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全集
2922200000042

第42章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6)

长时间地看电视并且极为孤独的症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电视孤独症。儿童心理学认为,电视孤独症多发于三岁以上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大多对父母和同龄人漠不关心,对电视以外的事物视而不见,不爱与人交流,只愿意和电视中的人物交流情感,有时甚至误以为自己就是电视节目中的角色。另外,这样极端孤独的儿童,语言发展大多比较迟缓,有时给人以言语单调、刻板、重复的感觉。

长时间看电视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第一,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严重影响了孩子身体素质。由于距离太近、姿势不当、边吃边看等不正确的观看电视,所以造成“小眼镜”“小驼背”“小胃病”的现象就层出不穷。

第二,电视节目是通过直观形象传播信息,所以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看电视太多,孩子只习惯于娱乐性的生活,会消磨孩子的意志。长此下去,读书学习因缺乏娱乐性会使他们感到厌倦、疲劳,不能集中注意力把事情做好。

第三,孩子看电视往往精神非常集中,很少讲话,影响到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电视看得多了,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以致影响了父母子女间的交流,使孩子性情变得孤僻、不善交流和交往,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

父母若对孩子看电视采取放纵的做法,孩子便会沉溺于电视机前,等到学习、行为、视力出现了问题再被动地去干预,效果自然不会好。虽然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不是一件好事,但看电视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和娱乐的重要方式。所以要让电视有益于孩子,父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1.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次数、姿势

父母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次数、姿势。电视要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才允许看。时间一小时左右,学龄前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次以30—40分钟为宜。孩子看电视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孩子看电视时,离电视屏幕不能太近,至少要在2米以上;不要斜着、躺着看;不要让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

2.只看想看的节目

生活在电视日常化时代,什么时候都有电视可看。作为父母,最担心的是,当自己不在家时,孩子究竟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看了些什么?例如,有个4岁的男孩,一进家门,便随手打开电视,无论干什么事,都不忘瞄一眼电视……他妈妈焦虑地说:“电视几乎使他成了个‘没魂’的孩子”。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可能是因为烦躁、孤独或是疲劳、无事可干而打开电视,不管屏幕上有什么,都盲目地瞪着眼睛看,一个节目接一个节目,一个一个换频道,连续不停。其实,这种时候,他们并不在看电视,而是看热闹。一旦养成了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因此,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决定孩子看什么不看什么,道理很简单,你能让三四岁的孩子自己定菜单吗?为了不让孩子随便打开电视,全家人可在周末时一起看电视报,根据电视节目预告,制定一张观看表,预告的节目到了,才打开电视,节目结束就关机。这样做,就能让孩子养成收看想看的电视节目而并非有节目就看的好行为。不让孩子盲目看电视的好处是:看的时间不多,从中收益却不少。

3.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作为父母,常常会被警告电视会影响孩子:成绩下降、视力减退、暴力行为等等。而生活中,父母听到更多的是,从孩子嘴里冒出来的自己未曾听到过的新知识,例如一个5岁的孩子居然要和他爸爸讨论有关雷龙(古生物)的驯良性情。确实,电视扩大和扩展了孩子的眼界和想象力,让他们看到了用其他方式无法看到的遥远的地方和遥远的人,更重要的是电视给他们带来快乐,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孩子爱看电视一点也不足为奇。但是当孩子坐在电视机前漫游荧屏世界,一小时又一小时,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在看什么,合适吗?他们的视力,他们的阅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会受影响吗?对此,心理学者的忠告是——陪孩子看电视。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即使是儿童节目,也会比孩子自己单独看学到更多的东西,孩子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判断会因父母的反应而形成。此外,陪孩子看电视还能解决看电视时间过长和姿势不良的问题,对健康有利。共同看节目,也使亲子间的交谈有了话题,使父母能适时纠正孩子错误的判断,帮助孩子了解荧屏与真实世界的差距。若是在节目结束后,和孩子讨论这个节目有什么意义,请他说一说是什么使自己失望或开心等等,就更有意义。

4.学会驾驭电视

有人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但人类如何运用电视,将是对人类智慧更大的考验。因此帮助孩子学习驾驭电视很重要,这就好比马路上车多危险,父母不能不让孩子上街,而是应告诉他们交通安全知识,至少教会他们过马路。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能从电视中获益并较少受到危害的,通常是懂得如何把握生活中其他内容的人,而这种把握能力是在日常生活的训练中养成的。例如要求孩子每日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事(取报纸、倒垃圾等),来培养其责任心和意志力,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从来没有做过这些努力,就难以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关掉电视。

父母要充分地意识到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的重要性,并且要身体力行地进行正确地引导。父母只有正确地引导孩子看电视,才能扬看电视之长、避看电视之短。

如何保证孩子的上网安全

父母箴言

一味地限制孩子上网,不仅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趋势,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对孩子上网放任自流,很可能会使孩子受到黄毒、暴力的侵害,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千方百计趋利避害,让互联网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不让孩子上网获取知识、信息,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通达的家长会指导孩子遵守上网的一些基本守则,这样可以使孩子既具有网络的基本知识,通过上网促进学习、生活,又不受有害信息、有害行为的影响。

我们必须承认教孩子使用电脑的好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让他们整天陷于电脑中的危险,家长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不让孩子沉迷于电脑之中。

1.主动学习有关网络知识

家长应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关网络知识,知道网络的负面影响后就不会出现束手无策的局面,还可以科学地要求孩子。事实上,当今社会家长的社会化问题已日显突出,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成人面临社会化的情形更严峻、更困难。因此,家长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有能力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2.循循善诱

家长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网络作为一种资源、一种方式,能够为学习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但网络上同样存在着不健康或青少年不宜接触的东西,从一开始就给孩子打上一剂“预防针”。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让孩子减少受不良网站影响的机会。当发现孩子在网络上有不良倾向时,不能一味地训斥、封杀,而应重“疏”轻“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监控指导

家长有责任去了解孩子每天会花多长时间上网、在网上做些什么、希望从网络上获得哪些内容等。但这不等于父母要对孩子施加严格的控制,而是应通过积极友善的方式进行。要指导孩子加强网德的修养。要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地点。上网的频度和花费的时间要适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育情况,不能过于频繁、用时太多,每天上网平均不要超过1.5小时。家庭买电脑、上网,是希望孩子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但又害怕孩子跌入“陷阱”,受到伤害。实际上,孩子可以接受网络信息,但要注意适度。上网要有时有点,能进得去、出得来,不要泡在网里;不良文化的污染随处可见,要安装反黄软件设防,要使用“安全浏览技术”,运用绿色上网软件,屏蔽少儿不宜的网站及信息内容。我们要指导、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只有这样,才能受益于网。

4.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

一方面,不能让孩子把所有兴趣全部集中在网络上,而应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其他各个方面。例如,与孩子一起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一起看电视和球赛,一起玩球、下棋、外出散步等等。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另一方面,不能让孩子把对网络的兴趣局限在浏览网页上,而应引导孩子参加有关网页设计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各方面的兴趣,并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素质。

5.做孩子的榜样

要想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和上网习惯,家长必须为孩子做好榜样,特别是家长与孩子共用一台电脑的家庭。如果孩子的家长经常利用家庭电脑浏览黄色网站,孩子就会由好奇、兴奋到效仿、试验,其后患无穷。如果要求孩子不要有“网瘾”,家长首先不要有“网瘾”。因此,每个家长都应当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孩子。

6.必要时强力限制

孩子好奇心强,渴望知识,面对游戏以及网上花花绿绿的虚拟世界,常缺乏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作为父母,面对“上瘾”的孩子不应掉以轻心,多多引导,必要时强力限制。如果让孩子的黄金时代在游戏和虚拟中度过,最后受伤害的可是整整两代人!

上网是好事,但和任何其他好事一样,也有可能遇到一些“事故”,为保护儿童网络使用安全,电脑教育专家提出了许多忠告和建议,下面这些规则是父母必须要告诉孩子的:

——你在上网时,如果网上某人正在做使你难堪的事,你应该立即告诉父母,但不要关掉电脑,然后家长就可以发现这个人,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他的活动。

——上网时使用别名而不是你的真实姓名,也不要用挑逗性的名字如“妙龄女孩”等。千万不要在网上向任何人泄露你的地址、学校、父母姓名、朋友姓名、家长工作地点或任何其他人的电子邮件地址或电话号码等资料。

——不要指望在聊天室里遇到的陌生人给予你重要的建议。

——千万不要与网上认识的人见面、通电话、邮寄东西或接受他们的任何东西,除非你的父母同意或与你在一起。

——未经你的父母同意,不要将你的照片上网或寄给别人,不要将任何真实的个人资料放进个人网页。

——不要在网上做任何需要花钱的事,除非你父母说没问题。千万不要泄露你或你的父母的信用卡资料。

——千万不要将你的各种密码告诉别人,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