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竞欧,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团委副书记、政治辅导员。顾玥,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政治辅导员。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既吸收着社会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是推动社会文化前进与发展的重要“内核”,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与程度。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着力建设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对学生影响很大的亚文化。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校内的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第一课堂之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活动。它是学校教育与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成才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最有效的教育渠道之一。它对提高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塑造师生员工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一)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的含义
以人为本,在当下的社会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为何还要提出来讲?那么就先来说一下何为“以人为本”。要说“以人为本”,则先要谈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一个维度是:可以确定和理解人类共同特征的所谓“人性”,是“人”自我教育的产物;另一个维度就是:“人”必须以自身特有的“文化”去面对一切,所谓“人文”不过是“人”对于“存在”的责任的觉悟。这是一种在哲学意义上对“人文精神”的解释,而“以人为本”则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一种至高的人道主义关怀。两者都强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密码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人性,二是一种文化认同。“以人为本”应该是以赋予人思想的权利为本质特征,并实现人与人生而平等的追求。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就是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及核心价值观,它统领着高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以人为本应体现在师生员工的价值理念之中,以人为本应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之中,以人为本应反映在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之中,以人为本应表现在师生员工的行为之中。简言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就是将师生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文化;对师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肯定的文化;让每位师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得到尊重、甚至得到张扬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是校园文化的生存之本
众所周知,大学因大学生而存在,为培养大学生而开办。没有大学生,无需大学教师,无需各种设备与设施,无需各种服务与管理,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学校有机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学生才办学校,有学校才有校园文化。因此,学生是校园文化生存之根本。
2、学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最勇敢的创造者。校园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宜人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潜力、实力与能力的实践场所和现实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大学生们努力发挥着参与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3、教师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
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大学传统精神,具有独立的思想,学术成就斐然的学者、教授。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教师以其为人、为教、为学的品格、气质以及惊人的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师生员工,他们的行为为人所仿效、传颂,直至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历史的一部分。云南大学80多年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是与其拥有一批像袁嘉谷、华罗庚、陈省身、钱穆、冯友兰、吴文藻、费孝通、刘文典等思想高尚、学识渊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大师分不开的。
4、造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以被教育对象的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新世纪、新时代、新变化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建立在发达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又要建立在发达的精神文明之上,“既要以先进的生产力为前提,又要以先进文化为前提”。这就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切入点,以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影响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形成的因素
第一,中国几千年专制和人治思想,造成了中国人的平等、主体、尊重意识的普遍缺乏。而更多的是两种意识:要么驯顺依附,要么专横霸道。专制、人治与以人为本恰恰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尽管中国封建统治已被推翻近一个世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但专制、人治思想并没有彻底灭绝。
第二,计划经济中形成了全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以为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或国家利益,我们更多注重的是整体的人民,轻视作为个体的人民,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往往以崇高的目标和整体的名义来蔑视和侵害个人权利。
第三,当下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其的影响,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上高校规模的扩大,每年的资金流量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科研经费迅速增长和招生自主权的获得,使高校逐渐演变成具有一定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的特殊领域,党和政府对高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高校管理也必然被推向控制型的管理。
第四,中国高校行政化趋势的日趋严重。伴随着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高校逐步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随即侵蚀高校这块净土,浮躁风、弄虚作假、政绩工程、作秀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最影响以人为本文化形成的可能是高校行政化趋势的日益严重。
二、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构成成分的多样化,管理人员、教师与后勤工作人员三者之间的相互矛盾,学生与校方、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反映出来,显得错综复杂。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可以化解这些矛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从科学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重要措施。文化程度、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加上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势,要求高校的管理必须做到科学化和人文化,这样才能激发师生员工的首创精神,提高办学效益。而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高校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升华。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形势,办法不多、实效性不强、与思想结合不紧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要求。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就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表现。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师生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的基础。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高等教育方法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生的发展潜能能否得到充分挖掘的关键。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就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最好舞台,是对学校“提供给学生教育服务”思想的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尊重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思想与平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在今天的高校校园内被重新发现,我们是否缺失了什么?如果我们把数、理、化、文、史、哲等科目制作成一个个的零件安装在一个个大学生的脑袋里,毕业后再把他们放到一个个有特定需求的岗位上工作,从而满足社会需求,那么校园和流水线车间是没有区别的。也许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绝不能使社会得以真正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各式各样的人的不同的需求。需求则体现了人类复杂的个性,而人类各自不同的复杂个性则产生于人类的不断思考。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具有这样的特征。优秀的大学一定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也一定有一大批善于思考的学生和教师,而这样的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更多的应该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在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在思考与平等的基础上生生不息地前进着,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对每一个人的主体的关怀中。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任何一所高校都有一些自身独有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其中,有积极的、进步的、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东西,同时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东西在起着制约、阻碍作用。如果我们对学校自身的传统文化盲目地吸收、全盘接受,而不加以科学、理性的甄别、批判、抛弃,然后再继承、发扬的话,那么,学校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是手段,文明才是目的。正如我们要从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我们积极努力营造校园文化的目的就是为学校长远的校园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批判性的选择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文化”属于社会学的概念,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即,从而不自觉地把“文明”划入政治色彩更浓的专业术语一类,而我们更倾向于提倡校园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主义较严重,缺乏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时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和人气很旺的社团组织,有时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方式形式主义。学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以为只要挂上色彩缤纷的条幅和标语,就会达到活动的效果,而活动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功能往往没有进行更多思考,这样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明显。二是建设方式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对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也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明显。有时我们会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但如果文化娱乐层次较低,很难起到导向作用,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在学校轰轰烈烈的开展,但人们对其理论性的研究、规律性的认识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应包括三个基本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反映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属于较高层次。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容易陷入“为了活动而搞活动”的误区。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校园文化的虚假繁荣,缺少精神底蕴的支持,最终削弱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四、建设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消除低俗,追求高雅
在社会多元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下,对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坚决抵制和消除,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适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积极向上的高雅的校园风气,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矫正大学生的心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把握层次,提升品位
校园文化生活的开展还不平衡,有时还存在活动娱乐型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社团名目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校外活动少等现象。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品位。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需求,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自己的文化。
3、深化主体,凝练精神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动力之源。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把校园文化建设重点转移到精神文化建设上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主题,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精神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它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突出校风建设,凝聚育人功能
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重点是加强“师德师风、学风、政风、党风”等为重要内容的校风建设。首先要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校风内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觉贯彻校风精神。二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校风教育,使良好校风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三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和形成优良校风和学风。四是重视师德师风,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以此影响感化学生,促进优良校风建设。
2、优化校园环境,高雅品位育人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它们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一个优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文化建设的客体,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主客观双重角色的统一结合。
3、创设大学生文化,营造文化环境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是班级和社团文化的创造者,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创设班级和社团文化,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交际、创新能力。形成大学生特色文化体系,有利于营造和谐文化环境,构筑学生文化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4、研究以教育性为特征的校园网络文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持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等院校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一方面要使广大师生充分享受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信息传播便捷的好处,另一方面要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质,将网络文化纳入学校文化的总体格局,作为营造宜人环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网络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网络所创造的不同于以往文化形态的一种文化;二是指对网络进行文化思考和文化研究。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时空,它的空间极其广阔,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不同文化的激荡,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同价值观的差异都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点评”
本文能抓住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症结,提出了较好的思路,而且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得较准,提出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策,对我校下一步的校园文化建设有较好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