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见到西康省委书记、省主席廖志高,问:“你的家乡是何时开发的?”廖说不知道。毛泽东说:“是唐朝开发的。”廖又问:“你怎么知道的?”毛泽东说:“是看你们的县志。”毛泽东到什么地方就找那里的县志看。
据薄一波回忆:解放后,有一次我到福建考察,曾粗略地翻了翻《福建通志》。那时毛主席有个指示,到外地考察、调查工作的同志,都要看一看当地的地方志,以便了解那里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
据1986年9月5日杨尚昆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说:毛泽东非常重视地方志,“他外出到哪个省,总要预先对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些县的县志都翻阅一下。见了省里、县里的干部,他总要先讲讲开玩笑的话。比如到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县,他就讲,赵子龙是你们这里人,你们知道不知道?到河南,他就讲关云长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说关云长本不姓关,因为在河南有了人命案,逃往山西,到了潼关,人家问他姓什么,他一下子说不上来,一看这里是潼关,就说我姓关。后来我看到笔记小说上有这样说的,毛主席大概也是从这种书里看来的。像这类的掌故,毛主席知道得很多,他谈这些掌故有什么道理呢?他对我说,就是要采用这种方法,把空气搞得活泼些,使大家不拘束”。
5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游完泳上岸和工作人员聊天,他问服务员李维信:“你家哪里?”“临沂。”“山东人忠诚豪爽,也是传宗接代下来的。”
战友文工团去中南海执行任务,毛泽东和小演员们跳舞,总是边跳边问她们的工作、学习情况,问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工作学习怎么样等等。毛泽东的记忆特强,一两次就记住了。王君苗是河北深县人,独生女,在团里她和朱之刚住在一个屋,朱之刚皮肤黑些,王君苗皮肤白些,毛泽东就叫王君苗“白丫头”,叫朱之刚“黑丫头”。毛泽东知道深州蜜桃很出名,就随口编了一首打油诗:
深州大蜜桃,
独生一根苗。
遇上朱(猪)八戒,
吃了。
大家听了毛泽东的打油诗,乐不可支,毛泽东自己也笑了。
毛泽东在初见北京医院医生王新德的时候看出他紧张的神情,就问他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什么学校毕业的,哪个地方的人。在谈话中当他知道一个同志在四川工作过的时候,就亲切地问王新德和在场的同志,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四川吗?他们都回答不出来。毛泽东和蔼地说,因为四川有四条江。接着毛泽东扳着手指准确地说出了四条江的名字。王新德紧张的神情全部消失了。这时,毛泽东才笑着说,好,你现在不紧张了,开始工作吧。
[附注]“四川”,宋咸平四年(1101年)以古之巴蜀地,分西川路、峡路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南宋即设有四川宣抚;也有因境内有岷江、泸江、沱江和嘉陵江四大川,通称四川。
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接见新中国未来的大使们,并与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毛泽东在谈话中说:“你们出使,可以学学沈括的办法,他每到一地,都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也调查得清清楚楚,并叫随员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和辽国边界谈判,他对答如流,有凭有据,辽国没有空子好钻哪!”
[附注]沈括(1031—1095),北宋官员、学者。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辽国,后知延州。以毕生所见闻,撰《梦溪笔谈》。
9月,毛泽东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县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
[附注]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安徽风阳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