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衣食住行与食管癌防治
29234300000025

第25章 5 晚期癌症疼痛的护理

食管癌患者到了晚期,由于癌块的侵犯和骨骼转移,出现疼痛是难免的,疼痛是患者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是最令人烦恼的并发症。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0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无转移的癌症患者中15%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中50%感到疼痛。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70%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这其中50%有中等程度或剧烈的疼痛,30%的患者有剧烈的或难以忍受的疼痛。对于医生来说,解决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问题非常重要,其中便包括了有效地控制疼痛的问题,这也是减轻患者负担的关键问题。

3.5.1 癌症疼痛的评分

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对癌症患者选用止痛药物和止痛方法而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评估疼痛程度时,需要知道疼痛所致活动受限的程度,未受干扰的睡眠时间,以及先前用药的缓解程度。现在,我们给大家介绍常用的简便数字分级法。将疼痛程度分为0~10分,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即以0,1,2,3,4,5,6,7,8,9,10来表示疼痛的程度。0为无痛,10为最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并将记分分为3级:完全无痛为0分;轻度为3分以下;中度为4~6分;重度为7~10分。

3.5.2 药物止痛法

在实践中,我们通常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评估结果遵医嘱按3级止痛原则给予患者镇痛药,并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和药物副作用,发现异常时及时减量或停药。在患者疼痛反应强烈时,适当加用镇静药。给药时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按阶梯给药。即根据患者疼痛的不同程度选用不同药物。为轻度疼痛者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级药)如芬必得、扶他灵、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炎痛喜康、消炎痛等;为中度疼痛者选用弱阿片类药(2级药)如可待因、镇痛新等,也可选用非阿片类药如曲吗朵(奇曼丁)、平痛新、强痛定、颅痛定等;为中到重度疼痛者选用强阿片类药(3级药)如吗啡、缓释吗啡(美施康定)、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等。一般患者用药应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由单用到联用,逐渐加量。

(2)按时给药。即不要等患者疼痛重新出现或难以忍受时才用药,而要有规律地按时用药,如每日1次或2次,使药物持久有效,避免因疼痛反复发作增加患者痛苦或形成难治性疼痛。

(3)个体化给药。即不受所谓常用量或“极量”限制,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肿瘤的类型、用药后的耐受性和反应来选择药物和药量,以达到有效镇痛为目的。治疗时,随时注意疼痛的再评估和用药剂量的调整。

(4)口服给药。相对于注射给药,口服给药简单、方便、安全、经济、作用时间长且不易产生依赖性,所以,控制癌痛应尽可能采用口服用药,如不能口服应考虑经直肠或经皮给药;注射给药一般仅作为最后选择或临时性追加用药手段。

3.5.3 患者自控镇痛术

对于经其他疗法无效的癌痛患者,还可试用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即患者自控镇痛术。该方法是通过一个安放在患者身上的特制储药泵,将止痛药物以特定的速度持续地泵入人体而起到止痛作用。泵药速度可根据疼痛程度选定,泵的上面还有一个自控按钮,以供患者随时增加注药量。目前的储药泵分为电子泵及一次性泵两种,前者由微电脑控制,速度可任意调节,使用方便,但价格较昂贵,多适合在医院使用;后者注药速度相对固定,价格较低,较适合在家中使用。一般安1个泵可使用1~3个月,每3~7天需加药1次。现在不少市级以上的大医院都能进行此种治疗。

3.5.4 为什么哌替啶不适于长期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提出,哌替啶(即老百姓所说的“度冷丁”)不适于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它在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名为去甲哌替啶的毒性代谢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明显的兴奋毒性,且在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长,经常应用该药会产生蓄积,依据蓄积浓度的高低,患者分别产生战栗感、震颤、抽搐、癫痫样惊厥大发作等严重神经毒性症状。另一方面,注射该药后,患者血中与随后脑内浓度迅速上升,容易达到引起“飘”感的高浓度,是该药易发生流弊的主要原因。近20年来,全球哌替啶的医疗消耗量呈下降趋势,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不用或少用哌替啶来缓解慢性疼痛。在我国,许多医生长期习惯于给癌痛患者开写哌替啶处方,造成我国哌替啶医疗消耗量不但不降,反而上升的状况。现在,医学界普遍提倡以吗啡作为缓解重度癌痛的主要用药。

3.5.5 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止痛易成瘾吗

答案是不易成瘾。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以镇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吗啡即阿片类药物的代表)在常规剂量下产生成瘾现象的情形是非常罕见的。

大样本调查的结果表明,产生成瘾现象者分别只占0.029%和0.033%,也就是说每1万例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中,成瘾者仅为3名,因此,得出“癌痛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罕见”的结论是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在解释这一现象的道理时我们应注意到,药物的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是有关系的,即机体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反应是有区别的。癌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强烈的疼痛病灶,在这种病理状态下使用阿片类药物,其镇痛效力得到充分发挥,而欣快即“飘”感则退居非常次要的地位。反过来,正常人不存在慢性剧烈疼痛状态,若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其作用双重性中好的一面,即镇痛效力无从发挥,而其坏的一面即成瘾性就有机会大显身手了。另外,药物进入人体后的药效还会受其药代动力学所影响,注射药物尤其是静脉注射使血药浓度迅速增高,脑内浓度也明显增高超过所需的镇痛浓度,达到引起“飘”感的更高浓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WHO提出《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以来的20余年中,国际上大力提倡在慢性癌痛患者中使用吗啡控释、缓释口服制剂(美施康定为控释制剂的代表),这类制剂应用高科技手段使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吸收,血药浓度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稳定的镇痛浓度,不会造成血药浓度迅速上升到引起“飘”感的浓度,因此口服阿片类药物是安全的,是不易成瘾的。

3.5.6 癌症患者疼痛控制的规范化标准是什么

疼痛控制规范化治疗原则包括有效消除疼痛,限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几个方面。疼痛控制的标准首先应该强调将疼痛控制在评分3分以下,以达到对生活质量干扰较小的目的。对疼痛发作次数要控制在每天不超过3次,每日给予解救药物的次数也最好不要超过3次。要达到上述目标,可通过及时准确地对疼痛进行评估、合理增加给药剂量来实现。达到了上述目标,就可以认为是有效地控制了疼痛。

在疼痛治疗过程中,吗啡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应视为止痛治疗中的常规处理,就像在化疗的同时给予止吐剂减少胃肠反应发生一样,可以在给予吗啡类药物的同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要等到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耐受不了时才考虑对症处理,这样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一般来讲,按照规范方法进行止痛治疗,可以使90%以上的患者达到理想的疼痛控制。对余下10%左右达不到理想疼痛控制的患者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如使用PCA泵治疗,但我们不主张肌肉注射药物治疗。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有创止痛的方法,而应大力提倡无创的口服给药方式。

3.5.7 非药物止痛法

(1)听音乐止痛法。让患者静坐,行节律性深呼吸,同时根据患者喜好,选放一些轻快的音乐,让患者边欣赏边随节奏做打拍、挥手等动作;还可以让患者看一些笑话、幽默小说,听一段相声取乐。这些措施都可以达到转移注意力从而止痛的效果。也通过增加娱乐活动,分散其注意力,这些都有助于使患者产生若干积极的生理变化,增强止痛效果。

(2)物理止痛法。可以通过按摩和热敷疼痛部位,局部用薄荷油、樟脑酊、冰片等涂擦以缓解局部疼痛。也可以采用各种温度的湿敷,阻断疼痛信息向大脑的传递,如用水袋或冷湿毛巾做冷湿敷,或用65℃热水袋放在温毛巾上做热敷,每次进行20分钟。

(3)放松止痛法。全身松弛可给人带来轻快感,同时肌肉松弛可阻断疼痛反应。可叫患者闭上双目,做叹气、打呵欠等动作,随后让他们屈髋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脚肌,缓慢进行腹式呼吸。或者叫患者在幽静环境里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吸气和呼气,并随呼吸数1、2、3……从而使新鲜空气进入肺内,以达到止痛目的。

3.5.8 心理疏导止痛法

疼痛常因人而异,疼痛的程度常与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回忆、痛因的分析、情景的理解、注意的程度、后果的预料等心理活动有关,所以疼痛有相当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癌症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情绪,个别患者甚至还有轻生的念头。故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十分必要。

(1)疏泄和安慰。家庭成员要主动热情地关心患者,抽一定时间陪伴患者,倾听其诉说心中的焦虑,并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其孤寂感,让其体会到他们并不是孤立地承担着痛苦。同时给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安慰要恰到好处,既强调有希望的方面,又不能过于乐观。多与患者交谈疾病以外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

(2)暗示疗法。暗示疗法是指治疗者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效应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利用治疗者的权威使患者接受治疗者的观念,从而解除心理压力和负担,使症状得以减轻。由患者心目中所信赖的医护人员实施该项治疗则效果更好。

(3)家属的心理护理。关心、帮助和支持晚期癌症患者,使患者轻松愉快地渡过最后的日子是患者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与家属交谈、向家属介绍病情、提出指导性意见来稳定家属的心理状态。允许家属在任何时间探视患者,让他们在陪伴亲人时配合护士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