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来干什么呢?”洪承畴问。
“唉,将军!我不是说来救将军的吗?”她的话充满着同情,“将军不是正在绝食等死吗?绝食要等上七八日才能死,那种滋味是很难受的。我是佛门信徒,慈悲为怀,怎忍将军受此痛苦呢?所以煎好一壶毒药送来给将军。若不怕死。请饮这药。”说着将随身带来的一壶药递上去。
“好好!这次,死且不怕,何怕毒药!”洪承畴被她又捧又怜的摇荡之下,已身不由己,立刻接过壶张口就喝,不料心情激动,心跳加快,气粗急短,竟嗽起来,溅满美人衣襟,洪承畴连忙道歉。她却若无其事,拿起手帕边擦边说:
“将军视死如归,英雄英雄,近来,将军阳寿未尽哩!”
“我立志一死。”他又拿起壶一饮而尽。
“不过,你现在既已为国殉了节,身丧异域,你的家人必哭望天涯,深闺少妇定枕边弹泪。这些将军岂能闭眼不顾呢?”她又说。
洪承畴被勾起了心事,痛苦万分,想到药已下肚,死就在眼前,不禁泪如泉涌,长叹不已。
她知他已心动,又用话挑他:“将军可谓忠贞不渝,但在我看来,确是傻瓜。你身为国家栋梁,明廷对你寄予厚望,你轻于一死,对国何益?如果是我,我必为渐图恢复,忍辱一时。——将军已服了毒,我不再多说,免得增加你的痛苦,请将军自酌。”她一边说,一边使出全身解数,媚态撩人。弄得洪承畴虽然等死,但血流加快,欲火上升,神魂颠倒。
“我两人既然相遇,亦是一段缘分。你死后有何话,我一定转告你家人。”
洪承畴眼泪流了出来,她再次掏出香帕替他拭去。一阵香粉气,美色娇态,向洪承畴袭来,他不由得顺势抚着她的玉臂。这时他欲火难忍,已把死置于脑后,一把把她搂住。
他要在死之前也要风流一下,做个风流鬼。
于是她半推半就,即成巫山云雨。
洪承畴所饮“毒药”,却是长白山特产老山人参汁,掺进催情药的。
就这样的一个威武不屈的英雄、万民景仰、飨过国祭的大明经略大臣、显赫将军洪承畴,最后竟然拜倒在美人的裙带之下。为清军入侵中原,统一全国,洪承畴死心塌地,竭尽了全力。可见裙带魔力,远胜武力许多。
施知县审银子
施世纶是清朝初年的一位循吏,审案断案很有一套办法,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再世的包公和海瑞。他在出任江苏省江都县知县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件。
有一天,衙门里来了两个打官司的人。原告叫朱有信,是一个小商人;被告叫刘永,是本地一家钱铺的老板。据朱有信说,他外出来购货物,来到刘永的钱铺兑换9两8钱银子。正当掌柜的秤银时,朱的一个朋友路过,朱便放下银子与朋友相见。等到叙罢来取银子时,掌柜的矢口否认他换过银子,两人厮打起来。朱有信气急败坏,便拉刘永到县衙,控告他拐赖昧报之罪。可是刘永所说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他根本不承认朱有信到钱铺换过银子,更没有见过有什么9两多的现银,并说自己开钱铺已经十来年,一向老幼无欺,从未出过差错,朱有信告他分明是有意讹诈钱财。
听完他们的陈述后,施世纶便训斥朱有信说:“你自己不小心,失落了银子,先有过错,还敢前来告状!先拉下去,过一会再问。”朱有信气得暴跳如雷,大声喊叫起来。朱有信被带下去之后,施世纶对刘永说:“你既然没有拿他的银子,也就罢了,只是本县要你做一件事,你必须照办,否则便要受到重罚。”说完,便在刘永的手上写了“银子”二字,要他面向外,跪在月台之下,只许看着手中的“银子”二字,不许东张西望。等到刘永下去后,他派差役去找他的妻子。
刘永的妻子被带来后,看见丈夫远远地跪在月台之下;好像犯了大罪似的,心里十分恐慌。施世纶对她说:“你男人因为欠了官银不交,罚跪在那里。你若不信,待本县问来。”他派一名差役去问刘永银子有没有,刘永只当问手内写的“银子”二字,高声答道:“银子有。”施世纶对刘妻说:“方才你丈夫说‘银子有’,所以本县把你带来当堂对质。这些欠银全是官银,如果不如数交出,按律要受重罚。”在施世纶的再三逼问下,刘妻只好承认,今天刘永的确交给她一包银子,叮嘱不许乱说,但多少不知。刚才听到刘永说“银子有”,才敢讲出这件事,并乞求施知县不要拷打她的丈夫,她情愿交出那包银子。审到这里,施世纶便命差役带着她回家去取银子。取来一称果然是9两8钱,正与朱有信兑换的数目相符。这件纠缠不清的案件终于被弄得水落石出。那位拐赖顾客银钱的掌柜刘永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施世纶在这件审银案中,使用了攻心之计。他先布置下迷局,做出刘永已经招供的假象,然后利用刘永之妻胆小怯懦的弱点,虚实相济,连蒙带唬,终于使她说出了实情,“诈”出了审判本案所需的关键物证。
皇太极反间除劲敌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役后,开始对明朝采取攻势,取得许多用兵的胜利,然而不久他却遇到一位劲敌,这就是明朝大将袁崇焕。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很有才干的军事家,是镇守辽东的主将之一。有一次,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进攻宁远。袁崇焕沉着地指挥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给满洲军队重大杀伤,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努尔哈赤本人也在这次战斗中受了重伤,不久病死。满洲贵族都把袁崇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他既恨又怕,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继续对明朝用兵。1629年底,皇太极亲率几十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不进山海关,取道蒙古,以蒙古兵为先导,从喜峰口人关,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明朝的崇祯皇帝急忙令袁崇焕等将领率军增援京师。在明朝的各路援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袁崇焕统率的一支。曾经几次挫败满洲军队,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对北京城的进攻。皇太极咬牙切齿地说:“袁崇焕在一日,我们忧愁一日,总要设法除掉他才行。”于是,他采纳了谋士范文程的主意,施用了一条旨在陷害袁崇焕的反间计。
不久,满洲军队根据皇太极的命令退兵5里下塞,在北京城外又发现皇太极致袁崇焕的议和书。这些情况引起了崇祯帝的怀疑,他便派出贴身太监出城查访。不料有其中的两名被满洲兵捉拿,押回满营。
皇太极听说抓到明朝两位太监,十分高兴,急忙召见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等授予密计。被俘的两名明朝太监,由高鸿中看守。高是汉人,与两位俘虏语言相通,互相说得很投机。高鸿中对他们不但不加歧视虐待,反而用好酒好肉加以款待。酒至半酣,鲍承先匆匆赶来,见到两位太监在座,故作欲言又止的样子,退了出去。高鸿中起身退出,两人便在门外密谈起来。二太监见无人在座,便掩到门后窃听,隐隐约约听说:袁崇焕已经私下与皇太极达成秘密协议,愿意罢兵议和。只要满洲兵依约退兵5里,袁就会归顺投诚。密议完后,高鸿中继续入座痛饮,佯作大醉而去。这时,看押的守兵接到命令,故意放松警戒,让两位太监脱身。
两位太监回到北平,便把偷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报告了崇祯帝。崇祯帝虽然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疑心甚强。当他听到这个假情报后,便开始怀疑袁崇焕的忠诚,动摇了对他的信任。正巧,有些和袁崇焕不睦的官员也上书批评袁“引敌议和,将为城下之盟”。于是,崇祯帝便认定袁崇焕犯有通敌之罪,便利用召见的机会,将袁逮捕下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以极刑。一位有才干、有功勋的将领,就这样无辜地被杀害了。
从此,明朝的北部边防力量更加薄弱,终于导致了满洲大军占领关内,明王朝统治的垮台。
少年皇帝除权奸
康熙登基时,才8岁,不能料理国事,国家一切大事都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这四个人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其中拿大主意的是鳖拜。然而登拜是一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他利用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的软弱退让,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势。凡是向他巴结献媚的,都受到提拔重用;凡是不肯顺从他的,不是被排斥罢黜,便是遭到有意陷害。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大臣苏纳海、朱昌祚等人就因为与鳌拜持有不同的意见,而遭到杀身之祸。他甚至经常在康熙皇帝面前耀武扬威,呵斥他人,而且多次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假传圣旨,滥用权力。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凡是稍有一些正义感的,无不对鳌拜一伙的为非作歹恨之入骨,可是塑拜的心腹党羽遍布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机构,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也奈何他不得。
1667年(康熙六年),康熙亲政。他虽然很年轻,但是志向却很高,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鳌拜擅权十分不满,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在他亲政不久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的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可是,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在他托病不朝,康熙亲往探视时,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些欺君罔上的行为,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知道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不是很容易的,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与此同时,一个擒拿鳌拜的计划也酝酿出来了。
不久,康熙从各王公显贵府中挑选了100余名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以陪伴皇帝习武消遣为名,入宫担任侍卫。他们入宫后,天天与康熙在御花园练习武艺,作“布库”,“布库”为满语,即摔跤游戏。对于这件事鳌拜虽有风闻,但是没有发觉其中有什么异常。一来是满族具有让自己的子弟从小习武的习惯,二来是把康熙看成一个年幼无知,只图玩乐的纨绔之辈,乐得他在心上。不到一年,这班少年侍卫一个个学得拳术精通,武艺高强,连康熙本人也学到不少本领。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擒拿鳌拜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便以下棋为名,召索额图入宫,商量除掉鳌拜等人的计划。
一天,正值鳌拜入朝之日,康熙事先把少年侍卫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常在我的身边,好像我的手足一样,你们是听从我的命令,还是听鳌拜的命令?”这些人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愤愤不满,又朝夕与皇帝相处,早已成为效忠于康熙的心腹,因此齐声高呼:“听从皇上的命令!”接着康熙历数鳌拜的罪状,布置擒捉之法,只等这个权奸来投罗网。
不多时,鳌拜入朝。康熙传令要单独召见他。鳌拜不疑,欣然前往。到了内廷,只见康熙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立的全是一班少年侍卫。鳌拜一向把这些人看成是一群孩子,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心里毫无戒备,仍旧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来到康熙面前。康熙一见时机已到,便果断地作出擒拿的手势。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把鳌拜团团围住。看到此情,鳌拜大吃一惊,起先还以为是皇帝教一群孩子来与他戏耍,后来感觉不对劲,便全力进行挣扎,与这班少年打成一团。鳌拜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仅生得熊腰虎背,有一股蛮力,而且精通武艺,曾经驰骋疆场几十年,立过不少大功,是清朝的一代骁将。讲近身交手,他并不外行。他仗着自己体大力强,拳脚并用,竟一连打倒好几个人,差一点脱身。可是,这些少年侍卫毕竟是训练了一年的武将,不仅气血方刚,武艺超群,而且都有除奸报君的决心,岂容他逃脱!他们你一拳,我一脚,轮番向他攻击,直打得鳖拜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最后不得不束手就擒。
康熙见鳌拜就擒,急忙派人把他的兄弟子侄心腹党羽一网打尽,公布了鳌拜的30条罪状。念他过去战功卓著,免于处死,被罚永远监禁,最后死于狱中。鳌拜的党羽亲信,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处罚,全都得到应有的下场。铲除鳌拜集团是这位年仅16岁的少年皇帝亲政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他不动声色地擒拿了鳌拜,清除了危害国家发展的隐患,把旁落的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翻开了清朝历史新的一页。这一切都说明,康熙皇帝的谋略与胆识是非同凡响的。
藏匾训臣
康熙虽然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然而由于他晚年多病,不能勤政,再加上立皇储问题的纠缠困扰,使清朝政治出现了荒废的现象。贪污行贿,因循敷衍的风气在官场上蔓延起来,一直影响到雍正朝初年。
雍正即位后,对朝廷大臣玩忽职守,拖沓推诿的作风极为不满,决心加以纠正。有一天,雍正趁人不注意,让手下人把刑部衙门大门外的匾额取走,藏了起来。两天以后,他把刑部主管官员召来,问道:“刑部衙门外面的匾额还在吗?”官员回答说在。雍正把脸一沉,向内侍招了招手。有两个内侍便把刑部大门匾额从屏风后抬了出来,放在大殿中央。雍正厉声训斥说:“这块匾额在这里放了好长时间,你们居然都不知道,可见你们平日出入是何等的疏忽!你们身为一部首长,粗心大意到如此程度,有什么资格让属下勤于公务呢?”刑部长官见到皇帝大发雷霆,像鸡吃米一样地叩头请罪,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改变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
经过这一番训斥之后,朝廷六部衙门的懈怠粗疏作风有了一定的改变,提高了办事效率。
运筹帷幄平“三藩”
康熙初年,发生了“三藩”之乱。所谓“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他们原来都是明朝的将领,以后投降了清朝,竭力为新主人效劳,被封为藩王。吴三桂被封在云南,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三藩”之乱发生后,在全国不少地区引起连锁反应。先后反叛的有贵州、广西、四川、陕西、湖北及察哈尔蒙古等地的军政长官,形势万分危急。
“三藩”乱起的消息在清朝最高统治层中引起极大的恐惧。大学士索额图清杀主张撤藩的明珠(兵部尚书)等以谢吴三桂,公开向叛军妥协。康熙皇帝反对这种说法,表示宣谕撤藩是自己的主意,不准委罪他人。他下令逮捕并处死吴三挂的儿子、额驸吴应熊,表示坚决平定“三藩”的决心。为了平定叛乱,康熙紧急动员了几十万大军,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经过8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康熙皇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一手制定的平叛军事战略,为平叛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些军事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