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三国殇吴殇
29160100000013

第13章

汉水一鼓作气地奔腾了两千来里后,便觉得有些体力不支,再要冲破前面的重重障碍而东流人海,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它稍作犹豫徘徊之后,就放弃了直接人海的打算,折而流向东南,去投奔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的长江。在汉水的徘徊转弯之处,逐渐兴起了一座城镇——襄阳①。

襄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北面与东面有滔滔汉水,绕城流过;西面有湍急的檀溪②,注入汉水;南面有巍巍岘山③,如屏列峙。

襄阳北连中原,南接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春秋战国时就是楚国与中原诸国联络的通道,秦汉以来更是沟通南北的咽喉。襄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与重要的军事价值,引起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的高度重视,也为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使它很快就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荆州的大地之上,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楚国的北津戍,是抵御强秦的前沿阵地。其后,这里不是州治就是郡治,在政治与军事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自汉末以来,这里更是成为群雄争夺的地方,接连不断地发生过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甚至改变了三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城南的岘山,是黄祖的军士射杀孙权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之处④;城西的檀溪,是刘备逃出襄阳、堕水落难之所⑤……

数百年来,襄阳就像是一个历史的大舞台,引来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在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正剧;襄阳又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孕育和造就了诸葛亮、庞统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①襄阳:城名,故址在今湖北襄樊之襄城区。

②檀溪:水名,源出于襄阳之西的柳子山,北流汇入汉水。

③岘山:山名,在今湖北襄樊之南。

④据《三国志》载:初平三年(192),袁术使孙坚南征荆州的刘表。刘表遣部将黄祖迎战孙坚。孙坚率军击败黄祖,渡过汉水,围困襄阳。后孙坚单骑行于城南之岘山,被黄祖的军士射杀……《三国演义》第七回“演义”了此事。

⑤据《三国志》注引《世语》载:刘备屯驻在樊城(今湖北襄樊之樊城区)时,刘表曾在襄阳宴请刘备。刘表的部将蒯越、蔡瑁欲乘机加害刘备。刘备发觉后,假装上厕所,潜出襄阳,但所骑的卢马堕入城西的檀溪中。刘备焦急地说:“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过了檀溪……《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演义”了此事。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泰始五年(269)的春天,襄阳已是鲜花盛开,绿茵铺地,春水奔流,树木葱茏。就在这春光无限、生机盎然之时,羊祜肩负着司马炎交给他的重大使命,携带着那幅与他朝夕相伴的大地图,来到了襄阳,拉开了晋国扫平江南、统一天下的序幕。

羊祜来到襄阳后做的第一件事,既不是召集各部将领共议军事,也不是前往边境要塞视察防务,而是去凭吊那位曾经给司马懿造成许多麻烦、甚至是羞辱的诸葛亮。

这是羊祜来到襄阳后的第三天清晨,他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只带着一名书僮装扮的亲随,像是一位游山玩水的教书先生,悄悄地出了城,直奔隆中①而去。

日挂东南的时候,羊祜来到了隆中。他停下脚步,放眼四望,只见四周群山环抱,松柏参天,峰峦叠翠,岩壁苍苍,溪流淙淙,池塘清清,水田如镜,稼禾似毯,鸡鸭成群,牛羊满坡,茅舍座座,炊烟袅袅,阡陌纵横,野花簇簇。更有那三三两两的农夫村姑,正在田间忙于耕耘薅草,悠长嘹亮的吆喝声与清脆悦耳的俚曲小调不时响起,在空旷的田野上飘来荡去,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心神怡然,遐想无限。

“美哉隆中,妙哉隆中!难怪诸葛亮对此地情有独钟,需刘备‘三顾’之后方肯出山!”羊祜像是在欣赏一幅精美绝妙的山水画似的,把隆中细致地观察了一遍,由衷地感叹道,“田园自有其妙处,农家自有其乐趣。粗茶淡饭,布衣麻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荷锄暮归,子孙绕膝,岂非不亦乐乎……”

羊祜正在大发感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赶着羊群从远处缓缓走来,边走边悠然自得地吟唱道: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老翁的吟唱声惊动了羊祜,他迎上前去,向老翁深施一礼,恭敬地说:“老人家在上,晚辈有礼矣。”

老翁打量了一下羊祜,还了一礼,爽朗地说:“听先生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先生若有用老朽之处,直说无妨。”

①隆中:地名,在今湖北襄樊之西,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老人家果然好眼力!”羊祜赔着笑脸说,“晚辈乃洛阳人氏,以教书为业。今来襄阳探亲访友,因敬重诸葛武侯,特来此处凭吊之,烦劳老人家加以指点。”

“先生既然是为凭吊武侯而来,老朽理应为先生引路。”老翁把羊群赶到一个青草繁茂的山坡上,任它们白吃自啃,然后又返回到路边,殷勤地说。“先生请随我来。”

羊祜又施了一礼,感激地说:“烦劳老人家为我引路,晚辈心中实在难安!”

“先生不必多礼。”老翁淡淡一笑,不以为然地说,“此乃隆中之乡规:凡来此处观瞻者,均应殷勤待之,不得有丝毫怠慢;若有人违背,便是对武侯之大不敬。必受到乡亲之责。”

“难得,难得。”羊祜跟在老翁的身后,边走边问,“老人家高寿?可曾见过诸葛武侯?”

“老朽枉活了七十九个春秋,比武侯小十岁。”老翁颇为自豪地说,“武侯未出隆中之时。常于耕读之余教老朽读书识字、吟诗作对。老朽方才吟唱之歌,乃武侯当年亲口所教。”说罢,又情不自禁地吟唱了起来,吟着吟着,竟然潸然泪下。

“老人家不必悲伤。”羊祜紧走两步,与老翁并肩而行,低声地劝解道,“隆中能出诸葛武侯这般贤德之人,实为乡亲之荣耀啊。”

“只可惜武侯空怀不世之才,功业未成而客死他乡,难以魂归故里。”老翁揩去脸上的老泪,长叹了一声,有些忿忿不平地说,“恼只恼那个落魄之刘备,为了争夺江山,硬是把武侯弄出了隆中①,替他去呕心沥血,最后积劳成疾,累死于五丈原;恨只恨那个昏庸之刘禅,贪生怕死,竟然把武侯千辛万苦打下之江山拱手送予他人,让武侯含恨九泉……”

老翁正发泄着对刘备、刘禅父子的不满,远处传来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清亮的童音在田野上回荡,显得特别悦耳动听。羊祜饶有兴趣地问:“敢问老人家,此地还有学堂?”

“有,有。”老翁认真地回答,“隆中还有一乡规:凡是男童,必须送到学堂去读书;若有违背,也是对武侯之大不敬,亦要遭到乡亲之责。”

“更是难得!”羊祜惊喜地问,“敢问老人家,这些乡规始于何时?”

“始于武侯离开隆中之后。”老翁指着路边一大片禾苗茁壮的田地说,“此处原为武侯未出山前躬耕之田,也是隆中最为肥沃之地。武侯离开隆中时,将此地捐给乡亲,并留言:此地所产谷物,只可用作供孩童读书,不得挪作他用。武侯走后,乡亲们就轮流耕种此地,所收谷物全部送给学堂。也是武侯暗中保佑,六十多年来,此地是年年丰收,一亩顶二亩,足够学堂所用。孩童入学堂读书,不仅分文不取,而且一日三餐皆由学堂供给。”

①据《三国志》载:刘备在荆州期间,曾三次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三国演义》第三十七至三十八回“演义”了此事。

“此事真乃天下少有啊!”羊祜感叹地说,“只有出圣贤之地,才会有此圣贤遗风啊!”

一提起诸葛亮,那老翁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一路走一路指指点点地说:“那座山就是乐山,武侯在隆中时常到山上游乐,故而得名……那块大石为抱膝石,武侯未出山时常坐于其上,抱膝长啸……那个平台名为琴台,武侯未离开隆中时,常与其友在此弹琴吟唱……那座突兀而起、傍山临涧之岩石乃梁父岩,武侯年轻时常在此岩上吟诵《梁父吟》……”

那老翁就像是一位最尽职尽责的向导,一路走一路热情地向羊祜介绍着隆中的一切。在他的心目中,这里的一切都与诸葛亮密切相关,似乎这里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诸葛亮才存在。就连羊祜也受到老翁情绪的感染,竟然莫名其妙地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变得有些神秘、甚至神圣起来。

羊祜与那老翁边行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山冈前,只见高冈屈曲,势若蟠龙伏地;溪流蜿蜒,好似锦带缠绕;小桥枕水,仿佛彩虹横溪;山冈之上翠竹繁茂,青松葱郁,遮天蔽日,沙沙有声,像是有人躲藏在松竹深处,正低吟浅唱。跨过小桥,拾级而上,就来到一个幽深、清静、既高且平的去处。又见浓阴之下,显现出几间黄中泛黑的草庐,犹如一只正在打盹的老虎,一动不动地卧着。草庐四周的竹篱笆上爬满密密匝匝的枝蔓,开满五颜六色的小花,一大群缤纷斑斓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仿佛在向来人展示着它们的美丽。柴门之外,挺立着数株参天古柏,遒劲挺拔,枝繁叶茂,几只清音婉转的小鸟在树上叽喳呜叫,好似在向来者诉说着什么……

羊祜完全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禁不住脱口赞叹道:“好一座优雅美妙之所!好一个藏龙卧虎之处!”

“此处便是武侯之故居。”老翁又热情地说,“门外那几株古柏,就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与关羽、张飞拴马之处。”

羊祜仔细打量着诸葛亮的故居,惊讶地问:“诸葛武侯离开隆中已有六十余载,其故居为何还完好无损、依然如故?莫非真有神灵在暗中保护,使其免遭风吹雨打与霜雪侵蚀?”

“先生有所不知。”老翁颇为得意地答道,“每逢武侯之忌日,乡亲们便会主动捐钱捐物,祭奠武侯之英灵,修缮武侯之故居,以示对武侯之怀念。故而,武侯故居虽经六十余载之风雪雨霜,但仍能完好无损、依然如故。”

“人生一世,能修得如此功德,便可足矣!”羊祜凝视着那几间草庐,小心翼翼地问,“晚辈欲细细观瞻诸葛武侯之故居,不知可否?”

“武侯一向乐于交友、仗义疏财,在此居住之时,草庐内经常是高朋满座,乡邻云集,不论尊卑贵贱,粗俗文雅,武侯均一视同仁,热情款待。”老翁轻轻推开柴门,挺神秘地说,“武侯向来以仁慈为怀,以助人为乐。先生若有求助之愿,可不必隐讳,对武侯之画像明言可也,定会有求必应。”

“晚辈此来,正欲向诸葛武侯倾诉衷肠。”

“既然如此,老朽便不打扰矣。请先生自便吧。”

羊祜整了整衣冠,像是怕惊醒正在高卧的诸葛亮似的,蹑手蹑脚地走进了草庐。一进房门,他就觉得眼前一亮,立即被一幅悬挂在中堂的画图吸引住了。画图中的诸葛亮气宇轩昂,正神采飞扬地讲述着什么;与他促膝而坐的刘备,一副虔诚的模样,满脸谦恭的神态,正如痴如醉地倾听着……

面对着这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画图,羊祜只觉得热血沸腾,心潮翻滚,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与亢奋充满了他的胸膛,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此时此刻,他眼前忽然浮现出司马昭与王元姬临终前向他托以重任的情景,耳边又响起了司马炎在伊阙送别他时的亲切话语。他虽未像诸葛亮那样受到刘备的三顾之请,但却受到了司马昭、王元姬与司马炎的三次重托。六十多年前,诸葛亮走出隆中后果然不负刘备的厚望,为刘备打下蜀国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在离开了洛阳之后能否不负重托,完成灭吴之大业呢?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报答刘备的三顾之请,那么他又该如何去报答司马昭、王元姬与司马炎的三次重托呢?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片地,诸葛亮利用荆州之地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目标,他为何又不能利用荆州之地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呢!

羊祜恭立在这幅画图前,沉思了好久。最后,他重整衣冠,向着画图上的诸葛亮深施一礼,低沉地说:“诸葛武侯,后生久闻前辈之大名,久慕前辈之德才,久欲前来凭吊前辈之英灵,今日方如愿以偿。后生此次隆中之行,虽无法聆听前辈之教诲,但所见所闻也足以让后生大获裨益,受用无穷。前辈居于深山而能纵观四海,未出茅庐而定天下三分;受命于危难之时,建功于动乱之世;虽未能恢复汉室,但却恩泽巴蜀。以后生观之,自秦汉以来,能与前辈比肩而立者屈指可数。前辈之功德必将著之竹帛,传于后人;英名必将千古流芳,万世赞颂……诸葛武侯,自汉末以来,天下分治已近百载,使我炎黄子孙饱受分裂战乱之苦。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至今日,应该四海归一矣,岂能因一江之隔而使我炎黄子孙长久不得团聚!后生虽然不才,难望前辈之项背,但愿承前辈之衣钵,步前辈之后尘,为统一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前辈能以天下苍生为重,摒弃前嫌,在冥冥之中助后生一臂之力,使我华夏尽快归于一统,使离散之骨肉尽快得以欢聚。待到大业告成之后,后生若还幸在人世,定会再来隆中,为前辈重修故居,塑造神像!”

大概是隆中之行让羊祜大获裨益,翌日,他请熟悉襄阳历史与地理的从事中郎①邹湛为向导,去了久负盛名的岘山。

横亘在襄阳城南的岘山,东西长十余里,南北宽五六里,高三四百丈,山峦起伏,连绵逶迤,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巍然屹立在汉水的西岸。岘山从东至西依次分为岘首、岘中、岘尾,“三岘”相连,山高谷深,岩壁苍郁;松竹繁密,石径曲幽;泉水喷涌,飞瀑泻溅;飞禽争鸣,走兽出没。历代官吏富商、文人墨客与隐士僧侣修建的豪宅寺院、草庐茅舍,如珠似玉,镶嵌其间。还有那东汉光武帝刘秀避难的蛮王洞与破虏将军孙坚遇难的风林关,为岘山增添了许多神秘悲壮的色彩。尤其是坐落于山麓的习家池,更是闻名遐迩。习家池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故宅,它背倚岘山,群峰环抱。宅中引白马泉入园,凿池养鱼。池中筑有钓鱼台,池畔兴馆建舍,列植松竹。园内绿树掩映,浓荫蔽日,楼台馆榭,参差栉比,池水清澈,绿荷争妍,游鱼戏水,垂柳拂岸……

羊祜在邹湛的引导下,先是饶有兴致地游览了蛮王洞、风林关与习家池等名胜古迹,然后又沿着斗折蛇行的羊肠小道向岘首之巅攀去。

因昨晚下了一场雨,岘山像是一满山密密麻麻的竹、树,犹如这位汉子遍体的汗毛,不断地向外冒着热气。已经湿透了的树林里,一夜之间钻出了许多蘑菇;吸足了水分的茂竹更是不失时机地伸展着它们的躯干,发出啪啪啪的拔节声;隐埋在土中的笋芽,奋力顶破了泥土的封盖,露出了它们尖嫩的脑壳。而那些被夜雨淋透的鸟儿,纷纷跳出巢穴,一面抖着羽毛上的水珠,一面欢快地呜叫;就连怯弱的野兔,也带着它们的儿女离开潮湿的洞穴,在树林竹丛中窜来窜去,觅食撒欢……雨后的岘山,湿润清新,青翠欲滴,山空鸟鸣。草绿兔奔,别具一番趣味。

①从事中郎:官名,第六品,位在长史、司马之下。位刚刚出浴的汉子,浑身上下湿漉漉的。

久居北方的羊祜完全被这景致吸引住了,一边缓步向山顶攀登,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着路旁的景色,口中还不时地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转过几个弯,绕过一道梁,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出现在了羊祜的眼前。竹林之中,有十来个兵士正在采蘑菇,挖竹笋,大呼小叫地吵嚷着,打破了山林的寂静。

羊祜停下了脚步,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喧哗不止的兵士,深感意外地问着邹湛:“此刻应为军队进行操练之时,这些兵士为何不进行操练,却跑到此处来采蘑挖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