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编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指南
29223300000011

第11章 农药的安全使用(6)

喷粉法的基本原理是用气流把粉剂吹散,使粉粒飘扬在空气中,然后沉落到作物上。前面已提到,粉粒在空气中有很强的飘翔能力。这种特殊的性能使喷出的粉粒能自行扩散分布,从而在作物上的沉积相当均匀。喷粉法的扩散距离也很远,因而功效很高。但这些优点只有当粉剂的物理性质和规格合乎要求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我国对农药粉剂的规格要求,在粉粒细度方面规定:能通过200目筛的粉粒应在98%以上。对于粉剂含水量也有严格规定,不得大于1%,对某些农药的粉剂则最高不得大于1.5%的含水量。

1.喷粉法的实施条件与喷雾法相比,喷粉法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更为严格。粉剂更容易被雨水冲刷,受风的影响也更大。所以,不宜在有风的情况下喷粉。一般情况清晨和傍晚风最小或无风,是喷粉法实施的最佳时间。但各地由于地形和地理条件不同,无风时间不完全一样,须分别进行考察决定。在清晨和傍晚,上升气流也最小或没有上升气流,在这两段时间通常会出现地表气温逆增现象,因而在喷粉时粉尘不会向空中飘逸。关于气象条件请参见本章第三节烟雾法部分。植株上出现露水并不是喷粉的必要条件。在露水很重的情况下进行喷粉,对粉粒的扩散、分布和均匀沉积反而不利,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对喷粉器吐粉不利。

在作物生长的幼苗期,植株对地面的覆盖率很小,不宜采取喷粉法。因为喷粉法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对靶喷洒和沉积,在覆盖率很小的情况下药剂的浪费和损失很严重。

2.温室、保护地中的粉尘法施药技术温室和保护地是近20年来发展很迅速的一种设施农业,主要种植各种蔬菜和一些草本水果如草莓等。温室和保护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在塑料膜或玻璃覆盖下形成封闭性的特殊的小气候,即温湿度高、空气流动小。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喷粉法可以表现出独特的优点。首先,粉粒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不会发生飘移散失,全部被控制在温室和保护地中。其次,由于粉粒在空中运动时有布朗运动现象以及"飘翔效应冶,即粉粒在空中能较长时间地悬浮、飘动,并且能穿透作物茂密的株丛,沉积在一般喷雾法所不能喷到的地方。根据以上两个重要特点,宜采用温室、保护地粉尘法施药技术。当喷出一定细度和分散度的粉剂后,在棚室内形成浓密的粉尘,可维持20~30分钟,与烟雾相似。另外,由于粉尘在空气中有很强的自行扩散能力,所以操作人员不必逐株喷洒,只要把粉剂喷散到棚室的空中即可达到均匀沉积的程度,其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采用丰收-5型手动喷粉器,在每分钟吐粉量为100克的条件下,喷出粉剂1千克只需10分钟。由于保护地粉尘法施药技术规定每亩棚室喷粉量一律为1千克(有效成分含量则因药而异),所以处理一亩棚室只需用10分钟。但常规喷雾法则需要2~3小时。可见,粉尘法施药技术的工效比常规喷雾法提高20倍之多。

在温室、保护地的封闭环境中,粉粒不会向棚室外自由飘散,药粉完全在棚室内沉积在作物上,药剂的有效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药粉在作物上的沉积率高达76%之多,能节省农药用量50%左右,药剂在作物上的持效期也比喷雾法和烟雾法延长50%~100%。

防治黄瓜霜霉病,采用喷雾法或烟雾法时一般施药间隔期为4~5天(病害较轻时可延长到6~7天,较重时往往缩短至3~4天),而粉尘法则为9~11天。这是因为粉尘法的药剂沉积率大大高于喷雾法和烟雾法。此外,烟雾法的烟粒极细(小于0.1微米),药剂蒸发逸失得很快。特别是百菌清汽化性相当强,逸失更快。

由于粉尘的布朗运动和飘翔效应,以及喷粉器所产生的强大气流的推送作用,在棚室中施药不必进入行间逐株喷洒,只需沿棚室中的走道单线走动即可。例如在温室(土温室)中,只需背墙面南,沿墙侧行,从一端慢慢走向另一端,让粉尘向南喷出即可。在大棚中则只需沿中间走道由北向南退行,让喷粉器的喷管左右匀速摆动,粉尘会自行向左右扩散到大棚的两侧边缘处。由于喷洒时粉尘是向前方喷出,采取退行喷洒时,操作人员不会与药粉发生接触,因而很安全。另外我国还有大量的拱棚,无法进入棚内喷雾。采取粉尘法时只需在棚外作业,把棚布揭开一小口,把喷粉管插入喷洒即可(每隔5米左右揭口喷1次,把规定量的药粉喷完即可)。这种喷洒技术为菜农带来极大的方便。现已有多种温室、保护地专用粉尘剂(可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使用技术组联系)。

(三)撒粒法

从使用手段来说,撒粒法是最简单、方便的农药施用方法,施用时不需要任何器械,有些只需用很简单的撒粒工具。

颗粒状农药制剂由于粒度大,下落速度快,受风的影响很小,特别适合于在下列情况使用:一是土壤施药;二是水田施药(特别是希望药剂很快沉入水底,以便迅速被田泥吸附或被稻根吸收);三是多种作物的心叶施药(如玉米、甘蔗、凤梨等的心叶喇叭口内施药)。

颗粒剂的粒度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动,主要应根据作物的特征和病虫杂草的危害特点来选定,另外也要根据药剂的性质和使用的方式方法。例如,在玉米喇叭口施用的颗粒剂一般用较小的颗粒,但不能太小,否则容易黏附在心叶上,随着心叶的生长伸展而被带出。而杀虫双用于防治稻田害虫时则可加工成直径5毫米左右的大型颗粒,因为杀虫双极易溶于水又不易被稻田泥土所吸附。

通常供水生杂草或水田害虫防治用的颗粒剂多为8~16目或16~30目的粒度,而中等大小的粒度如18~35目或20~40目的颗粒剂则广泛地用于处理土壤,至于地面上使用的颗粒剂则大多为25~50目或30~60目的粒度。一般颗粒剂不是大小完全相同的颗粒而是有一个粒度范围,用标准筛筛分时,颗粒能通过大号筛目而不能通过另一小号筛目,这种颗粒剂的粒度规格即可用这两种筛目来表示。25~50目颗粒即表示可通过25号筛目而不能通过50号筛目,余类推。

每千克颗粒剂有多少颗粒,也是选用颗粒剂粒度大小时要注意的一个指标。每千克颗粒数越多则表示颗粒粒度越小,也就意味着颗粒在处理农田中的分布密度较大。对于某些杂草和病虫害来说,密度大则接触机会多,防治效果也较好。颗粒剂的粒度与千克颗粒数的关系可参考表3。

表3用活性白土做的颗粒剂粒度与粒数和覆盖度关系

每千克的颗粒数每公顷撒15千克时的颗粒覆盖度*

粒度(目)普通颗粒煅烧颗粒普通颗粒煅烧颗粒

指每平方米内的着粒密度(颗粒数)在处理土壤时要求颗粒密度大一些好,而处理水稻田时,则须根据用途而定。除草剂的施用,分布密度须大些,而杀虫剂则分布密度可小些,特别是在田水中扩散能力较强而内吸性能较好的药剂。例如使用杀虫双大型颗粒剂时,每平方米稻田水面只需2~3粒即可。

1.粒剂的撒施方法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颗粒撒施机具可供小规模农田使用。实际上各地大多采用手施法,同撒施尿素颗粒的方法相似。对于接触毒性很低的药剂来说,手施法问题不大,但仍需注意安全防护。毒性较大的药剂绝对不能采用手施法。水稻田用的呋喃丹颗粒剂,经口毒性很高,但经皮毒性很低,而且在工厂加工时已在颗粒表面上涂覆了一层防护膜,以降低中毒危险。撒施时,保持手掌干燥、不沾水,可降低中毒危险,但还是应按要求戴手套撒施。例如,有一种简便的安全撒粒法是用塑料袋撒施。选取1个较厚而牢固的塑料袋,大约可装2千克的颗粒剂,使袋内外均保持干燥。把塑料袋的1个底角剪出1个整齐的缺口,口径1~1.5厘米,可根据颗粒的粒度选定。把颗粒剂约1千克装入袋内(使底角的缺口朝上放置)。扎好袋口,在不撒粒时让底角缺口(即撒粒口)朝上,用手托住已装粒的塑料袋。开始撒粒时,让撒粒口向下,用手托住塑料袋轻轻抖动,使颗粒从撒粒口流出,流出的速度可以通过控制塑料袋的摇动速度来加以掌握。持塑料袋的手可以左右摆动撒粒,边撒边向前行进。

另一种撒粒法是用塑料瓶撒施。选取1只体积为1升左右的塑料瓶(最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便能观察到瓶内的颗粒状况),保持瓶内外完全干燥。把颗粒剂装入瓶内。在瓶盖上打1孔,孔径可根据颗粒的粒度选定。把瓶盖盖好后,把瓶口向下,轻轻晃动瓶子,颗粒便能顺利流出。流速可控制晃动的速度和强度来调节。

处理大面积田块所需颗粒剂的量较大,可以采用背袋撒粒法。这也是一种简易方法。用较厚实的塑料布做成1个漏斗状的袋子,上大下小。下边留1小口并装接1根一头粗另一头较细的塑料管(也可用白铁皮焊制),较细一头的开口直径1~1.5厘米,可根据颗粒的粒度选定。粗的一头联结在塑料袋的下边小口上,并扎紧勿使漏粒。塑料袋的上边大口穿1根绳子在褶边中,可以拉绳把口袋收紧。此塑料袋可以背在操作者背上或挂在胸前,使用时先把撒粒口用木塞或棉花球塞住,把颗粒剂装入塑料袋中,收上口,背在背上。下田后打开撒粒管的出粒口,手持撒粒管左右摆动,颗粒即可流出,与上述各种方法相似,流速也可加以控制。

以上几种撒粒法,既简便安全又比较实用,不过撒粒的均匀度主要靠操作人员掌握。

2.大粒剂的抛施法大型颗粒重量较大,可抛掷到较远的距离。在稻田使用大型粒剂抛施法可以不必下田操作,在田埂上即可进行。

杀虫双这一大型粒剂的粒度为5毫米左右,它是用压粒机压制成的,所以粒度很均匀。每千克粒剂约有2000粒。5%的杀虫双大粒剂每公顷的施用量为15千克左右,平均每平方米水面着粒量2~4粒。抛掷的距离可达20米左右。因此,只需沿田埂向田里抛施即可。

杀虫双是一种强水溶性药剂,田泥也不吸附杀虫双。杀虫双的大型颗粒落入田水中很快就溶解扩散。在8小时内便可扩展到全田,24小时以内可达全田均匀。也正是由于其溶解快、不吸附,杀虫双容易发生渗漏,在漏水田中不能使用。如果田里无水也不能施用大粒剂,因为无法迅速溶解和扩散。一般要求在田里保水6厘米左右。如果水太深,药剂在田水中的含量降低,也会影响药效。

与小型粒剂相比,大粒剂能全部落入水田中,极少发生叶鞘夹粒和叶面粘粒现象。

除采用以上施粒方法外,颗粒剂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其他方法撒施。例如,在棉田施用涕灭威颗粒剂,可以在开沟播种时随种子一齐撒下,最后盖上。在棉花出苗后,也可以用特制的施粒机在棉行一侧开沟下药,或者用木棒在棉株旁边挖洞把颗粒剂投入再盖上。

这里必须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有些用户故意把颗粒剂溶化在水中喷雾,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颗粒剂只有作为撒粒法使用时才能充分发挥这种剂型在使用上的优越性,泡水喷雾以后丧失了颗粒剂的优点,还会造成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呋喃丹、甲拌磷等均系剧毒农药,作为颗粒剂使用时比较安全,如加水喷雾则极不安全。所以,这种制剂是禁止加水喷雾用的。另外,粒剂的制造成本很高,即便药剂是安全的,把价格昂贵的粒剂再泡水使用,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

(四)撒滴法

撒滴法是近年来研究开发成功的一种新施药方法,专用于水田作物,特别是水稻田。目前用撒滴法施药的农药主要是杀虫单和杀虫双,这两种药不易被土壤吸附,而且内吸性很强,很容易被水稻根系所吸收,尔后在稻株内向上运行,因此采取撒滴法施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杀虫双撒滴法的作用原理与杀虫双大粒剂相同,但是撒滴法只是用一种特制的撒滴瓶代替了普通的包装瓶,无需对农药进行特殊加工,因而更为简单易行。使用时不需要进行药液配制,只要打开瓶盖,上下按动瓶塞,药液即从瓶塞端部的一排特制的撒滴孔定量撒出,洒出的药滴呈扇形展开,宽度可达5~6米。操作人员直线前进即可把药滴均匀撒在5~6米宽的稻田里。药滴直接落入田水中并迅速下沉到田水下面的田泥表面,向四周田水和田泥中溶解扩散,被稻根所吸收。杀虫双水剂在田水中能迅速溶散,一个药水滴中的杀虫双有效成分在12小时内可扩散到约1平方米的田水中,因此,撒滴法的撒滴密度每平方米有15~20滴即可。每100毫升18%杀虫双水剂大约可形成10000个的药滴,防治水稻螟虫时每公顷约需用3000毫升,所以药滴的洒落密度完全足够药剂分散均匀。

撒滴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不会发生杀虫双、杀虫单有效成分向空气中扩散飘移的问题,在养蚕区对桑树也比较安全。撒滴的时间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在风雨天气也可施药。而且撒滴法不需要喷雾器械,实现了轻松施药,因此很受农民欢迎。

撒滴法所用的撒滴瓶有3种,一种是根据撒滴瓶上的体积刻度来计量的,另外两种是定量撒滴瓶。后者不需要看刻度,直接按动撒滴头即可撒出定量的药液。这两种撒滴瓶有利于提高撒施质量。

但是,并不是任何农药都可以采取撒滴法施药的。水溶性差的、没有内吸性的、容易被田泥吸附的农药均不能采取撒滴法。

近年,有一种稻田用的噻嗪酮展膜油剂,是把农药油剂直接滴加在田水中,让油状药液展成油膜漂在田水表面上,接触到稻株后油膜依靠爬壁现象而扩展到稻株上,尔后对稻飞虱发生作用,而不是把药剂施在田水下面的泥面上让稻根吸收,因此这种施药方法并不是撒滴法。展膜油剂不可采取撒滴法使用,否则其药效会受到很大影响并容易引发药害。

三、其他使用方法

(一)烟雾法

烟雾法是指把农药分散成为烟雾状态的各种使用技术的总称。实际上烟和雾是两种物态,但都已分散成为极细的颗粒或雾滴,肉眼已无法辨认出是颗粒还是雾滴。这种极细的颗粒和雾滴进入空气中以后,外观和动态都很相似,在空气中能很长时间飘浮而不会很快沉落,犹如早晨的大雾或傍晚的炊烟。

烟和雾的本质区别在于:烟是由固态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如果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下观察,都是不规则的细微颗粒或微晶体;而雾则是,由液态的微滴所组成,在镜下观察都呈微细的圆球形液滴。烟和雾本身的颗粒或雾滴也可能是有颜色的,也可能颜色很深,但由于颗粒和雾滴太细,在光线照射下呈乱反射,所以烟和雾常呈白色。这也是烟和雾容易混淆不清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