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29133400000020

第20章 曹操是为避免袁绍“屠杀”带着白马人民往西走的吗?

“曹操解救了白马以后,料定袁绍决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反扑,也一定会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屠杀。于是带着白马人民沿着黄河往西走(人们都知道刘备撤退的时候带着老百姓,不知道曹操也是这样的)。”

——《品三国》第86页

易中天先生说的是指在关羽斩颜良后、诛文丑前的一段史事。它见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资治通鉴》文字同。

就是这样寥寥几个字。

这句话,按通常解说可以是:曹操于是解救了白马津的围困,将当地民众迁移,沿着黄河西走。黎东方《细说三国》解说是曹操“解了白马津之围,救出刘延与刘延手下的兵,合起来,沿着当时黄河的南岸向西面走,一直走到延津县城之南,被袁绍的兵追上”。可以参照。我们从当时军事环境可知,曹操将民众转移,而自己“循河向西”,他是不可能带着民众,为自己背负着沉重大包袱的。在如此紧张的战争场面,竞能玩如此惊险的游戏法则,难以推理。所以本纪紧接“循河而西”四字后,是“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此后就演出了一场打败文丑、刘备率领的骑兵之战。在这里,请问:“白马人民”如在一起,到哪里去了?

曹操不可能也不会“带着白马人民”。他也没有放弃白马津要塞,更不会为避免袁绍屠杀而拯救民众。这只是后世文人想象。但“徙其民”却是白纸黑字,记录于本本的。我意那是为争夺劳动力,盖此时人烟稀少,民众乃是物质生产的必要资本。曹操当时的力量比袁绍弱,必须先行一步。有关此故事,若干年后,曹操与蒋济有谈话,“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三国志·魏书·蒋济传》)由是曹操趁机也将与袁绍冀州占领区接壤(甚至是冀边)的民众勒令南迁,为避免为袁绍掠夺之。仅此而已。

当然,这次曹操移民,规模很小,极不显眼,移民史里也罕涉及,遑论三国战事,但可窥出战争地区的移民都是为掠夺劳动力。比如: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攻东吴,于濡须坞相持月余,在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前后,“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卢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截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建兴元年(229年),诸葛亮北伐,先胜后败,“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时期的很多次战争,并非仅是攻城略地,更多地是掠夺劳动力。曹操是,袁绍也懂得。所以当时白马周边的民众,如不为曹操掠夺、驱赶,袁绍也会如此动作。因此说是曹操为避免袁绍“屠杀”,像刘备撤退时候带着老百姓一样,实在让人有些看不懂。

〔延伸阅读〕

刘伯承谈官渡之战

刘伯承经常给人们讲述“袁曹官渡之战”,以此来教育自己部属。据史书记载,曹操曾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势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草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官渡一战,绍军果然大败。刘伯承在谈论此事时说:曹操对袁绍的了解,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的,这是历史的鉴戒。(《刘伯承用兵录》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