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姓名学
29237700000013

第13章 中华民族姓氏溯源(7)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将朱方(今江苏镇江市东)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罗luo

1.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缧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日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坛、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卢lu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齐文公赤子的儿子名高,高之孙侯因迎立齐桓公有功,食邑于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子孙以邑为氏,因侯字敬仲,故卢氏以敬仲为其始祖,此为卢氏正宗。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姜姓以“卢蒲”为姓的一支为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问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

方fang

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始祖方叔。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八代孙炎帝榆冈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广东翁源县东),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焦jiao

1.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其始祖为焦伯。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今河南陕县焦城),建立焦国,世称焦伯,其后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遂以国名焦为姓。

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

金jin

1.出自少吴金天氏。相传少吴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巳姓子孙,少吴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吴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史称“金氏正宗”,发源于今山东境内。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从此他的子孙就以金为氏。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鄨的“鄨”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侯hou

1.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据《姓氏考略》及《姓氏急就篇》所载,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并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遂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共仲为侯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赐姓侯伏,继而姓贺屯,最后改姓侯;随魏文帝南迁洛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洪hong

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项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安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做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今河南辉县),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3。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今江西南昌)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4.少数民族改氏或改姓。如清代高丽族有共姓,清满洲洪佳氏后改为洪氏;蒙古弘吉剌氏、弘吉里氏改为洪氏等。

柯ke

1.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4.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屈qu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连lian

1.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一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吕lu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晋有大夫吕铸、吕相,皆出自魏氏,其子孙也为吕氏,是为山西吕氏。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任ren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周朝时有任国(今山东济宁东南),为风姓之国,实为太吴之后,任国旧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宜,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邱qiu

1.出自姜姓(邱同丘),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河南淮阳),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有弱丘,两地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清朝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做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朱zhu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出自朱虎的后裔。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3.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出自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是为河南洛阳朱氏。

秦qin

1.出自赢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赢。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为附庸国,并让他恢复赢姓,称为秦赢。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邑于秦,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古代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汪wang

1.出自商代汪芒氏之后。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芒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2.出自姬姓。周公旦之子伯禽之后,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庶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即山东汪氏。

3.亦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第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上官shangguan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2.亦出自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以官职命姓,称上官氏。

唐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