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学生给父母的88个建议
29160500000057

第57章 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过高,总想用自己的手造出“神童”,培养出“天才”。于是,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不断加压,更有甚者想象自己的孩子已经是“神童”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要掌握一个适度的期望值。所谓的适度的期望值,用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让孩子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孩子能看到希望,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实现,这不但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求知欲,而且能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期望目标层层分解,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逐步接近或达到大目标,而不能要求孩子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过高的期望值,易导致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这种过高的期望是孩子努力也达不到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常常会受到批评、指责。孩子在这种家长不满意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的兴趣、自信和希望都将被抹杀。

16岁的中学生齐刚在家中杀死了亲生母亲,本来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是父亲齐登科,但被人及时制止了。齐刚的一位初中班主任曾说:“他是我教过的天赋最高、学习最好的学生,将来考重点大学肯定没问题。”

那么齐刚和他全家人的不幸到底是从何时、何处开始的呢?齐刚的爸爸齐登科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是景泰县水电部门的一名技术员。他对儿子齐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超过我!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你身上了,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超过我,不要给齐家丢脸!”

为了实现这些愿望,齐登科对儿子采取了“高压”和“棍棒”政策。从小到大,每一个星期天齐刚都必须留在家里学习,不能出门一步,即使功课全做完了也不行;齐刚不能随便与同学交往,也不能交朋友;齐刚喜欢画画,但除了上绘画课,不能随心所欲地涂抹;至于考试和作业,只能考好,不能考差。稍有不慎或越“雷池”一步,就是一顿打骂。初中二年级时,有一次齐刚与一个同学一起做奥林匹克数学题,同学做出来了,而他没有做出来,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有时齐刚功课做完了,忍不住在本子上画点什么,被父母看到,又是一顿打骂。经常是,父亲担任“主打”,母亲则在一旁帮腔威胁。齐刚说:“我恨我的父母!开始他们打我,我还想可能是自己做错了。到后来,明知是错,我也要做,我就是想要报复他们。”

一个风华正茂的学生就这样在父母的过高期望下沦为一个少年犯,产生人伦悲剧。这岂不是和父母的初衷相距甚远吗?高期望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望子成龙的父母将全部的希望都押在了孩子身上,这种期望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堪的重负。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会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心灵扭曲。

当今社会,“望子成龙”的父母比比皆是,残酷的社会竞争,巨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似乎把这种心理变本加厉,但是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孩子能否神话式地成为父母所要求的“龙”呢?有相当一部分事实显示出:那种一厢情愿的让孩子疲于应付、无所适从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悲观、厌烦的情绪,让他们长期地在责备和苛求中体味挫折,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因此失去了追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真理的精神。

过高的期望与过重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被家长的预期牢牢罩住的孩子,就像一个穿上了一双红舞鞋的人,在盲目的旋转中身不由己,永远也停不下来。别说成长的细节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感受不到,就是最基本的心灵自由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