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跟杨尚奎参加晚宴,陈正人从邻桌走过来说:“水静,走,和毛主席熟悉熟悉去。”
陈正人向毛泽东介绍说:“主席,这是水静同志,杨尚奎同志的夫人。”
“啊,好,坐,坐。”毛泽东很客气地和水静握握手,要她坐在身边,然后问:“你是哪里人?”没等水静回答,又说:“你知道吧?江西、湖南是亲戚,所以湖南人叫江西为老表。”
“你们江西人行呀!”毛泽东笑道,“晋朝的时候,江西出了个许真君,湖南出了条孽龙。起初许真君斗不过孽龙,后来孽龙还是被许真君降服了,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听说过。”水静说,“南昌西山万寿宫门前有口井,当地群众说,孽龙就锁在那里面。”
“是吧,还是江西人厉害呀!”毛泽东笑着说。
“我不是江西人,是安徽人。”水静解释说。
“你现在嫁给了江西人,就是老表嘛!”毛泽东说。
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公开的一次全会上,在讲话中立下了这样一个志愿:如果有可能,我就游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再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现在开支票。但哪一年兑现不晓得。我搞这个事,国家的形势也可以搞,可以开会,走在途中,要开会了就开会,或郑州、或武昌等等。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中心点,主要力量在长江。有《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6月21日,毛泽东在韶山水库中游泳。游泳中,毛泽东问身边一个青年:“你是哪里人?”“零陵人。”那青年回答。毛泽东博古通今,又问青年:“三国时候,你们零陵出了个黄盖,你晓得吗?”青年不知黄盖何许人也,反问毛泽东一句:“黄盖是哪个公社的人?”毛泽东只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懂得历史太少,苦苦一笑了之,继续游泳。
[附注]黄盖(?—215),东汉末吴将,零陵泉陵(湖南零陵)人。因赤壁战役,建议用火攻著名。
6月22日,毛泽东在和河南省委领导人吴芝圃谈话中说:“你这个汲县是夏禹封的,汲县人是大禹的子孙。商朝纣王亡了之后,微子被封为宋,就是现在的商丘。”
[附注]“汲县”,在河南新乡北。县名一说因境内古汲水得名;另说古时此处居民习惯提水,因“提”、“汲”意同,而得名。
纣王,商朝末代国王,以暴君著名。
微子,纣王庶兄,曾多次谏劝纣王,周灭商后,封于宋(河南商丘)。
6月27日,毛泽东离韶山往长沙。在路过宁乡县曹家坳时,他下了车,来到附近的社员家里访问。在一户社员家里,毛泽东从堂屋走到灶屋,详细察看。见到一位年老的社员,毛泽东问道:“这里叫什么地方?”那社员回答说:“叫曹家坳。”毛泽东频频点头,风趣地说:“是不是曹操那个曹呀?”大家高兴地笑了,并回答说:“是的。”
6月30日,毛泽东上庐山,早上在美庐,见书架上摆上了书籍,但无《庐山志》,便问秘书,能否借一部给我看看。当天,毛泽东看了1933年吴宗慈《庐山志》。下午,又要求把《续志》送去。
过几天,邵式平对大家说,毛主席很关心庐山的历史,他看志书时,还特意在某些句段画上一些符号。有一次还对工作人员说:“庐山的山名由来,众说不一,有人说是周文王时由匡俗兄弟,在山中结庐而居,周文王去访,只见空空草庐一座。又有人说是周威烈王去访,人去庐存。这两者传说相隔数百年,后人以讹传讹,我们现在就不能这样办,对历史的态度要教育,不能含糊嘛。”毛泽东又转身对周小舟等同志说:“你们是秀才,请你们查一查,研究一下。”“这部续志很好,对现代历史有参考价值,蒋介石的庐山谈话会记录下来了,当时梁实秋有意迟到,名单最后是梁实秋,此人在会后两天迟迟登山,他虽然是资产阶级学者,也有爱国的一面,在学术上有才华,对人要一分为二嘛,我欢迎他进步的一面,此人现在哪里?”在场人答:“抗战中他在重庆,1949年去了台湾。”主席长叹了一声,又说:“朱熹曾在南康郡(星子县)走马上任,当地属官们轿前迎接,他下轿就问:《南康志》带来没有,搞得大家措手不及,面面相觑。这就是‘下轿伊始,问志书’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朱熹这个典故流传后,‘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和‘以志呈阅’就成了后人的惯例,今天你们也应懂得以史为鉴,才能办好事。”
[附注]梁实秋(1902—1987),现代作家、学者。
据方志纯回忆:1959年,在省委的滨江招待所,毛主席问我和邵式平同志:“你们赣东北的铅山有个费宰相,知道不知道?”我根本没听说过这位“宰相大人”,便求援似地望着历史知识比较丰富的邵式平同志,哪里知道他也被问得瞠目结舌,茫然无所知。毛主席见我们很窘,便给我们简单地讲了一下这个人的经历,并告诉我们说:“这个人死后就葬在铅山县。他的墓前有一副挽联:日有千人跪;夜承万盏灯。”毛主席还叫我们去查县志。
后来,我们查了《铅山县志》,发现真有此人,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宰相,姓费,名宏,字子充。费宏在世时,三次入阁,终年68岁,死后葬在铅山。我们有一次路过铅山,还特意去看过他的墓葬处。
[附注]“费宰相”,即明大学士费宏。据《同治铅山县志》:“费宏字子充,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官,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兼侍讲读,预修《孝宗实录》,充日讲官。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费宏为官严明,不与权臣钱宁和宁王宸濠交结。在他任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时,还多次拒绝宁王巨赂,并在退休后揭露宸濠反状。明世宗在位,又起用辅政。嘉靖六年再退休;十四年又起用(据《同治铅山县志》卷十五)。其墓在江西铅山二十八都柴家埠冠盖里,称“费太保墓”,有夏言志铭。按费氏为明代铅山大族。
9月24日,毛泽东视察河北邯郸附近农村棉田。他说: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时候有邯郸、洛阳,那时候没有天津、上海大城市。洛阳、邯郸是要复兴的,因为它出铁、煤、棉花、粮食。邯郸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
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其中有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解放后,毛泽东在外出考察前,总是给身边的同志打招呼,要准备好外出用的书籍和地图册,以免到外地考察时缺少要看的书籍和地图而麻烦地方的同志。这时的毛泽东有一个习惯,从书房找来地图册加以阅览,从地图册中先了解一下考察要经过的地区,了解当地的经济、人口、文化和矿藏资源等情况,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还要与身边的同志共同研究具体问题,研究考察地区,确定最佳路线和考察内容。毛泽东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盲目性,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11月,毛泽东在浙江杭州组织读书小组期间,曾去德清县境的莫干山。在传说莫邪、干将铸剑的池水旁,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磨剑石,四壁石崖有多处题刻,毛泽东驻足片刻,喃喃自吟:“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附注]“莫干山”,天日山支脉,相传春秋末期吴王阖阊要铸剑高匠干将铸造一对雌雄宝剑。炉火烧旺以后,还未见有铁石熔化,他的妻子莫邪听说必须要有女子身殉炉神才能成功。她就纵身炉中,身亡剑成,就将它定名为干将、莫邪。后人就将他们炼剑的这座山,取名为莫干山。
“十年磨一剑”,见唐贾岛《剑客》诗。
12月29日,毛泽东致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信。内称:“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