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记者辛迪·亚当有次约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做访谈节目,地点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约定的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住了,悄悄地把手机拿出来,想打个电话问一下。守门的老头过来了,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乖乖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先生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高兴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请你们马上离开。”克林顿夫人笑笑说:“好,咱们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这位老先生选择了守门,但是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尊严与自信。
很多美国人即使身为粗工阶层,也坦荡、从容、豪迈。你随意出入任何豪华酒店,为你叫车的男孩都不卑不亢,礼貌周到,敬业而自信,让人看了很舒服,而不像国内的一些所谓“跪式服务”只会满足那些平常不自信而到此找心理平衡的人。在美国,连捡破烂、打扫卫生的,甚至流浪汉,他们的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理由是,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
社会给了你更多的选择,也就给了你更多的责任,更多的自信。“选择”的多样性与自主性,赋予了人们更多的信心。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位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位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当然,豪迈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更多的选择给人们带来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去美国的那些亚洲新贵们,刚开始往往很不习惯别人的骄傲,于是按国内的方式随时分发印有诸如董事长头衔的名片,却不管用;那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宾士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号召力没有在新兴国家那样大。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八面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当一个国家的公民都信心满怀、挺拔豪迈的话,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大。
自信的人最健康。因为自信,所以乐见并真心恭喜他人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僚,哪怕是密友。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犯了“同僚相轻”之弱点,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曾记否,几年前轰动全美的一件惨案,依阿华大学的一位中国学生因为嫉妒而枪杀同胞又断送了自己。信心乃人身健康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国人不习惯不喜欢“选择”,却忙于“比较”,于是,信心就容易被比下去。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出发点在“比较”,从小就被训“别人如何如何好”;在美国学生的成绩也是隐私,是不公开的,但是我们在学校里天天都要经受成绩排行的压力与打击……可以说,几千年来,我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于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信心就一点一点被“比下去”了!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力量,就是“相信能够做的可能性”。自信于心,豪迈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