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颈椎病调养宜忌
29193700000043

第43章 颈椎病的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淤血的治疗方法。拔罐疗法对颈椎病有以下作用:

(1)负压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淤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2)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促使疾病好转。

(3)调节作用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的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质质。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康复。

颈部拔罐的方法

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这样纸条未燃的一端向下,可避免烫伤皮肤。

(2)闪火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捏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闪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在皮肤上。

对于颈椎病患者而言,拔罐取穴以颈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区(即疼痛点),为中心。于局部拔火罐1~2只,以罐下皮肤紫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日。可单独拔罐,也可以针罐合用,先针刺,起针后或带针拔罐。拔罐后可行局部按摩。

拔罐疗法注意事项

颈椎病患者接受拔罐治疗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体位及火罐口经的选择。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二是注意拔罐禁忌。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性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三是要防止意外。在拔罐过程中如出现烫伤、小水泡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包敷,保护创口。

颈椎病的牵引疗法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保守疗法中最主要而且疗效确实的一种方法,其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受压脊髓和神经根的反复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于脊髓、神经根、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水肿和炎症消退。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脊柱的平衡,降低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牵开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恢复颈椎间的正常序列和相互关系。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直,改善椎动脉的供血。使颈椎管纵径拉长,脊髓伸展,黄韧带皱褶变平,椎管容积相对增加。正确的牵引治疗不仅可使肌肉痉挛解除,同时也可改善神经根刺激症状。实践证明:颈椎牵引最好能够配上”中医正骨“手法效果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