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德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9150800000012

第12章 自由开放的教学形式与创新培养(3)

这一阶段的练习重在训练学生“更轻松”地谈话或者克服谈话的畏惧感、体验成就感。第二阶段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专题,为学生练习或发挥交往能力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此尤其鼓励他们放松地、无畏惧地进行交往。首先针对那些有勇气、自我意识强的学生,训练他们以更“放松”的心态进行讲述、复述或报告。这使失败的危险不是很大,因为所组织的说话行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确”或“错误”。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有权进行主观的阐述和预测,进行联想与表态。为达到这个目的,针对那些害怕失败而情愿沉默的人,在这个阶段要有目的地鼓励他们,设法毫无畏惧地进行谈话,让他们能体验到某种成就感,这就是所谓的“理疗法”练习,即为他们组织宽松的谈话场景,从“热身”活动开始,逐渐上升到每个孩子都应参与的活动,如自由讲述和报告,讲述幻想性故事等等。要给大多数学生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练习能带来勇气,课堂上的谈话成为一种理解自我的工具。

三、相互交谈——小型交流活动

经历了自由表达阶段,要给学生机会,交替着扮演听众与演员,并且去感受在建构性对话中如何将话题转到具体主题上。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学会并尽可能内化下面几组能力:1)认真听各个谈话伙伴讲述,以便接受所讲述的内容;2)在说话时不要仅对着教师,而且要看着同伴;3)思考谈话者的问题和论点,并跟上相应的问题继续讲述;4)保持公正和友好,使各个对话者体验到受人尊重和受人鼓励;5)自己不要谈论过多,要让同伴有插话的机会;6)谈话清晰,不要给听众和理解者带来麻烦;7)避免不着边际的谈话,以及其他干扰性的评论;8)提供有质量的讲话内容,不要简单地吹牛;9)有耐心地与内向的学生沟通;10)会主持一次对话活动;11)注意遵守约定的谈话规则,征求其他对话伙伴的意见。

四、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报告——演讲式的练习

德国的交往性学习不仅仅包含自由说话和有意识的对话,而且要求讲究演讲技巧,即掌握使论证和报告有说服力的策略,学生必须拥有这种策略,因为在真实生活中没有一定的演讲技巧是很吃亏的。演讲能力不仅属于语文课,它贯穿在其他学科中,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严格并生动地设计论据和报告,同时体验如果他扮演听众该如何去观赏一个好的演讲者。这种意义上的演讲不是说话要漂亮,或要有综合的说话能力,而是要有目的地感受专业、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相互作用,要意识到有说服力的讲演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和生动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练习实证地、论证和反省地、分析地飞展示性地进行谈话活动。

五、综合性交往和互动游戏

上述4个阶段从不同侧面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将进行综合练习。因此这里组织的活动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能力,更多的是给学生机会,以丰富的方式相互讨论与倾听,相互论证和辩论,相互提问与回答,相互咨询与争论,表示各自的态度。并且还要评论和反省相应的交往过程和活动。具体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应该加深对交往内涵的理解,第二方面,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上某些典型、模式化的交往场面,第三方面是综合练习应该与特定的专业问题相渗透。

教学中的实践、合作与创新一、德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特色

德国教师十分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原则,把这一原则演化为下图所示:

与真实性挂钩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原则面向学生示范性学习针对问题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根本途径,真正的新课程产生于教学活动之中。德国中小学在突出探究性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有如下特点:

1.重视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德国中小学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亲历时间和空间。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寻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答案。科学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自然界去,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活动来熟悉世界、发现世界。德国教师不依赖于教材,广泛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德国小学的课堂教学形式真让人耳目一新。如二年级一堂常识课《认识蔬菜》,老师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放映有关农民菜园的片子,约5分钟后全班24位小朋友自动分成五个学习组,每一组发给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蔬菜叶子和果子,叫他们观察和品尝(德国人喜欢生吃),然后每人组内交流,老师来回巡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一言一行全过程,差不多过了大半节课活动结束,老师要求同学说出她手中拿着的叫什么,味道怎么样等类问题,小朋友们非常活跃,抢着发表自己的认识与感觉,最后每人发一张老师亲手绘制的蔬菜图片,要求小朋友涂上颜色并写上蔬菜名字。

另一位德国小学教师是这样处理有关蔬菜知识教学过程的:首先,利用学生秋游的时间,带领大家去了一个私人农场,那里主要生产蔬菜。在主人的带领下,学生们从认识有关蔬菜生产的机器开始,然后依次参观一个个温室,最后再到广阔的田野。每到一处,都让主人详细介绍有关蔬菜的生长条件与营养价值等等。在德国一切蔬菜都可以生吃,同学们每认一种品种,教师征得主人的同意,都要采一些分给大家吃。大家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兴致勃勃地听着。结束时,大家自己可以在田地里选一颗菜带回家。教师则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带回学校,为上课做准备。第一天教师在教室的后面布置了一个蔬菜超市。上课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通过买卖蔬菜的角色游戏,整个课堂教学融科学、语文、算术知识于一体。

德国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是实践体验。总之概括起来说,人人都在接受适合自己的务实有效的教育。德国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是我们的上帝,尊重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原则,培养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目标”。因此,德国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强调每位学生的听与看,而且更注重学生的说与做。他们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人们通过听,能记住知识的10%;人们通过说,能记住知识的30%;人们只有通过说和做,才能记住知识的90%。因此,德国教师十分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原则。

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非常有新意。内容是物体沉与浮。孩子们端着小凳子坐成半圆,中间的地上放着一盆水,女教师就坐在黑板前的桌子上。老师问:“我这里有一个乒乓球,一个玻璃球,猜猜谁会浮上来,谁会沉下去?”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然后一位学生把乒乓球和玻璃球的图片及相应的单词卡片分别贴在黑板的两边,一边为“沉”,一边为“浮”。接着教师把一个布袋交给一位女孩,让她取出里面的物品,一一让同学猜测,什么东西沉,什么东西浮,照此办理,把相关的图片和单词贴到黑板上。一会儿功夫黑板上就贴了两大串。老师问,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试试看。于是四人一组活动,每组一袋小物件和一盆水,孩子们将袋里的小东西放到水里试验,结果发现黑板上的不少分类是错的,于是孩子们纷纷跑上前去纠正原先的分类。正确答案出来了,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老师又让孩子们重新坐成大圆圈。老师问,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孩子们说,与材料有关,铁的东西沉,木头的东西浮。老师走到中间演示:玻璃球一放进水里马上沉下去,而玻璃瓶子放进水里,开始浮着,慢慢才沉下去。一个孩子说,把玻璃瓶盖上盖子就会浮起来了,一试,果真如此。就是说,同样的材料,有的沉,有的浮。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的孩子说,沉与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重的东西沉,轻的东西浮。老师又来到水盆边,把橡皮泥捏成一个薄片,轻轻地往水里一放,嘿,原来很快下沉的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了!就是说,同样材料同样重量的东西有的沉,有的浮。到底跟什么有关呢?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试验来试验去,最后大家得出结论:物体的沉与浮也许跟它的形态有关。

把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力还给孩子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平等交流中的首席。

在迪林根阿施贝格主体中学8年级家政班教室,这里正在进行考试。我们一进门,看到十七位姑娘小伙们系着围裙戴着厨师帽,手脚麻利地制作牛排、色拉和意大利面条。宽敞明亮设备精良的烹饪房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学生烹制的“作品”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两位监考老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不时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想不到德国学生的考试这么实在而且实用,每个学生非常投入也充满自信。

在德国精英集中地的完全中学11年级的教室的一堂物理课。教室的窗帘都拉上,光线很暗,全班27位学生,围在10支蜡烛前在专心致志地做着实验,教室前方的投影仪反射出一屏幕醒目的德文,屏幕上的字就是这堂课的内容与要求;这是一堂研究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要求学生按规范程序操作实验并观察研究。老师在每一学习组之间巡视指点,约20分钟后,每一小组由一个代表向全班交流实验报告,讲的内容是凸透镜、凹透镜不同焦距成像情况以及凹凸透镜组合以后的结果,着重要说明产生结果的原因研究。交流时,老师与同学可以随时插话或提问,也允许讨论和争辩。场面热闹但又不乱。对不服对方观点或尚有疑惑不清的同学可以重新实验,也可以到教室一旁上网查资料。直到每个同学拿出合格的实验报告后这堂课的任务才算完成。

在德国,所有的学生都是充满自信的;所有的教法都是做中学,学中做;所有的教室空间较大,但学生都不超30人,教室既是读书写字的地方,又是上网查资料的网吧,更是师生动手操作和研究的实验场。

2.强调合作学习

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在集体研究,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科学教学。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先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精神。

如德国一位教师在上“春天”的主题课时是这样进行合作学习的:将二年级和八年级的同学合班分组,每组5—6个学生,其中有2—3个是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上课时要求各合作小组在该主题的范畴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习或研究题目,如:鸟类的迁徙、动物的繁殖、草的生长、植物发芽和开花、山坡、庭院、蓝天、春天的气候、感受、休闲、心情。教师再将这些题目交给全班讨论予以调整,合并相近的题目,删减不适当的题目。确定具体研究主题后,供各合作小组选择。各小组小同学在大同学的带领下,按自己选定的主题,当堂拟定计划,商定方案,然后大家分工合作,要求在两周内完成任务,在课堂上汇报。在这里合作既是形式和手段,又是教学目标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

3.突出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可以让全体学生以参与者和观摩者的身份卷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的情景之中,通过角色扮演、分析和讨论,为学生提供实例来探讨各自的情感,洞察各自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尝试解决各种问题的多种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德国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课,内容是“我们的眼睛”。老师首先以一段盲人在街上走的录像引入,录像显示了盲人及视觉障碍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接着让学生充分想象,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没有眼睛用来发现,那将会怎么样?然后,让学生轮流在教室里学盲人走路,再让学生谈感受。在这里,学生获得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录像的引入,生动直观,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中,学生模拟盲人的活动,更加深了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始终是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等思维活动的主体。

德国中小学教育,强调学习科学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能动过程,课堂教学反映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化,即运用探讨的方式方法力求促进学生的独立性,自己思维、操作和判断。科学课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科学的机会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比较多地安排一些现场参观、考察、情境模拟、小制作、科学游戏等活动。中小学课程更加关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特别是对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应该珍爱生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实科中学七年级的美术课上,教师对一幅著名美术作品进行短时间的分析欣赏,接着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每组自选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小组内分工协作:两人临摹画作品,一人阅读该作品和作者的有关文字材料,一人写作对该作品和作者的看法及评价。小组成员人人参与,配合非常默契。

在完全中学的一节地理课上,24个学生分成三大组,各组围绕以“海洋”为主题的学习项目钻研一个内容。第一组钻研的是“波罗的海的环境保护”,第二组钻研的是“西班牙油轮污染事件”,第三组钻研的是“大海的能源”。约20分钟后每个大组的所有成员都作为该问题的“专家”派遣出去,构成8个三个学习小组,每位“专家”分别就自己钻研的问题给小组成员讲解。最后,“专家”们回到座位上,老师就三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检查提问,以保证基础知识的质量。

德国中小学的课堂即使是同一个课题,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老师们都能很用心地去制作一些有趣的道具,创新有效地教授知识。在一个星期28节课并包班制教各个学科的繁重任务中,他们仍能够奇思妙想地将各科知识进行科学地整合,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二、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国社会崇尚科学与自主创新是使德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法宝之一。创新是德国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创新教育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具体做法如下:

1.实践创新型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