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成功励志故事金典——理想的激励
29141000000004

第4章 理想的信念(3)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就是人的理想。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同人生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像。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的力量的源泉,是人的精神上的支柱。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就会失去精神动力,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理想是与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是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一种理想,它往往和目前的行动不直接联系,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果符合了个人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一致,这些现实的因素就会以个人的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加工,舍弃其中某些成分,又对某些因素给予强调的过程,但它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符合客观规律。

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对他个人而言,他是一个成功者,也是个幸福者。应该说,理想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当然,仅仅拥有理想,不一定能得到成功;但是,如果没有理想,成功就无从谈起。

没有理想就没有未来

我们应当始终坚信:只要懂得判断能够实现的理想和近乎虚妄的理想之间的差别,拥有理想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事物等着我们去挑战,贫困、疾病、危机、缺乏爱意等各种社会现象令人不寒而栗,拥有理想和梦想才能拯救自己。

住在洛杉矶、属于少数民族、过着穷困生活的汉森在少年时代一直有着当大学教授的理想。

他母亲也有自己的梦想,但她却对儿子的理想嗤之以鼻,觉得儿子应该当个理发师。

她的理由是:

“每个人都有头发,而且会一直长,所以无论社会如何改变,一定需要理发师。”

可是汉森很固执,不想抛弃他的梦,并且努力争取实现。

接受5年大学教育后,汉森顺利地当上了老师,得到他认为很优厚的薪水——年薪6000元。可是他母亲并不满意,她说:

“如果你当理发师,钱会更多,而且也不用花5年的时间受教育。”

但汉森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最终他成了一名在学术界颇有名望的教授。

其实,一个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者,往往比充满梦想的人更容易对人生失望。

你是一个追求成功的梦想者吗?你是一个渴望发达的理想家吗?

世界上凡是使人生有价值,把人类从卑贱贫困中解放出来,把人类从庸俗罪恶中拔举出来的东西,都源自我们的梦想和理想。

从人类历史中删去那些梦想者和理想家的丰功伟绩,还有谁愿意去读历史呢?

人类的梦想者,他们是人类的先锋,是他们弯着腰背、流着额汗、铲平道路,拉着人类历史的车使历史真正地向前跃动着。

没有理想,美国人到现代恐怕还偏居在大西洋海岸的一角吧!

而没有个人成功的梦想,也就不可能产生我们享用的电话、电脑、汽车、飞机等等。

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用处的人,就是那些“能够远远望见世界文化的将来,瞻望到未来的人类必从今日所有的种种窄狭束缚的桎梏、迷信中解放出来,能够预见到事情之当然,同时也有能力去实现它们的人。”

梦想者永远是那些能奋斗不已、孜孜追求似乎绝对不能成就的事业的人。

世界各界的知名金领,总是那些有理想的人,如科学泰斗、工业巨子、商界巨擘,他们大都想像力很丰富;他们对工业商业上的可能性,似乎有一种先见之明。

史蒂芬森做矿工时,就一心要发明蒸汽机车,而他到底革了世界交通工具的命。

大西洋的海底电讯是菲尔特梦想的实现,他的梦想,竟把欧洲和美洲联系在一起了!今日,世界变小,我们称之为“地球村”了。

只要你相信一个较好的明天会到来,则今天的痛苦对你不算什么。对于那些真正善于梦想的人,甚至“铁窗石壁也不是牢狱”。常常让自己从一切烦恼痛苦的环境中跳脱出来,而进入和谐与善、美、真的梦境中,这种能力,真是无价之宝。

假使从我们的生命中夺去了梦想的能力,谁还有勇气、有耐心热诚地去敲打生命之门?

善于梦想的人,无论怎样贫苦、怎样不幸,他总有自信,甚至自负。他藐视命运,他相信好日子终会到来。

正是这种梦想,这种希望,这种永远期待着好日子的到来,使我们可以维持勇气,可以减轻负担,可以肃清横在我们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不过有梦想、有理想,同时还须有实现它的坚毅意志与决心。不去努力,有愿望而不能拿出力量来实现愿望,这是不足以成事的。

只有那些拥有实际的梦想和适度的理想,辅以艰苦的工作和不断的努力的人,才会有较大的成功。

约翰·坦普登的高中时代是在田纳西州的曼彻斯特度过的。

他内心里经常想有朝一日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首脑。虽然这只是一名17岁男孩的梦,但却是其人生目标的萌芽。

进入耶鲁大学后不久,他的兴趣就从经营一般企业转移到研究评估公司财务之上。

大学二年级时,他的父母由于生活拮据而无法继续供他念书,迫使他陷入不知该休学就业还是该半工半读的窘状。

但因为约翰有自己的梦想,因此他很快就做出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毕业。

三年后,他除获得经济学士的学位外,同时还获得着名的路德奖学金,并取得全国优等生俱乐部耶鲁分会会长的头衔,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

以后的两年,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进修硕士。此行对于他将来从事财务经营有很大的影响。

约翰回到美国后,便与一名田纳西女子结婚。随后,他前往纽约,正式开始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的起步是一家颇具规模的证券公司,他在里面的职位为投资咨询部办事员。

不久,朋友告诉他有一家公司正在征聘年轻上进的财务经理。这家公司的名称是“国家地理勘察公司”,是一家石油勘探公司。

约翰听说之后,使前往这家公司应聘,因为他认为这家公司可让他进一步学到许多有关财务经营方面的东西,于是他就进了这家公司,一干就是4年。

4年之后,虽然这家公司业务非常稳定,而且他的表现也不错,但是他觉得能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他又开始怀念起老本行了。

于是,一咬牙,他又回到早先的那家公司工作,并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一名资深职员即将退休,这个人拥有8个相当有实力的客户,欲以5000美金出让。

这对约翰来说是相当大的赌注,5000美金相当于他的全部财产,若此举失败,他将会变得一文不值。

而且,这些客户顶下来之后,能不能留住还是问题。这时约翰再一次面对重大抉择。

结果,他一心想自立门户的理想战胜了一切,他接下这8个客户,并且立即前往拜访,十分坦率而且诚挚地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理想与计划,客户们皆被他的热情与直率感动了,都表示愿意留下观察一段时间。

当时的约翰才28岁。

两年的岁月很快就过去了,约翰几乎每天都在为员工薪资及管理费用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他连自己的薪资都拿不到。

两年之间,公司便是在这种拮据的情形下惨淡经营着,虽然如此,公司要求的服务品质并无降低,反而愈来愈高。

熬到第三年,终于苦尽甘来,公司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客户也显着增加,约翰自立的梦想终于落实在现实生活中。

今天,他已经是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总裁,拥有将近一亿美元的资产,并兼任某大型互助银行的常务董事及数家公司董事。

于是,一名17岁高中生的理想在不到40岁便实现了!

人生的价值和内容,完全依据自己的憧憬决定。你的理想与梦想,就是你的生命历程的预言。记住:异想天开才有大追求,理想勃勃才有大成功。

追求理想,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从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心态只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

面对相同的夕阳,有人低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这是一种喟叹垂暮心态的写照。

而有人则高歌: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这已全然是另一番心灵境界。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往往造成了人生结果的巨大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结果的成功与失败。

真正的敢于追求大成功的理想,绝对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美国成功学院对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结果表明:

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

我们回想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同样都是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有好坏优劣之分;学习不好,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没有一种要学习比别人更好的愿望。因此,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做作业。“认真”是什么,认真并不是智慧,而是“心态”!社会精英、领袖伟人,他们的成就取决于什么?

难道不想成为领袖,领袖会从天而降掉到他头上来么?

伟人之所以伟大,仅仅因为他们的心态更积极。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容易埋怨责怪。埋怨社会无机会,世道不公平,责怪别人冷漠无情,责怪自己生不逢时……可是我们想过没有,无论在任何社会环境里,总有人取得成功,而只有成功者才充满希望、快乐和幸福。

有人问一位成功的商人:“你的成功,是不是因为政策好,是社会给了你机会?”

他答道:“一个人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任何时代,都是发大财的时代!”

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就要看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你是积极的,你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人生、工作、人际关系及周围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如果你是消极的,你看到的就是悲观、失望、灰暗的一面,你的人生自然也就乐观不起来。

自己的心态决定了自己。

你掌握控制着自己的心态,因而你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影响你的心态的,不是上司,不是同事,不是父母,也不是失败,而是你自己。外界事物的变化,别人的所思所行,都不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只为自己的反应负责,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你怎么想、怎么反应,全凭你自己,积极还是消极全靠你自己。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

“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这样的心灵,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的健康。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这样的心灵,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甚至会夺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把成功的欲望转化为理想

有一股力量能够使你马到成功,随心所欲,不管你曾经遭遇过什么障碍、阻挠、挫折、失败,有了这一股力量,你就能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直叩成功之门。这股力量来自强烈的理想,所以,我们应当把追求成功的欲望转化成为一种必欲实现而后快的强烈理想,强烈的理想赋予我们追求的动力和坚强自信的力量。

艾里森是美国犹太人,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出生在1944年的曼哈顿。他的未婚妈妈当时只有19岁。作为私生子,据说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艾里森由舅舅一家抚养,在芝加哥犹太区中下阶层长大,那时贫富的差别没有现在巨大。学生时代的艾里森并没有显示出成功的素质和成绩。在学校他非常孤僻,独来独往,不过却十分注意打扮和享受。在别的孩子还是由父母来理发时,他却请专业理发师打理。

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1962年艾里森高中毕业,进入艾利诺宜斯大学就读,二年级时离开了学校。商业周刊报道他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平均成绩没有达到及格水平,但他却不置可否。过了一个夏天,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同时还在西北大学学习,虽然上过3个大学,最终他没有得到任何大学毕业文凭。尽管学习成绩不能令人满意,但艾里森自己却并不感到沮丧,他觉得自己许多方面比那些学习好的人强多了。而且自己本是要干大事业的人,因而目的并不在于埋头读书。

1966年艾里森离开家乡,来到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同时开始工作赚钱。在此期间,他学习了电脑编程。

在伯克莱艾里森认识了主修中国历史的埃德·奎茵,他们很快就结婚了。60年代的美国是动荡和巨变的时代,中东战争,越南战争……艾里森不停地更换工作,虽然挣钱不多(夫妇俩月收入合计1600美元),他甚至借了3000美元购买一条34英尺的帆船,同时还分期付款购买另一条小帆船。艾里森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从来不操心账单,但奎茵却受够了,1974年他们离婚了。艾里森劝她说:“我会成为百万富翁的,如果你和我在一起,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奎茵却不相信,不过她最后也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1973年艾里森加入Amdahl公司,Amdahl是和IBM竞争的生产大型电脑的公司,有45%的股份是日本富士通的。艾里森所以有机会去日本出差,他被京都的东方异国情调给迷住了,日本的禅学和文化给艾里森以深刻的影响,他成了一个日本文化艺术的终身爱好者。

离开Amdahl,艾里森加入精密仪器公司,这是硅谷一家生产影像设备的公司,在那里他认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鲍勃·曼纳和爱德华·奥兹。

1977年,当获知精密仪器公司有一个70万美元的软件编程工作要发外承包,艾里森便鼓动两位伙伴共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软件开发实验有限公司(SDL,1982年易名为甲骨文公司)。其中,艾里森出资1200美元,占有60%的股份。他们以40万美元的低价中标,获取了以后发展的第一桶金。

如今,艾里森的甲骨文公司已成为世界着名的一流企业,艾里森本人所拥有的财富也令人惊叹——600多亿美元,仅次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屈居第二,他实现并远远超过了当初在前妻面前说过的成为百万富翁的预言。

艾里森闲暇时爱驾驶他的“赛油娜拉”号帆船兜风。

“赛油娜拉”是日语“再见”的发音。艾里森曾说过:

“日本文化非常有趣,对我影响非常巨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斗的民族同时又是最有礼貌的,极度傲慢自大和极度谦卑混合,一种美妙的平衡。在创立甲骨文时,我们想在公司尽可能地创造这种文化,一方面很好斗,另一方面很谦虚,如果你能平衡这两者,你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这对个人和集体都一样。”

综观艾里森的成功过程,艾里森在32岁之前可谓一塌糊涂,但好在他有一种近乎固执的自信。这种自信或者说是狂妄拯救了他,也给了他实干的动力。

应该说,艾里森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他那种渗透于他灵魂深处的理想。

他从小的独来独往、他的大学生活、他的创办公司,无不体现了他性格中与众不同的特点。正因为他那种天生的要打败所有人和出人头地的理想,促使他产生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毅力,这最终使他达到了目的。

为理想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