出现“热钱”流入。因此,消除套利预期、完善汇率机制及制定合理的利率政策能有效减少“热钱”流入。

要抵御热钱的冲击,除了做好防范工作外,还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并吸取历史经验,以此来采取不同的措施。那么,应对“热钱”冲击,国际上都有哪些措施呢?

法国:吸引直接投资避免“热钱”侵袭

近年来,法国一直鼓励外资进入法国市场,仅有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和龙头性质的企业在吸引外资时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外资主要是直接投资,法国也没有期货交易市场,因此资本的投机机会不多,导致“热钱”在法国难以立足。

有关数据显示,进入法国的外国资本绝大部分为直接投资,且多数为产业资本。目前外资控制的企业或外国企业分公司的营业收入占法国工业企业总收入的40%左右。这从侧面证明了外国资本进入法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长期产业投资,而不是为了短期投机获利。

法国是资本市场相当开放的市场,法国巴黎股市CAC40股指的成分股中,有超过一半的股权控制在外国资本手中,主要为欧美国家的产业资本。这些外国资本进入巴黎股市通常也具有产业目的,而非靠股市差价或欧元升值来获利。

外资进入法国市场基本不需要行政审批,但当外资投资于军工等敏感部门或具有龙头性质的企业时,则需先获得财政部的审批。

为保护国民经济,确保本国利益,法国对一些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还实行政府控股策略,外国资本很难对这些企业实施并购。

法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太发达,甚至没有期货市场,即便是法国本土的金融资本通常也要到欧美或亚洲的海外金融市场去“淘金”。因此,在法国很少有遭受“热钱”侵袭的说法。

泰国:“宽进严出”措施控制“热钱”

在泰国,谈起短期投机性资本,至今常令不少金融人士色变。2007年以来,每每股市出现较大波动或者跨境资本比例突然提升,一些本地金融家就会敦促中央银行或投资促进委员会介入调查,生怕“热钱”搅乱市场。这是1997年金融风暴给泰国金融界带来的后遗症,同时也体现了泰国金融界的危机防范意识大为增强。

泰国加强对“热钱”的控制能力缘于近年来泰国金融制度的改革。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0年间,泰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泰国金融市场繁荣达到高潮,导致追逐高利润的投机性外国资本大量流入。1995年泰国吸收的外国资本一度高达255亿美元,其中75%是外国银行贷款,只有25%是外国直接投资。到了1997年初,外国资本在泰国的投资回报率明显降低,导致国际“热钱”集体撤出,致使金融市场迅速濒临崩溃。

有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后,泰国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完善其金融制度。危机发生当年,政府就调整了汇率政策。同时,将原先受控于财政部的中央银行辟为独立机构,使其能更加自由地对市场进行监控。此外,从长远出发,泰国有多套班子在对金融体制进行规划和不断整改。

如今,泰国外汇储备达到700多亿美元,使投机者利用撤资手法恶性制造泰铢贬值的可能性降低。同时,政府加强对经济过热的关注,特别重视央行通过利率政策调控物价的能力,使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这两种调节金融市场的手段都能够有效运作。

在对金融政策进行10年的调整和摸索后,经历过严重金融危机的泰国经济正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泰国依旧鼓励外国投资,并为此制定了大批优惠政策。批准外资宽进后,再通过严格的审批和监控手续,筛选出不良目的资本。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外资刺激泰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投机者轻易撤资带来的不利影响。

韩国:开放不等于放松监管

在2008年,韩国经济正面临股市低迷、韩元汇率下跌、通胀压力加大等考验。韩国金融机构认为更值得警惕的是,韩国已经出现了海外“热钱”大规模加速撤离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势,很多韩国学者意识到或许可以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带来的经验教训中寻求应对之方。

韩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后,总结了3条教训。第一是金融开放不等于放松监管。第二是政府在制订经济政策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实现透明化,引导资本实现最佳配置。第三是改革低效率的财阀经济模式和转换政府职能。

越南:强化紧缩银根一揽子政策

面对经济困局,越南国家银行2007年年底宣布放宽越南盾每日交易浮动幅度,以允许越南盾升值。为了控制高企的通胀,越南中央银行开始大幅度收紧银根,将基本利率从8.75%调高到12%。

2008年越南政府提出把控制通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作为头等重要任务来抓,强化紧缩银根一揽子政策,把2008年经济增长率由原来的8.5%~9%调低为7%,大幅缩减公共投资和财政开支,大幅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在总体经济形势出现积极转变的情况下,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要求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12.警惕国际热钱掌控中国粮食产业

2007年以来,国际粮价暴涨,而中国因为有充足的库存,并切断了与国际市场的通道,而保持稳定。与国际高企的粮价相比,中国粮食已形成了一个价格洼地。正是这种洼地,让国际投机资本看到了机会。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生产量最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热钱追逐的对象。多数金融专家担心,被投机资本家不再看好投资前景的楼市与股市退出后,下一个进入领域就是粮食,如果大量的资本进入,粮食价格很快就会失控。

专家认为,热钱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兴趣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还不仅在于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购买力强;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制度缺乏系统性考虑,热钱最好作局,这也是它们蜂拥而至的重要前提。

事实上,从媒体报道中就不难看出热钱已经觊觎中国粮食。据媒体报道,在2008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69.5%,加快32个百分点,农业也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农业股居高不下,泡沫逐渐积累,截至2008年7月底,两市农林牧渔业36家上市企业,静态市盈率平均达到了46倍,相当于两市平均静态市盈率的2.26倍。另外,国内期货交易火爆,农产品交易异军突起。郑州商交所2008年上半年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83.98%和449.67%,大连同比分别增长了179.68%和381.24%。

农产品投资和交易活动的极度活跃,与我国处于世界粮食洼地、粮食价格长期看涨密切相关。2008年5月以来,国际市场上1斤大米的价格超过了6元,而同期国内市场还普遍在每斤1.50元左右徘徊,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1/4;除大米外,国内面粉价格大约5800/吨,国际市场价接近7000元/吨,相差约20%。虽然2008年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标准,但是,小麦平均生产成本比2007年上升220元。如果考虑到农民的用工成本,农民生产小麦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可以说,当前我国粮食的绝对价位,不仅明显低于国际麦价,甚至比不上1996年的价格水平。

在全球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中国的低粮价引起了一些国际投资商的青睐,国际热钱趁机流入国内市场,操控国内的粮食市场,然后赚取巨额利润。据调查,国际热钱钻国内外粮食价差空子的途径主要有:到中国低价收购粮食,出口到香港,再转口欧洲,从中牟利;把粮食收购回来,储存到租来的粮仓里,待到价格攀升之后售出,赚钱更容易。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说:“目前中国粮仓存在很大的空置率,为资本对粮食的收购提供了便利。”

而在资深投资人辜勤华看来,收完粮食再卖掉赚取差价是最笨的办法。“牟取暴利的国际资金往往在不经意中进行布局。”他分析说,几年前,国际资本就已经向中国的农业产业大举渗透。如高盛控股了河南双汇这个中国最大的屠宰公司。“直至今天,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高盛此举的深远用意,由于猪肉与粮食的密切互动关系,高盛等于是加强了对中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辜勤华说。

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越来越大,就连中国最大的两家制奶业,蒙牛与伊利,同样让外国资本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而中国在新加坡上市的“大众食品”更是新加坡最受投资者欢迎的上市公司,其青睐度甚至超过了国家航空公司,因为它的控制力也在外资手里。

“在当时政策缺少限制情况下,这些国际资本,或者热钱,它们紧紧盯着中国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一个简单的例子,早在2004年,德国的DEG就介入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G海通(600537)。”辜勤华说。

事实上,国际资本一直在中国的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相关的种子、畜牧等产业虎视眈眈,对与农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如化肥、食品加工、养殖、饲料生产等行业层层围剿,以此争取在中国粮食价格上的控制权。在外资的垄断下,中国的大豆市场已经处于瘫痪的境地,每年需大量的进口来满足国内的供应量。

“国际资本一直在加强对我国农业加工产业的并购步伐。而我国之前对外资投资农业领域的鼓励政策,已经使国际资本在中国农业相关领域获得了足够的控制力。”辜勤华说。

辜勤华认为,目前情况下,大量消耗粮食的啤酒产业已经亟须引起高度重视,之前的哈啤、青啤收购案已经为中国的粮食产业敲响了警钟。2008年,嘉士伯再度出手,收购了纽卡斯尔在重庆啤酒的股权,成为重庆啤酒的第二大股东。

“在中国粮食市场存在巨大隐性危机的情况下,国际大资本集团有可能收购分散在不同外资手里的啤酒股份,进一步加强对啤酒产业幕后粮食的控制力。”辜勤华提醒说:“最可怕的是国际资本的联合操作,它们一方面会通过集中收购,降低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掌握的情报,在国际期货市场操作价格。从而对中国粮食进行高额获利。”

辜勤华举例说,2008年上半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糙米期货就一度出现大面积涨停行情。而根据统计显示,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和植物油也都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世界小麦价格上涨了112%,大豆上涨了75%,玉米上涨了50%,大米2008年第一季度就上涨了42%,势头迅猛。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据悉,我国目前的粮食海外补给一方面通过进口,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芝加哥的期货交易市场。

“中粮与加拿大小麦局签有长期买卖协议,其他主要进口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中国在2008年1~2月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5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了近40%。其中进口额同比增长了近80%。农产品贸易由上年同期的顺差变为逆差。同时,中粮承担了中国在粮食期货市场上的主要买卖任务,虽然多年以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大资本作局时,我们赌不起。”辜勤华说,“即使我们有丰富的期货操作经验,当粮食出现告急,期货市场的临时下单是买不到的。而这就可以成为国际资本制约中国这个粮食消耗大国的杀手锏。”

专家提醒说,跨国粮商一旦掌握了我国的大量粮源,掌握了我们的粮食加工流通关键环节,他们就能够掌控粮价,就会打破目前稳定的国内粮价格局。而粮价一旦被他们抬高,他们一方面可以从自己掌握的粮源中获利,同时还可与期货市场相配合,获取更大利益。

这对我国来讲,则意味着粮价防线的失守,会影响到我国的整个宏观调控目标实现,并可能对国内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因此,我国需要有效地狙击热钱觊觎中国粮食产业,可以采取这几项措施:第一,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第二,适度放开国内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出口;第三,严厉打击国内粮食囤积和恶意投机行为;第四,调整外商投资目录,限制和收紧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行业投资;第五,在粮食生产的上下游培植国有控股企业,发挥国有经济在稳定农业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