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低碳生活三字经
29157000000002

第2章 源起

古神州文明邦天人合渊源长

“神州”即华夏、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天人合”即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

循常道崇节俭好传统要承延

“循常道”常道指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循常道即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晋书·夏侯湛传》:“政有常道,法有恒训。”

“崇节俭”即崇尚勤俭节约。《周易·系辞》:“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讲求简单、平易而不铺张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工业化弹指间碳排放新考验

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技术传播到英格兰乃至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再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

相对于上百万年的人类史而言,工业化的历史不到30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以机械化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建立在化石能源大量开采、消耗的基础上,煤炭、石油的燃烧会导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逐渐增加,打破了地球大气圈的碳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问题逐步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考验。

资源枯风沙起灰霾罩污水急

传统化石能源已呈现枯竭迹象。据估算,如果维持现有的技术经济水平和开发强度,全球已探明可开采的煤炭储量为15 980亿吨、石油储量为1211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19亿立方米,预计可开采的年限分别为200年、30~40年和60年左右。

同时,煤、石油中含有硫、氮等元素,它们在燃烧及其炼制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气和粉尘等污染物。大气中85%的硫、35%的悬浮物和75%的二氧化碳均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

五大洲出方案救地球岂容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气候变化问题开始引起国际社会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1997年12月,《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针对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六种主要温室气体进行削减,并规定主要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间,其6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削减5.2%。

我中华勇承担十五载碳减半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国务院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系统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

2009年11月,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向世界庄重承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企业谋发展转模式科学观

“科学观”即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

低碳发展提出后,我国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积极转变发展模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人民齐动员尚环保绘新卷

自2009底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开始为大众慢慢熟悉。而在2010年初的我国“两会”上,低碳更成为备受关注的“一号提案”。

为迎接低碳发展的大潮,公众积极参与,自觉实践低碳生活,并努力在国际上树立中国人民低碳环保的新形象。低碳机关、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医院成为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