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08

第8章 幽默诗文(8)

明代吴人有嫁女词在世间广为流传,江盈科评云:“识者之词,难为众人道也。”

其词云:

种花莫种官路旁,嫁女莫嫁诸侯王。

种花官道人争取,嫁女侯王不久长。

花落色衰人易换,离鸾镜破终成空。

不如嫁与田舍郎,白首相看不下堂。

山上长树不长柴

一樵夫上山砍柴,只见荆棘满路,林深路窄,暑气蒸人,不觉挥汗如雨,便随口作诗道: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木变成柴。

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别 墓

寡妇张氏,不愿再独守空房,思量再嫁。因与前夫十分恩爱,恐其夜里寂寞,乃请石匠凿一尊自己的塑像放在墓前,并作诗告别:

君昔尝爱妾,乃忍舍妾去。今妾欲嫁人,不忍别君墓。想君魂寂寞,定怪妾情薄。刻石像妾面,留与君作伴。

君见石人如见妾,石人代妾常守节。妾心不仁石心坚,石身更比妾身洁。妾身虽去石身留,朝朝暮暮住坟头。坟头不断风和雨,君魂好共石人语。

丈夫想念妻回文

古时有一个人在外办事,思念家中妻子,特地写了一封家书,信中有诗一首。诗曰: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妻子收到信后,深知此诗之妙,将此信颠倒过来抄了一遍,又托人捎给外出的丈夫,便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儿子思念父亲的诗,读来也不乏感人之处: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此回文诗,读之流畅,切情切景,实属佳作。

无字家书

有一个人外出谋生,不久,托人带回一封家书,其实信封里只是一张白纸,上面一字皆无。起初,妻子见到白纸感到很吃惊,随后,多情的她很快就理解了丈夫所表达的含意,于是写了一首念郎的恨别诗:

碧纱窗后启缄封,尽纸从头彻尾空。

应是仙郎怀别恨,忆人全在不言中。

一纸无字家书,将无限的思念充分流露出来,此乃无声胜有声。

写家书,却一切尽在不言中,所达到的境界真是极高。这种家书不是普通人所能领悟到的,只有双方很默契,心有灵犀,才能感应出其中的千言万语。

当然,这种书信只适用于极为亲近的人彼此表达某种感情而已,倘若不分对象,随便寄去这种“天书”,恐怕没有人能猜出它的含意,岂不误事!

夏九九歌

夏九九歌属于中国民间歌谣。它从夏至那天开始,以每九天为一段落,将夏季气候的变化如实反映出来,并向老百姓宣传避暑防热的卫生知识。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有较大的差异,夏九九歌也有两个版本,分为南北两方。南方夏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舒;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夹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北方夏九九歌全文是: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在眠不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这种诗将数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过 河

在湖北民间有一风俗,婚后3天,新媳妇要回门。双方家庭也都把新媳妇头一次回娘家,新姑爷头一次到岳父家看成是大喜事。

话说陈细怪小两口回门这天,恩恩爱爱地上了路,来到河边,陈细怪故意问道:“娘子,无桥无渡,怎么过河呢?”

新娘子羞答答地低头细语说:“你驮我过河嘛!”

陈细怪说声“好”,便将鞋袜一脱,裤管一扎,背起新娘子便下了河。刚走了丈把远,陈细怪忽然心血来潮,站在水中不走了,非要新娘子答应和自己吟诗联句才肯走。新娘子无奈,只好半娇半嗔地答应了。

陈细怪这才一边背着老婆过河一边吟道:

二八佳人阻碧流,

新娘子伏在背上轻声续道:

书生权作济人舟。

陈细怪握住妻子柔软的嫩手儿打趣道:

好将桂手携兰手,

新娘子悄声在丈夫耳边亲热地联句道:

且把凤头靠龙头。

陈细怪看着妻子的一双细脚调笑道:

三寸金莲浮水面,

新娘子想到丈夫对自己的爱,便动情言道:

十分春色满眉浮。

过了河,陈细怪放下新娘子,笑吟道:

轻轻放在银河岸,

新娘子边帮丈夫洗脚穿鞋边联句道:

半带殷勤半带羞。

小两口相视一笑,又继续踏上回门路。

五更叫我

有一次,陈细怪夫妻赌气,小两口谁也不愿先理谁。僵到后来,两个人就变成了赌气玩儿,看谁先叫谁了。

陈细怪爱说爱笑,不和老婆说话有点儿憋不住,想开口和老婆说话又怕面子挂不住。于是,他想了一条和老婆“言归于好”的妙计,要让老婆先和自己说话。

夜里,陈细怪悄悄写了一张纸条,放在老婆的梳妆台上,纸上写道:

锅不离盖,秤不离砣。

碗不离筷,公不离婆。

明日赶考,小别姣娥。

五更叫我,莫误今科。

写好之后,陈细怪就安然入睡了,满以为老婆到时候会开口叫自己,自己便可乘机和老婆说话。不料,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第二天,太阳晒到了屁股他才醒来,老婆根本没叫他。

陈细怪心里嘀咕道:“难道她没有看到我写的条子?”跑到梳妆台前一看,这才发现条子被老婆改成了:

锅不理盖,秤不理砣。

碗不理筷,公不理婆。

明日赶考,你哄姣娥。

五更叫我,家务事多。

煞费苦心想让老婆开口叫自己的妙计被识破了,陈细怪只好望着老婆“嘿嘿”地讪笑着,先开口和老婆说话了。

小豕如何觅兮

清朝咸丰年间,河南永城县北乡郑店有个姓胡名卞的秀才,为人迂腐,动辄吟打油诗,根本不顾所交流的对象能否听懂。

有一天晚上,他家小猪拱破猪圈从后院跑出去了。妻子在次日清晨才发现,到处寻找,不见踪迹,于是叫胡卞赶紧写个寻猪启事。胡卞稍加思索,摇头晃脑地边吟边写道:

家住永城北兮,郑店。

秀才我姓胡兮,名卞。

有个小豕出亡兮,后院。

至今已一夜兮,未见。

谁捉住了它兮,来献。

谢汝铜钱兮,两串。

君子言既出兮,兑现。

拙荆喜欲狂兮,设宴。

胡卞头不停地摇,口不停地哼,手不停地写,腿不停地抖。妻子看到胡卞竟然这样写启事,在旁早已不耐烦,一手抓起他尚未完成的启事,撕成碎片。

胡卞一看十分生气,但他气而不馁,接着又吟道:

可恨汝妇人兮,没见。

悲叹无斯文兮,糟贱。

素手猛撕扯兮,如电。

招子粉而碎兮,雪片。

外人无从知兮,断线。

小豕如何觅兮,请便!

秀才妻子听后,啼笑皆非:“什么兮兮兮,就你会兮!”胡秀才非常气恼,铁着脸说:“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真不错,你妇道人家懂什么,这是骚体诗赋,不是随便哪个平民百姓可以兮出来的,不信,你就兮一兮看看。”

秀才妻子冷笑道:“什么骚体臭体的,你听我慢慢兮来!”说完,学着胡卞的腔调也“吟”了几句:

满口斯文兮,胡卞!

臭长裹脚兮,讨厌!

一事无成兮,笨蛋!

千说万说兮,不变!

陋习难以改兮,可恨!

朽木不可雕兮,可叹!

吟罢,秀才妻子气冲冲地独自出门找猪去了。

写启示本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秀才却一兮再兮,卖弄斯文,惹来妻子的责怪和挖苦。

扯谎歌

古代时流传一首《扯谎歌》,摘录如下:

太阳落坡坡背坡,听我唱个扯谎歌。

扯根茅草三抱大,吊起太阳往上拖。

半天云里安磨子,推得月亮转哆嗦。

白云高头搭灶火,抓把星宿下油锅。

一脚踏倒五根树,两拳打破太虚穴。

王母娘娘来找我,将她琼浆当水喝。

玉帝气得吹胡子,牛郎乐得笑呵呵。

扒块石头来烧火,水上浮萍放茅坡。

两个跳蚤比大腿,两个虱子比耳朵。

两个和尚来打架,头发抓成乱鸡窝。

作者故意无中生有,或者颠倒、夸大事实,把互相矛盾的事理并列到一起来说,使作品幽默生动。

才女端午吟诗

有夫妇二人,妻子能吟诗作文,有才女之称,而丈夫却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因此家境越发贫寒。

端午节到了,他家没钱购买过节的物品,见别人家买这买那,妻子又是怨恨又是气愤,于是便吟诗一首:

家徒四壁学相如,佳节端阳百物无。

寂寞凄凉寻底事,聊将清水洗苍蒲。

丈夫虽不能完全看懂,但也知是妻子的埋怨之词,惭愧之下,便离家而去。为了筹备过节的费用,他竟夜入民宅去偷牛。他毕竟是头一次做贼,一时不慎,被人抓住,送到县衙。

县官问他为什么偷牛,他说因为妻子写诗埋怨自己无力养家,以致“佳节端阳百物无”。谁知县官对作诗一事非常着迷,听说他妻子能作诗,便立刻派人把这人的妻子传来,并命她当众吟诗一首,说如果诗作得好,就赦免她丈夫的罪。她听后心头一喜,立即吟道:

滔滔银汉向东流,难洗今朝满脸羞。

自笑妾身非织女,夫君何故夜牵牛?

县官听了,不住地称“好”,真的当堂释放了她的丈夫。

柴米油盐酱与茶

明朝有一位妇女对丈夫纳妾一事非常恼怒,于是给丈夫写了一首诗,诗曰: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理家。

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本来开门七件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妻子只交付六件,却把“醋”意单单留下。利用“缺省”措辞法,别具情趣。

秋夜回文诗

清代时,云南张月错先生善作诗词,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留下较少。他死后50年,《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从他孙子张旭那里得到一首《秋夜回文诗》:

烟深卧阁草凝愁,冷梦惊回几树秋。

悬壁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飞鸿雁,皎皎光寒静斗牛。

前路客归萤点点,边城夜火似流星。

这是一首写景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边城秋夜的清冷和萧瑟情景。如果倒过来读,也还清新有味,不失为一首好诗:

星流似火夜城边,点点萤归客路前。

牛斗静寒光皎皎,雁鸿飞落影翩翩。

浮沉月水一帘隔,下上云山四壁悬。

秋树几回惊梦冷,愁凝草阁卧深烟。

二郎庙记

四川某地有一座二郎庙,庙内竖着一个石碑,刻着一篇《二郎庙记》,总共是72个字。文曰:

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二株树,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

碑文短则短矣,却言之无物,多用废话,读之令人发笑。

自 嘲

一儒出身于仕宦之家,从不为生计发愁,每日以琴棋书画、饮酒赋诗、赏花出游为乐,后父兄丢官,家境由富转贫,只得另谋生计,因作诗自嘲云:

书画象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

而今七字都更换,柴米油盐酱醋茶。

王安石改诗

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院墙壁之上题有一首诗: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王安石看罢连说“荒唐”,问寺僧是何人所写,寺僧说题写者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王安石听了说:“像他这样的蠢材,若能及第岂不是笑话!”并随即将诗的后两句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王安石改罢,其随从大赞“改得好”。而寺僧却对王安石说:“丞相有所不知,秀才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景是一幅画,不是两幅画。明月并非月亮,是本地的一种鸟,它能对天气的阴晴进行预报。白天如能听到它的叫声,夜里必是晴天,并能看到月亮。黄犬并非黄狗,它是一种金黄色的小虫,习惯躲在花蕊里睡觉。”

王安石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惭愧,说道:“都怪我不了解情况,妄下雌黄,请恕我再改过来。”

“十”字诗

《今古奇观》中有一首“十”字形的诗颇负盛名:

仙里一龙飞上天

这首“十”字诗的读法是:

天上飞龙一里仙,仙里一龙毛冲天。

天冲毛龙成就我,我就成龙飞上天。

此诗有精巧的结构,位于中心的“龙”字,在每句诗中都处正中间,其他每个字都有两次的使用频率,而且句与句之间多用顶真手法。

一句诗

宋代有一位诗人叫潘大临。有一年入秋以后,他对每种景物都有感触,觉得景物都有诗意可言,于是天天构思,想写出不同凡响的诗篇,可是又总觉得为俗气所蔽,不好贸然下笔。

一天,他闲躺在床上,在清苦的境域里想象重阳佳节的到来,想象亲友团聚的欢乐情景,忽然听到“搅林风雨声”,创作灵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他从床上跳起来,提笔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刚刚写完还没有对第二句进行考虑,突然催租子的人闯了进来,立刻把他的诗兴冲走了。

以后他想接着写,谁知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灵感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诗,他不得不说明情况,只将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这一句,也成为流传后世的名句,历代受到人们的称誉。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文章之妙,至此极矣!”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这句诗而来。

袁枚得诗于民

清代诗人袁枚自称“随园主人”,非常注意向平民百姓学习。他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一个冬天的夜晚,袁枚借着朦胧的月光在家里的随园散步,欣赏有岁寒三友之誉的松竹梅。偶然间,他发现一仆人挑着粪桶路过,那仆人看到一树梅花含苞待放,便在主人面前信口赞道:“有一身花矣!”

他的意思是把梅比做妇人,孕育着一树繁花。袁枚暗暗记在心中,后来竟据此点化出两句名诗: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有一次,袁枚出门,在某僧人处借宿,趁机在主人花园中观赏梅花。第二天告别,主人送行时风趣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出!”袁枚听后,诗兴大发,随即吟诵道:

只怜香雪梅千树,

不得随身带上船。

题墙仿桃花

顺治庚寅、辛卯年间,秦世桢巡视江南,因为刚直无私,赢得了“铁面”的美称。继任者名叫李成绍,安静无为,只是每天饮酒作乐而已,人们称之为“糟团”。有人改崔护《人面桃花》诗句题在墙上,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

唐代崔护有《题都城南庄》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将此诗巧改活剥,使诸多妙趣于诗中显露,余味无穷。

逆挽诗

作诗要有妙句,但如果句句皆工稳守旧,便不奇妙。有一种逆挽诗,前头不像诗,在平淡之后却迭出佳句,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惊讶、拜服。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与群臣饮酒,约定好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庆贺鸡年来到。朱元璋吟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群臣一听,无不窃笑,这两句一点诗意都没有,如何算得诗?朱元璋停了停接着吟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众人听完,没有不连声叫好的。

郑板桥有一次应朋友李君之请,冒着雨去赴宴祝寿。主人请郑板桥作诗一首相贺,他写道: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板桥所吟为何意。只见郑板桥接着写道: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大家看了,个个称赞。郑板桥还写过一首《雪》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前三句平淡无味,末尾一句见神奇,把前面的三句都救活了,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

张玉书写题画词

清代有一个暴发户得到一幅好画,画面是垂柳夹道,小鸟啁啾,中有一行人呈欲行又止之状。因为画上无字,实在是美中不足,暴发户便大摆宴席,请人题字。

客人们个个凝视画面,过了很久都无人动笔。这时,有位路过此处的闯馆先生毫不谦让地提笔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