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德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9150800000020

第20章 别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4)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固然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而且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挑选自己中意的雇员,减少了雇员不了解的风险和相互之间的磨合时间,这是其优点。当然,“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也表现出对企业和经济依赖性过强的弱点。而单纯的“学校性”的职业教育可以凭借政党和专家对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修订以及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革新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这反而比“双元制”要灵活、方便和快捷得多。由于这种立足于实践却又往往落后于实践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反应迟钝,很难从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以及教学、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上及时或超前地反映科技和经济的变化及其趋势。因此,德国政府提出要自己建立培训中心,并加强那些由自己出资或资助的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这说明,尽管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很成功,但他们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在寻求新的途径和策略,赋予“双元制”职业教育新的内涵,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变革精神,同样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

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一、法律保障与政府支持,用法的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德国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很多,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办学条件、经费来源、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进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保护着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规定着企业和学校双元打造技术人才的义务。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部分由各州负责立法管理,企业培训部分由联邦立法管理。德国培养一个“双元制”学生三年,政府平均投资为16400多欧元(各行业有所不同),当然学生也可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三年时间平均每人可为企业带来收益7700多欧元。德国的职教经费保障体系是由公共财政和私营经济共同资助的一个多元混合模式,主要可包括以下五种资助成分: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国家资助和个人资助。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持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德国为了保证“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两大主要法律:对全联邦学校进行约束的“学校教育法”和用于规范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职业教育法。这两大法律支撑着德国的整个职业教育。我国尽管有了相关的职业教育法,但还没有规范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完善了各项法律并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在其保护和支撑下走上正规,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又一批中高精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此外,德国的企业承担着三分之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开支,德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不但对学徒实施技能实践教育,而且还要向学徒支付工资。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是必需和可行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各行各业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然后要培养出优秀的高技术人才,只有把学生放到企业,让他们亲临企业、亲手实践操作和投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运作中。我国的企业应当有这样的一个远见也应该担负起这一重任,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后备力量对企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因此,我国在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时,应当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要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更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改革教材内容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真正贯彻和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首先要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使之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企业现实需求相结合。应当更多地把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材的内容,鼓励学生研究这些案例、实验这些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逐渐地提高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在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过程中,必须要立足本地,立足本专业,发挥各学校自身优势,编写校本教材,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完全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为工作和生活实践服务、为科学技术服务、为企业生产服务。然后,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德国职业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学历要高,同时实际操作能力也要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拿到资格证书并经试用后方能正式聘用。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需要,必须不断地到企业及相关部门进修学习,要掌握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方法,要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紧跟经济发展形势,紧密联系企业和社会生活,才能保证所教学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地发展。

3.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为了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二是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三是改革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环节,建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分批分时段地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检验知识应用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四是改革实验室教学模式,打破理论讲授课与实验实训课的界限,完全可以把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放在实验实训室讲授,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教学一体化”。

在强化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企业发展以至于国家发展是长期的,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思路,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意识。

4.更新教学设备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总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学校可以采取与设备生产厂家合作办学的方式,厂家免费或以优惠价给学校提供设备,学校免费为厂家的新设备做宣传、做广告并推销出去。或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企业优先挑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作为企业的后备力量。教师和学生通过操作先进设备提高了技能水平,企业也可以节约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费用,降低培训成本,设备生产厂家也可以推销了新设备,这样,企业、学校的利益共同体就打造出来了。

5.改革考核方法

在考试中,要做到:凡是可以采用技能的形式进行考核的学科,都要进行技能考核,尤其是技能性要求较强的课程,必须严格采用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并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科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注重实际能力考核的技能考核标准,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考核或考工考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积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在动力。同时,要更多地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培训以及日常的考核,在考核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在教学计划中应加大学生技能训练课的比例,要进行“专业技能天天练”或专业技能“月月赛”等活动,并对优胜者进行奖励。这些措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三、建立培训中心,培训内容不断更新,以满足中小企业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所需

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另外,学校要多为企业着想,做好对企业的服务,让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通过共赢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可以让企业共享学校的教学条件、实训基地和其他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并行发展。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的教材、师资;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专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完成一定的生产环节。通过为企业的尽力服务,最终促使企业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支持力度。

培训内容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这是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例如,在德国的教学大纲和培训大纲中,电子技术专业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到SPS的内容,但是十多年后,SPS已经作为一个常规内容出现在我们面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最近几年德国的职业种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变化,这是任何国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因此职教体系的构建应该考虑到容纳新技术、新工种的灵活性,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要借鉴这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