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如何成为高效学习者:写给渴望取得学业进步的中小学生
29236000000013

第13章 提高你的学习技能(4)

二、要及时复习。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研究发现,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遗忘特别快,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虽然记忆保留的量减少了,但遗忘的速度却放慢了。即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针对这一规律,我们学过新知识后,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才能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因此,当天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除了该堂课上学过的新知识,当天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绝不能只把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做完了事,应看看书,理一理知识的脉络,该背的要背,该写的要写,该想的要想。

三、要经常复习,复习的次数要先密后疏。刚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又快又多,所以,复习的次数相对要多一些,间隔的时间也相对要短一些,就是说要经常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加深,每次复习的间隔时间也可越来越长,到了一定的时候,知识就能牢固记忆,不复习也不会忘记了。

四、复习时要做好四件事:(1)尝试回忆,就是下课后独立地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回想一遍,这样可以及时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提高记忆力,增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2)看教科书,重点看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看书时,用红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概念或容易忽略的部分勾画出来,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下简要的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以便以后再看书时能迅速抓住要点,回忆起关键的内容;(3)整理笔记,先把上课时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本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4)看参考书,在阅读教科书和课堂笔记,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把精彩的内容、精彩的题目及时摘录到课堂笔记上,这样就会促使知识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五、复习时要做到“五到”。即复习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尤其以心到最为重要,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多器官感知信息,记忆的效率就高。有研究表明,光看只能获取知识的20%,光听只能获得知识的15%,如果眼看、耳听、手写、脑思同时并用,则可获取知识的50%,所以“五到”是提高复习效率、增强记忆能力的关键所在,一定要养成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习惯。我有一个体会,把各科基础知识自读自录在磁带上,速度不要太快,然后在录音机里放出来,边听,边记,边写,这对复习侧重记忆的学科来说,效果更是神奇。

六、要养成固定时间内复习固定内容的习惯。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这就是人体生物钟现象。这一规律运用到复习上,就要求养成在固定时间内复习固定内容的习惯,比如早上和晚上8—9点钟,记忆力强,可安排复习英语、语文、政治、历史;下午演算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可安排复习数理化三科……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一到时间,心理上就会做好准备,复习的效率就高。

七、要适时做好系统性复习。一个星期、一个月下来,或是学完了一个单元新知识,一定要把各科知识整理归类,系统复习,俗称“梳辫子”。经常这样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久而久之,我们所学知识就很清晰地印在大脑里,哪怕是一本书的知识也多而不乱,杂而有序。

八、复习要有雷打不动的计划,注意分配好复习时间。每个星期的每一天对各门功课的复习都要作出明确的安排,在时间的分配上要处理好各门功课的关系,既不要用时不平衡,又不要不分重点和自己的薄弱科目而平均用力。

九、复习要有切合自己实际学习能力的目标,并且有达不成目标的自我处罚措施。给自己以适当的学习压力,虽然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目标,但长期这样训练,复习效率就会提高。

十、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复习。特别是平时一些闲散、短暂的时间都要利用起来,还可以把每科的基础知识做成一张张小卡片放在身边,以便随时拿出来复习、巩固。

完成作业

一般来说,课堂学习结束后,对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远未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布置作业,除了使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外,还有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的作用。作业是教与学过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正在学习的学生,应该充分认识作业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作用,采取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完成它。

一、专注完成作业的技巧

在课堂上,总会有同学很自信地报出答案,结果却是错误的,让自己很“丢面子”;在作业时,也会有同学觉得自己掌握得应该不错了,却下笔无思路,一下子信心骤减,很是郁闷;考场上,也总会有同学出现漏了条件、看错了数据等“审题”失误而“胸有成竹”地把简单题做错了,试卷一发下来后悔不迭……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上述现象的出现和我们平时的作业习惯和解题习惯有关——不够专注。如何让自己在解题或作业时做到专注?下面是两个简单实用的技巧:

1.笔慢指,眼紧跟,口轻读,脑细想

所谓“笔慢指”,要求我们在读题时手握着笔,让笔尖在正在读的每个字下划过。“眼紧跟”,是指笔尖划到哪里眼睛就看到哪里,确保信息无遗漏。“口轻读”,是指把笔尖指到的和眼睛看到的轻轻地读出来。而“脑细想”,就是把指到的、看到的、读到的这些信息快速分析、筛选、归纳,找到关键词,理解题意,为初步动手解题做好准备。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同时调动了四个器官参与进来,大脑高度兴奋,思维高度集中,利于进入最佳解题状态。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读文本的时候,视线具有跳跃性,在读题较快的情况下,读串行、漏掉条件等现象经常发生,如果用笔来做为参照物,视线跟踪笔尖,就不会再跳跃,从而也就很难出现由思维定势引起的似是而非的现象,信息被漏掉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而口轻读除了便于集中精力外,由于声带的振动可以增强大脑接收信息的效果。三种感官来积极配合脑想,解题思路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一次没看懂,那就用同样的办法把题再读一遍。这并不会耽误时间,恰好是为后面解题过程的一气呵成节省了时间。人们通常把审题的过程用“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来形容,并不为过。

如果我们平时的作业就采用这十二字方针,养成习惯后,无论大考小考,都不会出现开始提到的那些情况。正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杨乐曾说:“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像做作业一样轻松。”

2.预测时间,一气呵成

在作业时间,对于将要去做的作业先浏览一下,然后预测一下自己完成这份作业大体要多长时间。然后一气呵成,看一看完成这份作业的真实时间,并和预测的时间进行一下对比。在刚开始的阶段,预测时间和真实时间一定会有明显的差距,如果坚持做一段时间,这两个时间一定逐步吻合。

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呢?这种做作业的方式除了避免出现两个兴奋中心,能够让我们专注于做作业之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大家知道,对于双基的考查绝大多数情况是通过应试的形式,而平时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影响,一般学校安排考试的次数非常少,所以考试经验的积累必需通过平时作业来实现。如果我们在平时作业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紧张度,不进行时间预测并一气呵成的训练,等到考试时要求在100分钟或两个小时完成若干题目(比如数学是20几个题目),一下子会难以把握速度,经常会出现措手不及,导致考试不理想。这也就是很多同学所说的感觉自己平时掌握得很不错,而到考试却考不出来。同时,这也涉及到心理素质的问题,如果我们平时经常性地进行“预测时间,一气呵成”的训练,那么就有了所谓的“作业当考试,考试当作业”效果,有了这样的心态,考试时就很少会出现心理偏差,也就不大可能会出现发挥失常。

二、合理安排作业顺序

1.文理交叉

理科作业重在计算、推理,如果长时间去做理科作业,左脑易疲劳。同样的道理,文科作业中感性的材料相对多一些。长时间做某科单一的作业会出现大脑某些活动区域细胞活动过度而出现疲劳,学习效率自然下降。交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得疲劳部分大脑区域得到休息,休息的大脑区域进入工作状态,这样既没有妨碍大脑的休息,也保证了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如果我们在作业过程中有意进行文理交叉,就相当于左右脑协同工作或轮流休息。如,我们可以在晚间作业时按数学、英语、物理、语文、化学等顺序来安排,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2.形式多变

同理,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学习方式也容易产生疲劳,更为合理的方式是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比如记忆、解题、阅读和知识整理与总结等活动交替安排,不要长时间采取某一种学习形式。其实,各科目的作业都可以采用“想(思考)——写(动手)——背(记忆)”的形式的组合。

3.先难后易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同学的某些科目非常好,而个别科目却很糟糕。比如,有的同学理科学得非常好,而语文或英语却很差;而一些文科非常有优势的同学,却为理科头疼不已。这在无法回避的各类考试中,都是“致命”的硬伤,你的弱科就成了你的“短板”,直接影响着你的学习水平和“地位”。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弱科好象就是要跟你过不去,越是考不好越是不愿意学,越是不愿意学越是学不好,把自己搞得很累,以至于对该科目失去信心,甚至有放弃的念头。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习惯:把不喜欢的、学得不太好的作业都排在最后。这样做的后果很明显,一方面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想到一会儿要做自己不喜欢的那个科目了,心理就有些不安,恨不得把手头正在做的作业再做得慢一些。另一方面,正因为留给弱科作业的时间十分有限,本来漏洞就需要时间来弥补,结果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弱科更弱,“短板”总是补不齐。久而久之,极有可能养成拖拉的习惯,并由于对弱科的畏惧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方式。

其实,道理很简单,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只要把自己较弱科目的作业最先来做,就可解决“短板”问题。它最终提高的是自己的综合实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自己养成不逃避、不拖拉的习惯,同时锻炼了自己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先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科目的作业,这是解决偏科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4.固定时间和顺序

由于我们学习的科目较多,带来的问题就是:在学习过程尤其是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常由于“究竟接下来要做什么”而犹豫不决,所以浪费了时间。如果我们在安排作业(包括复习)时,时间和顺序相对固定,就便于把握规律。比如,粗线条的安排可以是早上读英语和语文课文,中午某一段时间来整理上午的课程笔记,而晚上作业完成后专门补救自己的弱项。可以想象,这种相对固定的学习一改那种杂乱无章、繁忙不堪的情景,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只要依惯性行事就可以了,一到书桌前自然而然就知道自己应该马上干什么,这样的学习充满安全感和自信,这是多么奇妙的事!

知识窗:

合理安排作业次序的心理学依据

1.“冯·雷斯托夫效应”。学习心理学曾研究过这样的现象:如果一系列刺激项目中的某一项有特别之处或被“隔开”,它就比在不被隔开的情况下容易记住,这种现象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冯·雷斯托夫在实验中发现的,因此被称为“冯·雷斯托夫效应”。

为什么一个被隔离的项目要比不被隔离的项目容易学习呢?也就是说“冯·雷斯托夫效应”为什么会产生呢?按照心理学家吉布森的“泛化——分化”理论解释,这是因为被隔离的项目是醒目的,它与系列(一组)材料中的其他项目很少发生泛化作用。根据格式塔派理论的解释,“冯·雷斯托夫效应”是一种“痕迹集合体”的作用过程,相似刺激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合体,在集合体中,这些相似刺激使一些个性消失了,因而难以记忆,而集合体中不同刺激因保留了其个性,于是被大脑所记忆。

所以,我们在作业安排时进行文理交叉,除了防止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学习材料,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产生的干扰作用外,还可以体现“冯·雷斯托夫效应”,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的“隔离”作用,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2.“重叠效应”。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理论表明: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如果识记的东西是类似的,对于信息储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的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往往相互干扰、互相抑制,从而容易使人产生遗忘。心理学家苛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因此,我们在学习汉字、英文单词以及其它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类似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要做到有些材料是熟悉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即将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否则就会产生重叠效应而影响记忆。

三、作业完成的程序

通常来说,作业的一般程序是:复习课本——认知审题——高效做题——检查修改。

1.复习课本

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整理课堂学习笔记,认真复习教材,做到先复习后作业,合起书来做作业。做作业不是一项孤立的学习活动。从做作业的角度看,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就是做作业的准备工作。通过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领会并巩固了知识,这才有条件在做作业时,独立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的同学作业迟迟完不成,究其原因,就是在做作业之前的学习环节上“欠了债”,结果欲速则不达,甚至还要返工,成了低效率作业。例如,一个学生在做物理作业之前,没弄明白阿基米德定律,以及物体的沉浮条件,那么下列的习题就可能不会做:

船从河里开到海里去的时候,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为什么?

没有量筒,只有弹簧秤,利用阿基米德定律,能不能求出一个金属球的密度,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偷工减料,必将在后边做作业时受到“惩罚”。当作业做不出来时,要认真的检查一下,前面哪个学习环节出了问题?原因是什么?并及时加以解决。

2.认知审题

审题就是要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分辨已知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何联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探索解题方法和步骤。审题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要准确看题。就是说,不要把题目看错了。实际上,因为看错题而做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