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小东想去找同学玩,妈妈不同意,“几个臭小子,在一起除了瞎说八道、打闹惹祸,别的能干什么?还不如在家看看书顶事儿。”
同学打电话约小娟参加一个聚会,小娟想也没想就推辞了。她从心里瞧不起同龄人,认为他们没有思想,和他们交流益处不大。
同龄人交往真的像他们想的那样吗?其实,他们的想法过于片面。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龄人,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特别在意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这种交往和友谊能丰富、健全个性,美化生活,充实心灵,给自己带来温暖、信心和力量,并为将来在社交中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而奠定一定的基础。
具体说,同龄人交往具有以下意义:
1.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学生以学为本,学习活动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的交往、友谊是在共同学习中产生并发展的,正如《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明和大亮小学时就是同学,没想到到了中学又分到了一个班。原本就有好感的他俩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学习,写作业,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学习方法,闲暇时则谈论各自的理想和追求,彼此相互启迪、相互促进。中考时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被同一所省重点高中录取。
2.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发展
由于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萌发,青少年大脑皮层往往处于兴奋状态且不易控制,因而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情感体验丰富、深刻,容易动感情,也容易被激怒,有时会出现莫名的焦虑、不安、紧张、烦恼、孤独等消极情绪。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会带来稳定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友情因加倍了我们的欢乐,分担了我们的愁苦,而增加了我们的快乐,减少了我们的痛苦。”“朋友是支持和安全的来源,是知己,是‘治疗者’。”在真诚的友谊面前,所有的痛苦与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从而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发展。
3.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晋人羊祜曾经说过,“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确实,生活就是这样,既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好,又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莫测。因此,一帆风顺的事几乎是没有的。学习生活中,困难、不幸、打击、委屈、坎坷、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当你痛苦、失意,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勇气的时候,也许朋友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真诚的问候,一程默默的搀扶,甚至于思念、牵挂,都会化作无穷无尽的力量,使你顿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从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4.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它主要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个性的关键时期。正如赫尔岑所说,“‘小孩儿时期’,再加上刚刚进入青年时期的两三年,是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最优美的、最属于我们的部分,也几乎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知不觉地决定整个未来。”而同学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的友谊,就能相互影响、强化彼此的性格特征。
5.促进良好品德的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健康的交往、纯洁的友谊,是同龄人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动力。一方面,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的行为起着榜样或者暗示的作用;另一方面,自己有了不良的行为,也能得到相应和及时的反馈,从而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高尚的友谊可以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从而“乐其友而信其道”。
6.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会交往的,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实践的结果。中学生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就会了解一些社交经验,掌握一些社交技巧,明白一些社交礼仪,知道别人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学会理解、接纳、肯定、喜欢他人。通过交往,更容易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短处,不断弥补、完善和提高自己,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7.促进学校文明建设的发展
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理解、团结、求实、拼搏、奋进……是学校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谅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就会营造出良好的学校氛围。学生心情舒畅,就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由上述同龄人交往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友好往来,和睦相处,这对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自己的实际交往能力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