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俄罗斯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9148700000029

第29章 俄罗斯中小学教育的启示(3)

为了解决村落分布过于分散、资金短缺、硬件陈旧、优质师资不足等问题,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01年12月颁布了《俄罗斯农村学校结构调整构想》,其中制定了2002—2010年俄罗斯农村普通学校改革计划,首先,农村小学无论其学生人数多少均予以保留。视生源情况,小学可以成为其他学校的分校,也可以将教育内容适当向学前和初中延伸。其次,学生人数超过40人的初中必须保留;少于40人的初中,可以与其他学校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初中可进行补充教育计划的教学,还可以在其他居民点的初中开设分校,甚至可以实施学前教育计划。最后,调整后的高中可以为附近居民点的小学毕业生提供初中前两年的教育,也可以以高中为基础建立包括临近村落的小学和初中在内的区域性学校联合体。

为了使农村教育综合体建设真正得到落实,俄罗斯在很多农村教育试验区实施了“校车”计划。雅罗斯拉夫尔州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调查表明,实施校车计划后选择寄宿的学生明显减少,这使得儿童与家人有更多的接触时间。校车计划的好处不仅于此,开通校车需要修公路,而公路为村庄带来了生机,人们不必再担心村庄“消亡”。此外,农村学生能够参加校际活动,参观州级文化中心,这充分扩展了农村青少年的生活和视野,并进而使乡村居民的焦虑度下降。如今,校车计划正在推动76条公路的建设。应该说,校车计划不仅推动了教育综合体的建设,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改善财政投入,实现农村教育公平

教育投入一直是制约俄罗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资金不足,校舍得不到正常维护,教师工资难以按时发放,教学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近年来,俄罗斯联邦及各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保障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以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以雅罗斯拉夫尔州教育投入改革为例,首先,强调农村教育的基础地位、优先地位。比如,该州校车计划要求,要先为未通校车的村庄修公路,然后才会为其购买校车。在该州,农村教育不仅被视为一种维护稳定的要素,更被看成是地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其次,坚持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基本原则。该州培养一个学生的平均成本是2900卢布,而农村学校的生均投入为3800卢布,一些学校达到了3万卢布,个别学校甚至高达10万卢布。第三,改进农村教育投入方式。从2004年1月起,雅罗斯拉夫尔州开始采用按学生实际人数计算的教育财政拨款方式。并以地区补助金的形式列入州财政预算。预算的计算标准包括学校职工的税后薪酬、超成本补贴、课本与出版物补贴、加薪资金、教育日常支出。学校房屋维修基金则被单独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按学生数计算的标准化地方财政预算,“使州政府恢复了处理学校事务的权威,也使学校预算变得透明。财政投入方式改革保证了教育机构的普通工作者能够及时拿到工资。同时,这种规范正在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经济杠杆,因为在人口下降的条件下,学生和父母现在有权选择学校,即使在农村”。

3.加强农村教育质量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是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建立农村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也就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俄罗斯希望建立一个与只关注工作职能的传统管理系统完全不同的农村教育综合体质量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从全局视角规划教育机构的任务,确定相应的工作等级和程序,协调各种任务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教育调控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农村教育综合体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六级(见表1),其主要职能是监控和调整“学校与环境”、“管理机构与社会团体”、“领导与属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力争使其工作效率最大化。具体而言,农村教育质量管理主要关注以下6个方面:1)教育质量;2)教师的业务专长;3)学校的影响力;4)农村学生“社会—文化”与“心灵—道德”素质的培养;5)解决成人和社会群体教育问题的能力;6)对教育硬件、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改善情况。

表1俄罗斯农村教育综合体质管理系统表

水平1农村教育综合体负责人农村教育综合体委员会;督学委员会;学校发展战略委员会;综合体的社会机构;大教务委员会

水平2农村教育综合体负责人的第一助手财务—经济部;主管经济的副主任;秘书

水平3农村教育综合体负责人的主要助手学校行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教师委员会

水平4学校负责人考评委员会;小教务会议;社会教育、心理教育负责人会议;学校发展纲要指定小组;教学方法指导委员会

水平5教研室主任班主任委员会;青年教师俱乐部;业余创作小组(实验小组);教学方法研习小组

水平6学生积极分子学生自治机构;班级委员会;学生科技学会;集体创作活动委员会

三、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俄罗斯与我国国情存在很大不同,比如城乡人口比例、人口分布密度、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农民受教育年限、农村学校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中国和俄罗斯农村教育改革也面临着很多相似的问题。比如两国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农村儿童就学人数都在减少、农村学校物质基础都很薄弱、农村教育都存在优秀师资不足现象、都在积极推动农村教育改革等。如果从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颁布算起,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改革已经推进了整整十年,其各项举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应有一定启示。

1.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地位,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俄罗斯《教育法》、《联邦教育发展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虽然农村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30%。但俄罗斯仍然认识到农村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无从谈起。因此,俄罗斯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都将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比如,雅罗斯拉夫尔州的教育投入明显向农村教育倾斜,同时将“校车计划”和学校结构调整视为农村整体现代化的基础。比较而言。我国农村教育量大面广、影响广泛,目前“在全国1.66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农村地区学生(含县镇)有1.41亿人,占84.6%”。因此,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决定着中国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离不开办好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农村优质师资补充、学杂费减免、教育经费增加等多方面也付出了努力。如何进一步巩固、推进农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发展战略将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把农村教育改革视为一个系统工程

俄罗斯在规划和实施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将农村教育改革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将农村教育视为农村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育现代化对农村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予以体现,同时积极发挥农村学校对农村地区的文化辐射功能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主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农村教育综合体,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提高了教育质量。在我国,农村教育系统经常被视为孤立的系统,尤其是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沟通和相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也使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功能被弱化、窄化。社会文化部门,如文化站、科技馆、图书屋、少年宫、博物馆等还没有对农村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农村学校也很少关心农村的社会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受升学率的困扰,导致农村教育在学校定位、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上与城市教育相差无几,农村教育的特色和任务不明确。在教育系统内部,我国农村教育各部门、学校之间往往也是“各自为战”,缺少充分的沟通与协作。有学者指出:“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五教统筹’……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明智选择。”如何从大视野来统筹农村教育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3.农村教育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

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强调教育目标在于促进个人发展,并由此谋求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一理念在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学校结构调整过程中,小学无论在校人数多少均予以保留,其初衷就是要使低年级学生“留在母亲身边”,在家庭中成长。此外,对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给予了重视,虽然经济不景气,但各级政府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投入方式力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晋升。近年来,有关农村教师的社会学研究也日渐增多。我国教育改革中也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国家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解决农村儿童上学难问题,如减免学杂费、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困难学生补助等,并制定了2020年实现“学有所教”的教育目标。此外,农村教师也得到了充分的关心,国家在大力解决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但如何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教育活动中还需努力探索。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及启示

学生学习负担的轻重问题一直是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努力追求基础教育学生学习负担轻重动态平衡是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对俄罗斯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的改革动向及特征进行描述,在借鉴俄罗斯学习负担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我国新世纪中小学的学生学习负担改革。

一、俄罗斯教育学习负担改革动向

俄罗斯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以致造成学校消亡论、自由教育论、实用主义教育论等观点的泛滥。其中学校消亡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轻松”与“自由”,中小学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此做出全面整顿,恢复班组授课制,实行传统的分科教学,取消设计教学法,压缩非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活动等,这又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但提高了教育质量。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前阶段,尽管学生学习负担的量与质方面都有所增加,但其学业的绝对负担却有减少的倾向,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后阶段,通过将加强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减少生产劳动课,开设选修课,设立“特色学校”等措施来提高质量,又出现了教学内容过多、过难问题,相应教学改革未能配套,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关于学生学习负担问题则从更全面、更适合社会发展、适合人才需求方面突现出来,强调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近30年来,俄罗斯许多中小学都存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