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房地产投资原理
29174400000001

第1章 工业革命前人口分布形态为散居

给能源人力、畜力、风力、水力以煤炭为主的蒸汽动力内燃机、电力内燃机、电力、核能、太阳能原料木材、农产品煤、铁、钢石油、天然气、钢、铁、化工产品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化工产品交通步行、马车水运运河、汽船、铁路机动车、飞机、地铁机动车、飞机、地铁、城铁通讯邮递邮递、电报固定电话、收音机、电视收音机、电视、手机、网络需求低收入导致高比例的食物消费收入提高使需求转向工业品收入提高使需求转向服务收入提高使需求转向闲暇和自然企业选址农村靠近煤矿、铁矿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城市及郊区城市及郊区、农村人口迁移与空间分布人口大都居住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聚集,城市集中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聚集,但城市分散化、城市郊区化城市进一步分散化、城市郊区化,人口向农村回流。

工业革命前人口分布的形态为散居。牧业时代,人类的流动是“逐水草而居”。当农业和牧业分离后,地主和农民根据可耕地的分布而逐渐聚集在一起,也即人口是根据农业生产的经济机会来分布的。除了商业,已有的少量城市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居住优势。人口基本上都是散居在乡村地区。

在牧业时代,人类的流动是“逐水草而居”,那时,人口的迁移与分布根据牧业生产的经济机会来分布的。

一、农业时代经济机会分析及人口分布

当农业和牧业分离后,地主和农民根据可耕地的分布而逐渐聚集在一起,也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经济机会来分布的。

1.从供给条件看。能源为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原料为木材、农产品,交通为步行、马车、水运,通讯为手工代传以及邮递。

制造业(例如铁匠等)也只是为当地有限的市场工作。丹尼尔笛福在《大不列颠各地漫游记》中描写了18世纪中叶的英国:“那是一个田园加牧场和手工工场的社会。数量微小的工匠使用着手工工具,进行着初级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工。这里还没有近代工业,除去农业外,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产业。”

2.从需求条件看。低收入导致人类高比例的食物消费。人类还处在追求生命安全和温饱的阶段。

3.企业选址。除了商业,已有的少量城市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居住优势,农场主选择在农村进行生产活动。

二、农业时代人口的迁移与分布

人口分布基本上都是散居在乡村地区。人口较为聚集的城市很少,这些早期的城市数量少、规模小。早期城市的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经济起源。三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改变了居住方式,农业与牧业分离后便产生了定居方式,而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使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活动,这样生产剩余逐步扩大,贸易活动增多,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一部分人聚集起来,随着聚集规模的扩大,便出现了城市。正是所谓的先有市(市场交易)后有城,城是市的实现场所,城市缘于市场交易。在中国古代,常在井旁兴市,因而有市井的概念。

2.军队驻防。在边关重镇,因为军队的住防,形成了人口的聚集,最终又形成城市。

3.其他原因,如宗教等。

因此,“在一位来自大陆的旅客看来,(19世纪)二十年代的英格兰基本上是一个有园圃式农业的一个有篱笆和栅栏圈围起来的地方。”

在牧业时代和农业时代,强悍的民族往往占据了较好的水草(牧业时代)和粮食产出较高的地区(农业时代)。截至今天来看,过往的这一痕迹仍无法抹去。目前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深山大川之中,而更多的少数民族则只是仅在历史书籍中留下了他们的名称。

三、农业时代人口的居住情况

1810年代的苏格兰地区,“那些泥草或草皮建成的简陋庐舍,这类庐舍在某些地区消灭得很快,在另一些地区却消灭得很缓慢。”

在中苏格兰和东北部一带,大多数小农场主的房屋是“十二英尺宽、二十四至三十六英尺长的一种房屋,有两个整洁的房间,内、外室各一。每间有一个壁炉。每间有一张或几张床。房屋照例每一面有一个窗户。土地、草顶,有时有天花板”。

至于农场主的工人则更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工人的牛和猪仍是在太多的场合下和他本人同住在一个屋顶之下……牛栏只是用一层薄薄的隔壁同供全家人居住的单个房间分隔开来。”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罗马文明的湮灭导致了西欧长期被天主教控制和禁锢,形成了长期封建割据的战乱局面。那是一个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史称“黑暗的时代”。

在这1000年里,中国却经历了唐、宋、明初的灿烂、繁荣与强盛。

历史似乎是公平的。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后,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在进入18世纪中期以后,在世界一隅的西欧,在物质生产领域诞生了重大的技术变革,工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方式的突破引起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人口迅速增长、人力的物质积累呈几何级增长、人口迁移波澜壮阔。相应地,人口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