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28

第28章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生于医学世家的李时珍,14岁便考中秀才,自幼对草木虫鱼兴趣浓厚,耳濡目染父亲的医术,聪明颖慧的李时珍常感慨:“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他少年时也曾3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之后,决定弃仕从医,从此所读之书也从四书五经变成了各种《本草》。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食米麦,饮茗茶,肠胃习惯于接受植物。中医治病用药,以植物为主,兼收矿物药、动物药,古人便把治病救人的药物,直称为“本草”,记载药物的医书,也就多以《本草》为名。

比如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秦汉医学用药经验之大成,书中共载药物365种,并论述了这些药物对170多种病症有治疗效用。后世的诸多有识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本草学不断地修订、增补,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经验。

李时珍在研读前人典籍过程中,发现旧本草中的一些谬误,常造成医治不成反害人的事故。像古《本草》中不少“服灵芝成仙”、“人肉入药”的见解,害人不浅。李时珍深感医与药关系颇重,关乎人命,不可掉以轻心,于是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脑中形成,那便是重修本草。

40岁时,李时珍医术日趋精湛,声誉遍及大江南北。被推荐至朝廷太医院任职,太医院为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这里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药物标本,他日夜研读,摘抄药物图谱,眼界大开。然而当他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时,却遭到其他保守僵化医官的嘲讽和中伤。

为了实现重修《本草》的宿愿,李时珍毅然离开太医院,返回故乡。从1552年动笔开始,李时珍惨淡经营,辛勤著述,历时27年,直到1578年,《本草纲目》终于完成。这是一部对16世纪以前中国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的鸿篇巨著。全书共52卷、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0幅、药方10000多个,在中医中药的发展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在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李时珍通过观察和医疗实践,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每种药物标一总名为纲,下设八个项目对药物进行分析:释名,药物的名称来由;修治:采集和炮制方法;气味:指明药性;主治:论述药物功效;集解:讲明产地形状,与类似药物的区别;发明:对大多药物功效及运用,李时珍都加以自己独到的阐发;正误:辨析前人可疑之处,以利于纠正;附方:根据每种药物的主治范围,列举了他所收集到的全部方剂。

一般认为,他有可能受到了朱熹的影响,因为朱熹在研究一些问题的时候,就采用先列纲,然后再列小目的方法,这样使得问题来龙去脉很清楚,别人一看就一目了然。

就这样,《本草纲目》针对1892种药物,分纲列目,对每种药物从历史、形态到功用叙述详尽。在编写过程中,李时珍对历代《本草》中的谬误,尤其是对许多迷信的成分给予了大胆的批驳。比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中都有“水银——久服神仙不死”之说,而历代的帝王官绅,更是崇尚炼丹服石,企图长生不死。李时珍则列举了历代文献中记载服食丹药的教训,指出炼丹原料皆雄黄、水银、砒霜、锡等藏毒之物,服食后,“毒气入骨钻筋,绝阳蚀脑”。

自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2000多年来,思维意识由“心”所产生的理论,主宰了医学研究。李时珍却在《本草纲目》中,大胆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源于大脑,这一当时可谓离经叛道的见解,却是符合现代医学的结论。

现代人人皆知的蒸汽消毒法,也是由400多年前的李时珍首先提出,他解释道:“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于鼎上蒸过,则一家不染”。这一提法对16世纪以后的预防医学影响深远。

牛黄,历代医学记载为治疗脑痫高热的良药,只知取自牛的胆脏内腑,却不明牛黄本质。李时珍通过解剖实践,揭开牛黄的秘密:“牛之黄,牛之病也”,并由此推论人也能生黄,病位多在肝胆肾之间,这一推断,比西方医学对结石症的认识早了100多年。

而李时珍超越前人的科学认识,正是源于他的科学精神。

李时珍的医药学知识主要是源于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这是他重要的一点。古人书里记载曼佗罗的药用功效,采药的人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采曼佗罗花,吃药的人,就会出现相同的精神状态。比如很高兴地去采,那别人吃了他所采的曼佗罗花,也会很高兴。李时珍就对这一点表示怀疑。

为弄清真相,李时珍自己采回曼佗罗花,并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亲自服下曼佗罗花。

正是凭借格物究理的理性思维和探索智慧,李时珍在与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16世纪的中国,传统理教和封建迷信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中透出的唯物主义科学观,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思想萌芽的代表。1958年郭沫若先生为李时珍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伟哉夫子”。

(陈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