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儿童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5.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目标
建立一个可行的计划,树立一个实际的目标,让孩子自己努力去实现。当孩子不断看到努力的成果,乐观、自信自然会充溢孩子的小脑袋。切记少用、不用否定性、伤害孩子积极性、自尊心的批评。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在客观上分析、指正之后,再教他正确的方法,而不应过多地替他惋惜、后悔,如“你要是那么做,一切就好办了”等。孩子沉湎于回忆、懊悔多一分,他的乐观精神便会少一分。
6.教导孩子要不屈不挠
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父母要让他知道任何困难都会有一线转机,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倘有出现经过孩子努力也没能扭转的情况,父母便应该帮助孩子寻求安慰自己的办法,可听音乐、看书、向别人倾诉心声等。
7.让孩子全身心投入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8.给孩子一定的决策权
是指导还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应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决定选择什么、做什么。一个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自然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9.让孩子运动起来
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
10.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与和谐
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有关资料表明,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父母箴言
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能有助于他形成高尚情操,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和启迪智慧。将会使他的生活,他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达到更高的境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生下来几个月就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爱听优美的音乐;一二岁的孩子就懂得穿新衣服好看,愿意别人夸他美。但是,孩子在幼儿时期,对真正的美与丑是缺乏辨别能力的,往往以为衣服色彩鲜艳就好,不管颜色是否协调,有的以为式样新奇的就美,不管好看不好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审美能力会逐渐提高,但毕竟还是很不成熟的,这就需要父母进行有益的引导,不断给予培养和提高。
人们的审美观念,是受时代、民族、阶级、传统、习惯、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不同文化教养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念表现在审美理想上,有的高尚,有的低级;有的远大,有的渺小。表现在审美的趣味上,有的健康,有的庸俗;有的向上,有的没落。表现在审美的判断上,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深刻,有的肤浅等等。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教育孩子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小就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趣味,给他们听优美的音乐,教他们唱健康的、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歌曲,给他们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指导他们正确理解欣赏大自然的美、劳动的美、日常生活的美以及艺术作品的美等等,使他们逐步具有高尚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逐步养成积极、开朗、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操,为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美学修养以及创造美的生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呢?
1.为发展孩子美感和审美能力提供条件
孩子天天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趣和习惯。家庭环境美,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干净、卫生、整洁、明亮。父母把家庭得井然有序,家具摆设合理,疏密适度,门窗明亮,干净的家庭环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舒适愉快,形成一种明快的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爱整洁、爱干净的情感和美的习惯。若是把屋里的东西摆得杂乱无章,装饰庸俗土气,没有一块孩子玩耍的空间,这些都不利于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
2.教育孩子懂得审美的辩证法
父母还应该教育孩子懂得美的辩证法。许多哲学的道理都是可以用现实中平凡的例子去说明的。如外表漂亮的金龟子、蝶类和各种蛾类,虽然它们鲜艳夺目,但因为它们啮食农作物,与人类为敌,往往不被认为是美的;而外表并不好看的蝙蝠、青蛙,却因为能够消灭害虫有益于人类,人们都时时不忘它们,它们的本质是美的。又如下肢瘫痪仍然顽强学习的张海迪,耳朵聋了的音乐家贝多芬,他们都克服了生理上的巨大痛苦而为人民作出贡献,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他们的心灵美,是值得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都要好好学习的。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物事迹,证明了一条朴素的真理:为人类做出贡献,虽然外表差一点,但人们也认为很美,而那些损人利己的,即使看起来很夺目,但本质是丑的。这些道理,靠泛泛而谈,不容易使孩子信服,而从故事和见闻中的例子加以启发和诱导,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审美教育,孩子就懂得了美的真谛。
3.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
父母应借助于艺术的手段,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这对发展孩子通过艺术的美来提高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文学作品、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都有巨大的感染力,并且富有形象性、直观可感性等特点。如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趣,优美的旋律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引导启发孩子性格的温柔,歌声进入幼小心灵,起着潜移默化、发展智力和想象力的作用。父母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一两种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以及管乐等。玩玩具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看图书、听故事能培养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和求知欲望。
4.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观看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5.引导孩子领略自然美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欣欣向荣。对孩子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父母应利用大自然的美好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如带孩子到郊外野游,到公园做游戏,到动物园观赏动物等等。在欣赏时,家长最好把简练的语言和眼前的风景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启发孩子的灵感和想象力,加深对大自然美的领会,把孩子的思想感情带到优美的境界中去。这些自然的景象,孩子们天天看得到,但都不知不觉地成为过眼烟云,容易引起美的感受和联想,脑子里似乎没留下什么。只有家长用适当的方式来启发和诱导,孩子们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体会到自然美,体味到其中蕴涵着的美。对于山水景物的欣赏更需要家长慢慢地加以引导,使孩子去领受自然造化的美美。孩子们徜徉在品类繁多的动植物大观园中,能学到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同时也接受了美的熏陶。
6.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
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作为“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平时,父母有机会就可带孩子观赏,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父母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父母箴言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最能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数十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讲或读故事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正面作用,尤其在教育孩子如何现实地思考方面,作用甚大。孩子们能从故事中学会如何现实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听着爸妈讲的故事入睡,这是孩子的一大幸事。然而,日趋繁重的社会压力,已让忙碌的年轻父母慢慢淡忘了这份责任,孩子伴着故事入睡的愿望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其实,家长即使再忙,也应抽个半个小时,给孩子讲个故事,因为这在孩子的成长中很重要。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着幼儿。通过听故事,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们的人格发展。当孩子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会全神贯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情弱者,憎恨恶者。受到感染的孩子们会渐渐懂得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树立见义勇为、惩奸除恶等价值观念的萌芽。
孩子经常缠着大人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
1.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
讲的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这表现在时间上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内为好。如果家长给一两个孩子讲就可以因人制宜。小孩思想能集中,多讲一会儿也无妨,分心了就赶快刹住。在内容上,给2—3岁的幼儿讲些动物、植物和仙女等故事,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动,情节不要太曲折。4—5岁有了想象力了就可以讲些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形象可以丰满一些,词汇量要逐步增加。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要多用夸张的手法,甚至荒唐一些也未尝不可。再大了就应讲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成语、谚语故事,这些故事宣传爱国主义,富有哲理,是启蒙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好材料。家长对胆小的孩子多讲些勇敢者胜利的故事;对自私的孩子讲些自私者孤独的故事。从这一点讲,家长讲故事比教养员和老师更为重要,因为老师讲故事其对象是一群,他一般只能照顾到一个班的共性,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进行针对性强得多的教育。
2.运用悬念
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络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破。
3.加强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