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之谬全书
29132500000055

第55章 健身的不宜(1)

■ 清晨锻炼不宜去树林

植物夜晚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呼吸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清晨树林经一个夜晚放出的二氧化碳相当多,并沉积在树林底部。长期在这种环境中,老年人会感到胸闷气急,心跳加速,年轻人可能会头晕眼花,记忆衰退。

清晨锻炼应该到树木较分散的地方,等太阳出来1小时后再去树林。

■ 雾天早晨不宜户外锻炼

雾是飘浮在地球表面低空中的细小水珠,雾水的酸度要比雨水的酸度高出10~100倍,雾滴中还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粘附了一些尘埃和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的微粒。在雾中做户外锻炼,会损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对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老年人危害更大。

雾中跑步也会感到胸中憋闷,有压迫感,容易疲乏。而且雾天能见度差,在户外锻炼容易受伤。

因此,在雾天的早晨不宜去户外进行锻炼活动。

■ 不宜空腹跑步

空腹运动,如早晨慢跑时,主要的能量来源于脂肪。这时,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就会明显增高,脂肪酸不但成为心肌等活动的能量来源,其量过多又可成为心肌的毒物,能够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

5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他们利用游离脂肪酸的能力较年轻人降低,这种危险也更大。

■ 锻炼场所不宜选在高架桥下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高架桥日渐增多。来往车辆在高架桥上走,高架桥下就出现了大片空地草坪。有不少人就利用高架桥下的空地来锻炼身体。其实,高架桥的空地虽能给人们一个方便的活动空间,但却不是一个合适的锻炼场所。

众所周知,机动车是城市中的“流动污染源”,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尾气,尾气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及甲醛等。高架道路上,车辆行驶的车速较快,车流量也较大,会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

此外,高架桥两旁的建筑物一般比较高,不利于废气的扩散。因此,高架桥附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比较高。如果在这样的场所进行锻炼,环境中的有毒气体就会随着空气经肺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降低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引起缺氧,进而影响呼吸及心、脑功能。

另外,氮氧化物和氮氢化物结合后,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可形成一种具有很强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其中主要的成分有臭氧、甲醛等,对眼睛和呼吸道均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还会引发流泪、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

■ 不宜偶尔做剧烈运动

对于不能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来说,偶尔进行较剧烈的运动,将会加重生命器官的磨损,导致组织功能的衰退,从而影响人的寿命。

因此,运动一定要适度,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过去的运动情况决定运动量。

中老年人以每星期消耗8368千焦热量的体育锻炼为宜,相当于打二三小时的乒乓球。每天应累积半小时的活动量,如下公共汽车后快走15分钟回家,再做20分钟的其他温和体力活动。

■ 步行不宜单纯追求运动量

步行健身可以在大城市和小镇中进行,也可以在农村或原野中进行。步行的路线上最好要有不少可供欣赏的去处,从而吸引你继续前行。

一次完美的步行至少要历时20分钟以上,因为要使身体放松而且有步行的心境,至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步行的步伐要相当快,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左顾右盼或采摘些什么,也不是说你不可以在途中停下来坐一会儿和谈谈天。

最重要的是,在一次完美的快速步行中,你会觉得自己精力充沛,身体轻松。

■ 长跑后不宜马上停下来

长跑会使身体内部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代谢旺盛、心跳加快、肺脏呼吸加快等。无论怎样调整呼吸节奏也满足不了身体对氧的需要,肌肉往往在缺氧状态下工作,内脏器官也需要在跑步停止后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到正常情况。所以,长跑后需要做整理活动,以便加速氧的补充。

此外,长跑后骤然停止腿部肌肉活动,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里,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导致心脏搏出的血液量也相应减少,从而引起头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一过性失去知觉的现象,即运动性晕厥。

■ 不宜忽视雨中散步

雨中散步有许多晴日散步所不可比拟的健身作用。一场毛毛细雨降落大地,可洗涤尘埃污物,净化空气,使路面更清洁,空气更清晰。

此外,雨前残阳照射及细雨初降时,所产生的大量负离子享有“空中维生素”之称,有助于降低血压。

到户外冒着细雨散步,还有助于消除阴雨天气所引起的情绪抑郁症。至于对那些不加遮盖的散步者来说,霏霏细雨犹如一场天然的凉水浴,能大大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 每天锻炼时间不宜少于20分钟

人的骨骼上长有400多块肌肉,要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让所有的肌肉都得到收缩与伸展。如果仅仅做四五个简单动作,只花几分钟时间,那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的。因此,每天健身锻炼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20分钟。

■ 不宜忽视傍晚锻炼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受“生物钟”的控制。在一天24小时内,人的体力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体力发挥到最高点的时间,多数是在傍晚。在这段时间里,人的肢体反应的灵敏度及适应能力都达到最高峰,心率及血压的上升率也最为平稳。

在这段时间内锻炼,引起心跳加速及血压上升率较低,对健康有益。研究还认为,傍晚运动距睡眠时间较短,所产生的疲劳能促使较快入睡。

■ 青春期健身锻炼的不宜

1.不宜盲目追求运动量。

年龄处于青春初期的少年儿童,身体尚未充分发育:在生理方面,肌肉纤瘦、骨骼细嫩、内脏器官不成熟;在心理方面,则是人小心大、自我估计不足。若是凭一时冲动或兴趣,骤然进行强度大、负荷重、对抗激烈的大运动量活动,会造成运动损伤,如骨折、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

2.不宜缺乏针对性。

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发育都有各自的最佳期,健身锻炼应选择最有针对性的项目。如12~15岁(女11~13岁)是身高的突增期,平均每年增高7厘米,此时进行球类、游泳、奔跑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长高。又如15~17岁(女13~15岁)是肌肉迅速增长期,进行体操、负重等力量性练习,有助于强健肌肉。若是长高锻炼负重、长肌肉锻炼奔跑,健身的效果将大为降低、

3.项目不宜单一片面。

各种运动项目对青少年健康发育都有优点和不足,应全面锻炼。一般说来,足球运动对下肢和心脏的锻炼效果较好,对上肢和躯干的效果就差些;进行器械体操运动时,上肢和躯干锻炼多,对心脏和下肢的锻炼相应较少。因此,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点,以一两项运动为主,辅以多项目的练习,是青少年进行锻炼身体的理想途径。

4.不宜逆反“生物钟”。

人体的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和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有关。早晨6时、上午9时和下午4时以后是青少年进行健身锻炼并促进学习效率的最佳运动时间,运动量可根据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自己把握。如果颠倒运动量次序,扰乱“生物钟”,就会使内分泌和生活节奏不协调,于健康发育不利,于学习生活无益。

5.不宜环境卫生不适当。

清静幽雅的运动环境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吐故纳新”的良好条件。不注意运动条件和体育卫生的锻炼,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如在水泥路等坚硬的场地上运动,吸入雾中混杂的多种化学物质,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和眼角膜炎;在尘土多、空气混浊的环境里运动,会妨碍肺泡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供氧不足。

6.不宜急起急停。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是青少年在进行健身锻炼时存在的主要缺点之一。有的人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有的人在剧烈运动后不做整理活动,甚至在运动后大汗淋漓时,跑进室内后便马上就餐或学习,前者易造成肌肉、关节的拉伤和扭伤,并引起腹痛;后者则会因大脑缺血发生头晕、呕吐,甚至昏厥现象。此外,饭前饭后半小时进行剧烈运动有碍消化。

■ 患感冒后不宜进行锻炼

有人说,患了感冒,加强锻炼,出身汗就会好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科学。

感冒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体为了抵御入侵的细菌或病毒,会动员体内防御体系应战,表现为体温有所升高,白细胞增多,细胞吞噬作用、抗体的生成、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增强,体内的代谢也加剧,以加速组织的物质交换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时要为机体创造有利与细菌和病毒战斗的条件,适当休息就是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这时进行锻炼,体内就会产热增加,代谢更旺盛,造成体温过高。体内的能量物质消耗过多,会削弱抵抗力。所以,感冒时应服药、休息,而不宜进行锻炼。

■ 夏季锻炼的不宜

1.不宜立即冲凉。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经过锻炼后出汗较多,活动后体内产热量增加,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如果刚停止活动就冲凉水澡,皮肤突然受到冷的刺激,会使毛细血管骤然收缩,体内的热量难以散发,造成机体脏器功能紊乱,容易感冒、发热等。

2.不宜大量喝水。

夏季锻炼出汗多,人体水分需要得到及时、适量的补充,以平衡机体对水、盐分的需求。但切忌大量猛饮凉开水,最好少饮一些温盐开水。

因为此时各内脏器官也需要适当休息,调节生理平衡。如果此时大量饮水,会给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特别是心脏增加负担。

同时,饮水过量又会增加排汗量,盐分进一步流失,容易产生小腿肚抽筋、肌肉痉挛现象。

3.不宜烈日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