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德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9150800000024

第24章 善良教育与德意志精神的培养——德育教育(4)

德国的学校、老师和家长一致认识到:要让青少年做到诚实守信,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的爱心,从小就开始树立起做人的责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既要鼓励孩子们自强自立,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处世,而爱心教育正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

在德国的家庭和学校里,日常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善良教育”。早在孩子刚刚蹒跚学步时,许多父母就特意为他们饲养了各种小动物。并且让孩子们在照料它们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幼儿园和小学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值日,精心喂养;与此同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发育情况和生活习性,做好有关记录。每当举行“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者为拯救濒临灭绝动物捐款一类的活动时,孩子们总是慷慨解囊,奉献出自己平日积攒的零用钱。在课堂上,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善待生命”和“我与小动物”等主题的讨论。定期主办“善待生命作文大赛”,吸引着孩子们积极参加。优秀作文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或者在学校刊物或壁报上发表。柏林一个13岁的小男孩为一只小鸟治伤,后来又将其放回大自然。他满怀爱怜之情,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一充满爱心的过程。文章得到广泛好评,在学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孩子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去捕捉和收集那些善待生命的例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爱心,学做一个善良的人。

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也不放松对那些不关心甚至虐待小动物的学生进行帮助,轻则批评训导,重则进行处罚。如果上述方法不解决问题,就会将他们送到心理医生那儿治疗。当发现孩子的不良心态变成不良行为时,学校会及时地果断处理。凡记过两次之后仍不思悔改的学生,将予以开除,然后送到政府为不良少年专门建立的管教所,进行教育。

教育孩子关爱和帮助弱小者,让他们认识到对强者的仰慕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对弱者加以同情则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家长经常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例如访问福利院和敬老院等,参加各种献爱心和慈善捐助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从而引发他们的慈悲心、惜福心和感恩心,进一步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时至今日,帮助老人或盲人过马路,为有残疾的同学或其他人排忧解难,已经在孩子们中间蔚然成风。

在一个德国家庭,这样一件事说明了爱心教育的必要和作用。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小学生粗暴地将上门乞讨的流浪汉赶了出去。父母知道后,认为事关重大,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认,对孩子进行严肃地批评和耐心的教育。最后,他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流浪汉虽然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第二天,这名小学生热情地提议请那个受辱的流浪汉来家里做客,大人们表示支持,并对他的爱心和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从上述的案例中可能看出路易丝是一名7岁小女孩,因为在自己的生日舞会上遭到好朋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觉得颜面丢尽,所以试图报复以解心头之恨。母亲发现后,及时找女儿谈心。原来,梅芙“出言不逊”事出有因,当时自己喂养的小白兔突然死去,致使心情无比难过。在母亲的帮助下,路易丝学着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将心比心”,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从此以后,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替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

在爱心教育中,让孩子学会宽容待人必不可少。儿童课余时间接触大量的影视节目,其中的暴力镜头频频出现。为此,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高度重视,引导孩子们在观看时以“批判”的眼光来加以审视。在德国的商场里,几乎看不到高科技的“暴力玩具”。因为人们不赞同玩具商去开发此类玩具,更不支持儿童(尤其是男孩)去玩“枪炮”、“坦克”等一类的玩具。德国研究人员证实,小时候经常用玩具“打打杀杀”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成为和平者。

三、多样化的善良教育实践

1.会唱歌和说话的垃圾桶

孩子们上课的教室很大,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环保的因素。前面有洗手池和杂物橱,还摆有几个垃圾桶。为了更好的回收利用,不同的垃圾箱分别油漆成不同的鲜明颜色,上面贴有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其中“蓝箱”“吞食”废纸,“黄箱”专门用来装废弃的塑料制品,“绿箱”则收集从普通垃圾中分类出来的茶叶、蛋皮和残羹剩饭等生态垃圾,“黑箱”则放置剩余垃圾。另外还安放有3个专门的垃圾箱,用来回收透明、绿色和褐色的废旧玻璃瓶和玻璃罐。由于安装了电子声控装置,垃圾箱能“说话”或“唱歌”,每收到一份垃圾,就会说一声“谢谢”或“真好吃”,并且发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让孩子们在分类投放垃圾时兴趣盎然。

2.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环保的兴趣

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环保,节约能源方面,汉堡市走在全国的前面,设立了一个名叫“50·50”的环保项目。该项目的含义为:如果一个学校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比原来节省了资金,那么省下来的钱一半由政府出资奖给学校。这个项目由市政府组建的专门机构负责具体运作。现在全市的420所公立中小学全部都参与了这项活动。

汉堡学校地处汉堡市南部,是一所高级文科学校,招收5—13年级的学生,为第一所参加“50·50”环保项目的中学。学生们在轮流值日时,有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值勤内容,那就是负责能源的节约。例如,值日生只是在光线不足而影响上课时才会开灯,而且先开的总是离窗口最远一边的灯,然后才用临近窗口的灯,以便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来照明。冬天供应暖气时,教室的气窗一般不打开,以防止“漏掉”在上面的热空气。为了通风换气,下面的大窗仅在课间休息时开启5分钟。在教室够热时,暖气立即被关掉。

经过评估,汉堡学校去年一共节约15万欧元,市政府将7500欧元交给学校支配。麦克副校长说:“‘50·50’环保项目是我们学校环境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一直常抓不懈,从区区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冬天不要随便开窗以避免暖气的浪费……虽然是举手之劳,但却可以节省不少能源,更重要的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让学生们受到活生生的环境教育。”学校还在班级中开展竞赛,凡是节能和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班级可以得到100—300欧元的奖金。奖金由学生自己支配用来开展活动。

在德国东部勃兰堡登州的希夫海德——科林生态保护区,有专门为小学生建立的小农场。柏林等城市的孩子们有时会来住上一周。他们在自然的环抱中植树、栽花、种庄稼,学习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从中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领悟到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赐的真谛。另外,学校还组织健康早餐、太阳能玩具制作比赛等,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参加与环保有关的各种有益的活动。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自愿走上街头,种树栽花植草,清理杂物。

3.节水教育,从不放松

在德国,虽然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人不忘节约,节水意识深入人心。在德国公民看来,浪费水和其他资源是一种没有修养、不讲道德,甚至是很可耻的事情。德国的教育部门富有远见卓识,节水教育从儿童抓起。

德国中小学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水资源的讨论,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节水的意识。围绕着“德国的水是不是很多”的话题,孩子们积极发言,为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它们提供的充沛水量而感到自豪。然后老师拿出一份事先准备的材料,向学生们介绍了一组数据:全国有多少工厂,每个工厂每天要消耗多少吨水;有多少公司,每家公司每天需要多少吨水;有多少学校,每所学校每天要用掉多少吨水;有多少家庭,每一个家庭每天消费多少吨水;每天用掉的水又会产生多少吨污水,而污水又会将多少吨新鲜水污染掉……这笔账算下来,孩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开始思索起来。在讨论结束做总结时,老师神情严肃地指出:“同学们,我们国家的水之所以多,全在于每一个国民对水珍爱有加,处处节约。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这样的节水教育课深入浅出,朴实具体,富有人情味。它以理服人,用数字说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节水的自觉性高涨,他们从点滴做起,关好水龙头,用水时不大手大脚。在德国中小学校园内外,节约用水已经蔚然成风。

4.做好笔记,自我教育

为了减少垃圾源,在学校附近,经常可以见到诸如此类的标语牌:“请你用布口袋而不用纸袋或塑料袋购物!”“请直接去面包房买面包,而不买包装袋里的面包!”“当你感冒了,请用手绢而不用纸巾擦鼻涕!”在德国,购物要求自带布袋。如果要用塑料袋子,必须花02—03欧元(这笔钱可以买到05升牛奶)购买。在学校就餐,学生们用的杯子都是玻璃、瓷器或金属制作的,可以重复使用,而不是塑料或纸制品。良好的环保氛围使孩子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懂得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德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时,便会在领到的书本中看到一本醒目的本子。它装帧得朴实大方,封面上绿色的田野、森林、草原、草地等图片映入眼帘。在每一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美丽的风光照片。这既不是普通的作业本,也并非一般的日记簿,而是“环保记事本”。学校之所以要将其印发给孩子们,其用意显而易见。那就是告诉他们要从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本子上,儿童们记录着他们在环保方面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

有一位名叫科特的孩子,曾经在自己的“环保记事本”上认真地记下了一周的“大事”。请看:

星期一:听老师讲,珍稀动物灰鹤濒临灭绝,我把1欧元的零用钱捐了出来。

星期二:睡觉时忘记将灯关掉,我真不应该这样白白地浪费电。

星期三:今天上图画课,因画得不满意先后撕了3张白纸。老师说造纸需消耗大量的木材和水等资源,听了之后我感到很惭愧。

星期四:看到妈妈为洗两件内衣就要开洗衣机,我告诉她这很浪费水和电。我很高兴,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答应以后一定要等到衣服积多了再使用洗衣机。

星期五:哥哥要去赛车,他知道汽车奔驰时会排放出有毒废气。我提出了一个弥补办法:赛车手每年额外多种20棵树。

星期六:爸爸原来准备自己开车去超市购物,后来我建议还是乘公共汽车去。他觉得有道理,就这样做了,既节省了汽油又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排放,真是一举两得。

星期日:我丢垃圾时,发现没有分好类。于是不顾臭味,把它们仔细分类后才放进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