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多种矛盾作用的结果。因为矛盾交错存在,某个机遇出现时,往往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混杂于多种偶然性之中,这就会给我们寻找、辨认机遇带来许多麻烦。这就是决策者难下决心之所在。所谓抓住商机,就是通过偶然性看到它产生发展的必然过程,抓住可能性。这里有个具体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在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一种可能性会变为现实,而且,这种可能性很可能隐蔽在显露的可能性之后,更可能不是我们眼前最富魅力的可能性。这就提醒我们不但要分析、寻找一个一个的可能性,而且要有分辨存在于多种可能性中那种只有它才能变为现实性的能力。
千万别小看无意中的机会,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是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看准时机,及时捕捉,借此实现目标。
克鲁姆是位美国印第安人,他是炸马铃薯片的发明者。1853年,克鲁姆在一高级餐馆中担任厨师。一天晚上,来了位法国人,他吹毛求疵总挑剔克鲁姆的菜不够热,特别是油炸食品太厚,无法下咽,令人恶心,克鲁姆气愤之余,随手拿起几个马铃薯,切成极薄的片,骂了一句便扔进滚滚沸油中,结果好吃极了。不久,这种黄色、具有特殊风味的油炸土豆,成了美国特有的风味小吃而进入了总统府,至今仍是美国国宴中的重要食品之一。
美国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曾说:“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有许许多多成功的范例,都是由现实生活中小事所触发的灵感引起的。
多留心生活,偶尔的一件小事可能就是将你引上成功之路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必须具备一些必需条件:
①目光长远。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看见树叶,就忽略了整个树林。
②必须锲而不舍。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无济于事的。
假如这些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有一天你将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只要你去付诸行动。
诀窍应用提示
1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市场之中;2相信每个“可能性”的现实意义;3要有寻觅情人那样执着的精神。
速度就是财富
商机稍纵即逝,想致富者必须对商机反应敏捷,商机,速可得,坐必失。
中国早就有句古语,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有其独自的特性:一是无法返回;二是无法积蓄;三是无法取代;四是无法失而复得。机遇离不开时间,时间是机遇的生命。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呢?还是培根说得好:“最好把一切大事的起始交给百眼的阿加斯,而把终结交给百手的布瑞阿瑞欧斯!”就是说,让百眼巨人阿加斯担任注视机会开始的职务,以便敏锐地识别机遇,积极地寻找机遇;让百手巨人布瑞阿瑞欧斯一百只手去抓住机遇,以便能准确地利用机遇,迅速地得到机遇。要抓住机遇,首先要善于观察。达尔文的儿子在谈到他父亲时这样说道:“当一种例外情况非常引人注目并屡次出现时,人人都会注意到它。但是他(指达尔文)却具有一种捕捉例外情况的特殊天性。很多人在遇到表面上微不足道、又与当前的研究没有关系的事情时,几乎不自觉地、以一种未经认真考虑的解释将它忽略过去。
这种解释其实算不上什么解释。正是这些事情,他抓住了并以此作为起点。”当然,抓住机遇,比认出机遇更重要。
时机问题,既是机遇问题,又是速度问题,抓时机要快,特别在当今社会因其社会化大生产所具有的整体性、复杂性、竞争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更要求有志于成功者要有机遇观念、速度观念。同一科学研究,你起步晚了,人家就抢先成功了;同一个发明,你生产慢了,人家就抢在前面大量生产了;同一个市场,你不占领,别人就独霸了。竞争是空前激烈的,据说在日本的那些知名企业里,每五秒至一分钟就可获得世界各地市场行情的变动情况,而经营者面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市场,错过一分一秒就可能失败。要想把握机遇,就不但要努力学习揭示客观必然规律性的科学知识,着重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要有一种锲而不舍、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精神,决不能四平八稳“一慢二看三通过”,坐失良机。
在伦琴发现X射线以前,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德国科学家雷纳特以及其他一些德国和美国的物理学家,都曾看到存放在阳极射线管附近的照相底版被感光了,但他们都没有像伦琴那样认真地抓住不放,从而失去了发现X射线的机遇。正如在伦琴连续发表三篇论文阐述他的发现后,有人企图贬低伦琴的发现时,哈佛大学的哲学家闵斯特贝尔格说的那样“假定机遇促成了发现,可是在伽伐尼偶然看到挂在铁门上一只蛙腿的弯缩以前,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次伽伐尼效应。世界上经常充满这种机遇,可惜伽伐尼和伦琴太少。”
这就是说,伽伐尼和伦琴的功绩不在于他们看到什么现象,而在于他们对这种现象抓住不放,因而抓住了机遇,登上了成功的台阶。
时机在时间的演进中产生,又在时间的变化中消失,抓住了时间便是抓住了机遇,捕捉时机贵在迅速。
目标市场,潜在商机
经营者在选择了宜于发展的市场机会之后,就应抓住机会确定目标市场。所谓目标市场,是指目标顾客,也就是经营者准备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群。经营者确定目标市场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先进行市场细分,然后选择一至数个子市场即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二是不搞市场细分,直接以产品的整体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显然,以市场细分为基础选择目标市场比较复杂。在细分化了的市场上选择目标市场,一般有五种策略可供选择。
①产品市场集中化。即目标市场限定于一个单一的细分市场,亦即经营者决定生产一种规格或样式的产品专门为一个细分市场服务。小经营者常常采用这种目标市场范围策略。
②产品专业化。即经营者向各类顾客同时供应同一种规格或样式的产品。这种策略使经营者可以集中力量满足某一类特定的消费需要。
③市场专业化。即经营者为同一个顾客群提供数种不同规格或样式的同类产品,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④选择性专业化。即经营者提供有限几个不同规格或样式的产品,相应满足几个不同顾客群的需要。
⑤全面进入。即经营者全面进入一种产品的全部细分市场。以规格、样式齐全的产品满足各个顾客群的需要。这通常只有拥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才能做到;而拥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以产品的所有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通常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的渐进过程。
萨伯公司选准目标市场的案例就值得好好研究一番。瑞典的萨伯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个专门生产战斗机的工业企业。但随着硝烟的散去,战斗机已经没有销路。于是,萨伯公司转产民用汽车。经过艰苦努力,萨伯公司终于生产出一系列颇受消费者欢迎的汽车。
萨伯公司所选定的豪华和运动汽车这一目标市场主要是由25-44岁之间的中青年消费者组成的。这一年龄层的特点是:数量多(在人口总数中占比例为45%),收入高,但同时又对汽车的质量、样式、服务和舒适感要求较高。这一目标市场的规模虽然较小,但却较为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样式,而萨伯公司恰恰又具备生产质量高、技术先进的汽车的能力,因此较为适宜开拓这个市场。
萨伯的成功告诉人们:“要想把握商机,必须选好目标市场。”
无中生有,制造商机
无中生有,制造商机,乍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似乎很难。其实,只要你掌握了“无中生有”的技巧,也就不难了。
就看你肯不肯动脑,善不善于多思,那种只知埋头苦干,下憨力的“勤快”人是难能为任的。
(1)巧因闲事生妙计闲事,往往看似闲而其实不闲,看似与己无关而其实有关。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巧妙地利用看似与己无关的闲事,在平平淡淡之中生奇、创机、造势。古代军事家说过,行军布阵,敌我双方都会,但取胜的关键在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现代话讲,就是要随机应变,巧妙用兵,创造出取胜的机会。
(2)善用凡事发大财凡事,乃平凡、平常之事也。平凡寻常之事司空见惯,无处不在处处在,人人整天就在做平凡事和制造平凡事,他人与社会也整天在做平凡事和制造平凡事,人与企业都生存在平凡事构成的世界之中。只不过在许许多多的凡事中,有些与你直接关联,有些同你间接联系罢了。创机造势,就是要巧妙利用企业策划,存在于市场生存空间中的各种平凡、平常之事,让凡事不凡,小事生大。
(3)利用坏事,化危为机所谓“坏事”,对经营者而言,就是失误,就是事故,就是危机。无论坏事、事故,还是失误、危机,都是经营者在正常运作中,出现的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往往给经营者的发展以及信誉、形象,甚至生存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任何“危机”都应该是“机”而不是“危”。因为任何一个真正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临危不乱”,“善用坏事”、“转危为安”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化危为机”,弊中生利。
对于每一个经营者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危及自身发展,一旦事故发生就努力“善用坏事,弊中取利”,那么,每一次事件都能成为经营者自身发展的一次新的机会。
借助他人,发掘商机
创造新的商机,除了自身的努力,还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借助社会力量和强者力量。
为了省力并尽快开展工作,可以借助别人打开的好局面,来做自己的基础或动力,顺势发展下去;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威望,打着别人的旗号办事,巧妙利用这些无形的力量和资产,壮大自己的力量,是捕捉生意机会的一条捷径。
“借得东风好行船,好船能使八面风。”细心观察周围可借之势吧,它们一定能够助你成功。
(1)借名扬名“狐假虎威”是一种精明的商战策略,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效果,甚至有起死回生之奇效。
其实,作为一种商战竞争战术,“狐假虎威”就是借名扬名,借名抬高自己,发展自己,这在现代商战中屡见不鲜,而且屡用屡有效,如果你也能精于此道,事业不愁不能更上层楼。
借名扬名术是许多精明的企业策划人和经营者在商战中常用的战术。
一般来说,借名扬名术,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
①与名牌、名店、名厂、名人联姻、联营,借名牌之势抬高自己,并乘机借势发展自己。
②利用名牌、名人、名厂、名店之名,抬高自己,发展自己。
③巧借名牌、名人、名店、名厂之势,“坐享其成”而借梯上楼。
(2)要善于借名钓利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领域已十分广阔,依靠个人的智力已不可能独立地通晓一切知识领域。除依靠人们对权威人物的崇拜,借助名人达到赚钱致富目的之外,商界最常见的是借用名企业的名号,借用名牌、商标致富。
借名钓利,名能生利,是成熟商人懂得的并巧妙施用的谋略,借名钓利的事例举不胜举。
(3)将名人效应引入企划策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之所以能叱咤市场,固然在于它的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但亦需行之有效的高水平企划谋略,而其谋略之一,便是借助和发挥“名人效应”。
然而,这里所要论述的企划思想、企划方略,不是花费重金“聘请名人”做广告,而是不花钱或少花钱“利用名人”做广告。
从投入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来说,不花钱或少花钱“利用名人”做广告比起花费重金“聘请名人”做广告,要经济划算得多。可见,“利用名人”做广告比起“聘请名人”做广告而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软科学策划,才是大手笔、高水平的企业策划,才是道高一丈的奇招、高招,也才是企业策划者和企业经营者所应研究、追求的最佳企划策略。
“利用名人”营造“名人效应”的关键,在于“利用”两个字,就是在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前提下,让“名人”在知道不知道、自觉不自觉、情愿不情愿、有意无意中为你的企业扬名,替你的产品树名。
下面是几种“利用名人”营造“名人效应”的方法:
①同名人交友结谊;②让名人用你的产品;③请名人加盟你的企业;④让名人评价你的产品;⑤让名人光临企业做客;⑥用名人相关信息扬名;⑦让名人为你设计产品;⑧借名人做你的广告模特。
科技成果,孕育商机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不仅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经营者个人来说,其中也蕴含着无限商机。作为经营者,要善于从科技发展中发现商机。
遐迩闻名的日本索尼公司能有今天的声望,完全靠的是领导者敏锐的目光和开拓的胆识。他们善于发现市场需求的新动向,选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开发新产品。
起初,索尼制造的磁带录音机是模仿美国的产品,几乎卖不出去。1952年,索尼经理井深大正在美国推销产品,听到美国军方转让耗资数万美元开发成功的晶体管技术后,便立即赶去谈判转让专利。两年后,他终于以25万美元的极低的价格买到手,并加以改造,把它用在收音机上。1955年8月,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出现在日本东京某商店的橱窗里。第二天,人行道上5000人排队等待进店,急先抢购。当其他厂家也转向生产晶体管时,索尼已开发出了新的电子品种,索尼永远是一个开拓者。
科技的神奇力量已为中外企业的实践所证实,其点石为金的价值使得成功的企业家从未敢小视,若能从中捕捉住瞬间即逝的生意机会,会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进进技术革新,生产出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
技术革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三星集团自创办以来不断进行科研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在半导体、电子、信息通讯、航空、化工等主要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星公司超速发展的历程表明:技术革新是企业发展的火车头。
一个企业,要长期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能为用户不断提供新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因此,仅仅依靠循环往复地生产一些固定的产品,只注重增加产品数量是难以较长时间地占有市场的,这就要求创业者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地引进技术发明,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自己的产品总能吸引用户好奇、赞赏的目光,并将他们口袋中的钞票纳入自己的账号,这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诀窍应用提示
1无中生有不能理解为空穴来风,凭空捏造,而应是在现实的市场中有潜在需求的基础上来创造商机的。
2创新一定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否则,单纯求“新”是变不成财富的,这样的创新便失去了意义。
3借助他人要善用技巧,要善于造势,在造势中造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