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48

第48章 奇言妙语(9)

因为这“酒”字后面少了个“话”字,以示缺如,又表歉意。因为那天费老的确喝过一点酒,似乎是说酒后漏此“话”字,敬请原谅。

宣嗣宗不为钱所动

明人宣嗣宗,居官廉正,性情温雅恬淡。宣德年间,初入阁办事,经手制诰文书。

一日,皇上驾临文渊阁,无聊中偶生一念,作法耍弄臣僚取乐,命人取银钱往地上抛撒,让众官争夺。顷刻间,诸臣蜂拥而上,扭作一团。此际眼疾手快者大占便宜。混乱中,唯嗣宗巍然不动。

皇上讶然发问:“卿为何不前?”

嗣宗俯身,从容拾取一枚,朗声奏曰:“臣也拾得一枚!”

附注:在金钱面前,许多人不能保持自己的人格,终是未参透得此失彼的道理。宣德皇帝深谙人之疾患,故以此法娱弄臣下。宣嗣宗未敢违抗上意,却以此独特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也是对皇上那种荒唐之举的一种讽谏。

郭沫若巧解“■二”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在中国登临泰山时,见盘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二”两个字,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便询问陪同的中国学者。不料,谁也回答不上来。这两个古怪的字把中国学者也难住了,只好说回去查询。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接着追问“■二”的读法和意义,我国的学者们查阅了大量书籍,走访了多位专家教授,但都没有得到结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微一沉思,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風月”两个字。

郭老接着笑着说道:“这两个怪字应该读做‘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

锯 碑

明初内阁大学士黄淮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宣德二年致仕归乡。未久,其父病亡,黄淮为父筑墓祭葬。工程将竣,唯缺墓前神道碑一石。黄淮命人多方寻觅,未获。

后于瑞安境内发现一巨碑,为当地旧族高氏祖坟原物,系整块太湖石磨砺而成。碑身纹路欹出,朗朗有致,黄淮见后十分满意。但为其父墓制所限,此碑嫌大,只能取其半用之,遂命石工锯开。

石碑将锯断时,高氏后裔中有一人出言劝阻,称:“相公取用此碑,恐非孝道。”黄淮问其故,对曰:“但知墓碑可锯,只怕后人再锯。”黄淮闻之默然。

附注:高氏后人之言虽属讽议,确亦可虑。黄淮锯碑,旧时认为是有损阴德之事,人或以为必遭报应。不过,往细处追究,此中警戒之义在于:坏事情但凡有一个开头,也便给后来者打消了从恶的心理顾忌。

黄淮在阁多年,政绩不俗,说来绝非鼠目之辈。史书载称,永乐皇帝对其眼界才略颇为赏识,曾有“如立高冈,无远不见”之誉。可是在自家私事上,竟糊涂至此。

“阿弥陀佛”与“子曰”

毕沅是乾隆时期的进士,他在担任陕西巡抚时,有一次途经一座庙宇,便想进去看看。一位老僧恭恭敬敬地把他请了进去。

毕沅看着庙堂上的佛像,突然问道:“你念过经吗?”

老僧答道:“念过。”

“那好,那你告诉我,一部《法华经》上有多少个‘阿弥陀佛’?”毕沅追问道。

老僧听完后吃了一惊,但立刻回敬说:“老衲天资愚钝,才疏学浅,大人提出的问题,我实在答不出来。大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我想问问大人,一部《四书》上有多少‘子曰’?”

毕沅无话可说,从心底佩服老僧的口才。于是答应重修庙宇,并捐资置产为香火用。

朱生诱术

朱生善谑,有智巧。一日,他到汤某书斋中闲坐。

汤某曰:“人称老兄足智善谋,小弟未尝领教。此时我坐在这里,你能将我引诱到室外吗?”

朱生道:“室外寒冷,你必定不肯出去。倘如倒过来,你先到室外,我必有办法将你引诱到屋里。”

汤某应允,即出户外立,隔窗喊道:“看你有何办法将我骗进屋里!”

朱生笑曰:“我已将你骗出去了。”

汤某恍然悟及,连连摇头:“认输,认输。”进得书斋,又听朱生道:“这又将你骗进来了!”

汤某叹服:“领教。”

耗 子

五代时,战事频繁,军阀割据,争权夺利。统治者生活穷奢极欲,赋税的名目相当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

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老百姓不但要缴正税,还有许多附加税。如农家吃盐要盐税,做酒要酒税,养蚕要蚕税。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名之为“雀鼠耗”,每缴纳粮食一石加耗两斗。连丝、棉、绸、线、麻、皮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十两加缴半两。

至后汉隐帝时,“雀鼠耗”更重,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老百姓痛苦不堪,但又不敢咒骂皇帝,于是便将仇恨集中发泄在老鼠身上,咒骂老鼠是“耗子”。后来,“耗子”就成了老鼠的另一种称法。

刚 愎

自古以来,官场中人有“愎”而无“刚”者居多,可谓通病。

清乾隆时,洪朴入军机处。军机大臣某公听说洪朴对己颇有微词,唤人传来问话。曰:“你对人说我‘刚愎自用’,可有此事?”

洪朴坦然承认:“有过。”

此公勃然大怒,斥曰:“你是我门生,为何诽谤我?”

洪朴叩首禀述:“照实说,老师身上只有一个‘愎”字,何曾有‘刚’字?正因师生之谊,学生特意自作主张给您加了一个‘刚’字。”

座主默然。

吃 醋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人民富足,国家兴旺。出于关怀臣下之心,唐太宗对几位大臣各赐给几名美女做妾。受赐大臣都高高兴兴地接纳,唯独房玄龄推辞不受。

唐太宗想,这一定是房夫人从中作梗。于是便派太监带着一壶“毒酒”去向房夫人传达圣旨,那圣旨是:如果她同意房玄龄接受美女便罢,如果坚持反对,就以违抗圣旨论处,必须立即饮下那壶“毒酒”。

房夫人是个烈性女子,听了圣旨后面无惧色,她毫不犹豫地接过“毒酒”一饮而尽。谁知喝下去后竟安然无恙。原来那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醋。

唐太宗只是想吓唬和考验一下房夫人,同她开个玩笑。后来,人们就把爱情方面的嫉妒心理叫做“吃醋”。因为醋是酸的,所以又用“酸溜溜的”来形容。

目不识丁

在前秦苻坚当政时,有个叫姜平子的官员。一次,苻坚让群臣赋诗。姜平子做的诗中有一个“丁”字,但他为了升官拜爵,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特意将“丁”写作“下”,“下”边没有钩。

苻坚问他为什么这样写,姜平子说:“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苻坚听了,很是高兴,于是给姜平子升了官,封为“上第”。

人们看到姜平子投苻坚之所好,竟因一字而登天,都笑话苻坚愚蠢粗鲁,不知道“丁”和“下”的区别,说他“目不识丁”。

后来,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的运用中,有人由于不知其来历,把“丁”看做简单汉字的代名词,“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成了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它原先的意思反而鲜有人知了。

足 下

古文中,常将人尊称为“足下”。为何“足下”会作为尊称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即位之前,由于受到父亲晋献公的宠姬骊姬的谗害,曾被迫颠沛流离于国外19年。

在这漫长的逃亡生活中,随臣介之推始终对其不离不弃。在重耳饥饿难忍时,介之推曾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在封赏跟随他的有功之臣时,介之推偏偏被忘了。

介之推便和母亲一起隐居山林。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派人召见,但介之推就是不出山。晋文公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迫使介之推出来。但介之推仍然不出来,最后紧紧抱住一棵树被烧死了。

晋文公对此非常伤心,他把介之推抱木而死的那棵树砍下,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每当走路木屐一响,他就想起介之推,常常潸然流涕,俯视木屐说:“悲夫足下!”

“足下”原本是晋文公怀念介之推的称呼,后来逐渐演变为对人的尊称。

请君入瓮

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来俊臣与周兴同僚,都深为武则天所重用。但后来,有人向武则天控告周兴和丘神绩等人共同谋反。武则天大为震惊,就命令来俊臣去审理此案。

来俊臣知道周兴为人残酷奸诈,他想,如何才能叫周兴认罪呢?想来想去,他先不公开审理,而是以同僚的身份去请周兴赴宴。

来俊臣准备好了酒食相待。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聊。来俊臣问周兴:“囚犯们有很多人不认罪,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特向你求教。”

周兴乘着酒兴说:“那还不好办!把罪犯放进一口大瓮中,用烧旺的炭火炙烤,他有天大的罪过也得应招。”来俊臣举酒对周兴说:“很好,感谢您的指点!”

来俊臣就叫人取来大瓮,并用烧旺的炭火围烤那只瓮。周兴起初还不明白怎么回事,也不知道皇上命令来俊臣审案,他只是一边饮酒,一边看着来俊臣的布置,还准备看一场自己导演的好戏呢!

来俊臣把一切准备好后,这才慢吞吞地对周兴说:“好了,一切妥当。皇上有旨,令我审杳你的反叛之罪,请君入瓮!”

周兴立时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放下酒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来俊臣磕头认罪。

眉来眼去

我国著名音乐家李抱枕,终生致力于音乐教育,著述颇丰。

李抱枕平时教育学生十分严格,同时也风趣有加。他曾和学生打趣,说他早年讲授音乐时,一些贪玩的学生连八个音阶都唱不准,有的唱成“独览梅花数腊雪”,有的闹恶作剧,竟唱成“多来米饭,少来稀饭”,引得学生捧腹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关系水乳交融。

李抱枕很善于指挥,有些合唱团的学生在演唱时,常常只看曲谱不看指挥。李抱枕非常幽默地对学生说:“好的合唱团员把曲谱记入脑海里面,不好的合唱团员把脑袋埋在曲谱里面。我恳求各位在唱的时候,多‘赏’我几眼,别老是埋头苦干,因为在实际演出时,我们不能说话,只能彼此眉来眼去。”

李抱枕不愧为艺术大师,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们受到老师的影响,从此唱歌时,眼睛再也不离开指挥了。

老头子

纪晓岚身肥体胖而特别怕热,夏日汗流浃背,衣服尽湿。当时,他在内宫南书房供职,每次当班,到了值班房后,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乾隆从内宫太监处知道了他的这一特点,某日,欲戏之。恰好赶上纪与同僚数人赤裸着身子在谈笑,乾隆突然从内宫走出来,众人皆张皇失措,急忙披衣。纪晓岚是个近视眼,乾隆到了面前,他才看见,当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便急忙跪伏在御座之下,喘息不敢动。

乾隆坐了两个时辰不走,也不说话。纪晓岚因为酷热无法再忍,便伸出头来向外偷看,问道:“老头子去耶?”

乾隆笑,诸人亦笑。乾隆说:“纪晓岚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

纪晓岚道:“臣未衣。”

乾隆乃命太监帮他穿衣,纪晓岚匍匐在地,乾隆厉声责问:“‘老头子’三字何解?”

纪晓岚从容地免冠磕头拜谢道:“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乾隆乃悦。

纪晓岚急中生智,不愧饱学之士,他巧妙地把三个字拆开来分头“别解”,释之为“万寿无疆”“顶天立地”“父天母地”,竟将轻君之罪悄然开脱,确是奇才!

伞与葫芦

宋神宗元丰年间,有前来入贡的一个高丽国僧人,与杨次公在酒席上行令,以两个古人的姓名相争一物品为题做句。

僧人说:

古人有张良、郑禹,相争一伞。良说“良(凉)伞”,禹说“禹(雨)伞”。

杨次公道:

古人有许由、晁错,相争一葫芦。由说“由(油)葫芦”,错说“错(醋)葫芦”。

两人以同音、近音字连缀古人名、物名,雅趣共赏。

新旧太公

辛郁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别名叫太公,唐太宗对他的别名很不满意,想让他改掉。

一次,辛郁进宫面见太宗,太宗一见到他就问:“你叫什么名字?”

“辛太公。”辛郁回答。

“新(辛)太公比旧太公(指姜太公)如何?”太宗半开玩笑地问道。

辛郁听出皇帝的嘲弄意味,忙回答说:“我当年18岁就遇到了陛下,而旧太公80岁才遇到周文王,这样说来,我比旧太公强多了。”

唐太宗听了非常高兴,再也不讨厌他的别名了。

看 戏

某官于衙署大宴宾客,有戏班演出。其四位公子尚幼,平日被关在书斋用功,此际跃跃欲作看戏之想。

老爷召四人前来问话:“试问读书好,还是看戏好?你们各自据实回答。”

小儿说:“看戏好。”当下被训斥一通。

大儿说:“自然是读书好。”

老爷一笑:“此乃老生常谈,谁不会说?”

二儿斟酌片刻,说:“书也须读,戏也须看。”老爷皱眉斥之:“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你平日为人。”

最后,三儿回答:“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老爷大笑:“得之矣!”

附注:“读书好还是看戏好”,出这个题目,并非作价值讨论,而是要考儿子们的语言思维和机变能力。

这种善于将对立的事物统而观之的思想方法,古人誉之为“通”。二儿那种“调停两可之说”,看似两头都照顾到了,实际上将两桩事割裂而论。至于小儿与大儿的说法,都偏于一端。

清代经学大师焦循在《论语通释》中说:“执其一端为异端,执其两端为圣人。”即强调融会贯通的重要性。执两端者即贯乎其中,而“贯者通也”。

画鬼最容易

齐王请来一个画师为他画画,齐王问他:“什么东西最难画?”

画师说:“狗和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画师说:“画鬼最容易。”

齐王问他:“为什么呀?”

画师说:“狗和马整天出现在人们面前,画得稍有不像人们就能看出来。而鬼却是无形的,人们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我随便怎么画,别人都不能指出我哪儿画得不好。”

文徵明鉴画

文徵明精于书画,尤擅长鉴识真伪。当时苏州一带收藏书画之家,常有鉴定之事向他求问。

而外人不知,文氏鉴画有自家一套规矩。通常所遇赝品,一概告称“此真迹也”。亲近者多不解此意,有人劝言:“这般糊弄人家,岂不毁了自家名声?”

文徵明却道:“收购书画者必是富裕人家,没有闲钱不会往这上边扔。而出卖这些东西的人家想必是要等着用钱,抑或尚等米下锅,若是因为我一句话而断了交易,弄得举家受困,我何忍心?这种事情上是讲不得名声的。”

“劫富济贫”也是古义士风范,文徵明不惜“名声”,而终于名满天下。中国文人于“名节”一事上多有用心,唯深浅各自不同而已。

江天一览

清乾隆皇帝游览江南名胜江苏镇江,乘兴登上金山,俯视滚滚江流,蜿蜒连接天际,一派美景,尽收眼底,不禁脱口赞道:“江天一览”。

寺庙住持立即捧出文房四宝,恳求皇帝题词留念。谁知乾隆帝写完“江天一”三个字后,突然被笔画繁多的“览”(繁写作“覽”)字难住了。

一国至尊竟不会写个“览”字,岂不贻笑大方?侍臣们一时如坐针毡,想当场指点吧,这是对帝王不敬,恐遭斩首大祸;三缄其口吧,见皇帝临难不释,也属不忠。

在这紧急关头,有位大臣数皱眉头,计上心来,旋即跪下。乾隆马上搁笔垂问:“卿有何进奏?”

大臣双目凝视“江天一”三字,然后一字一拍地从容禀奏道:“臣-面-见。”乾隆也顿时会意:“览”(覽)字乃“臣面见”三字合成。他豁然大悟地援笔缓缓写下“览”字,立刻摆脱了困境。

迄今,这块乾隆御笔石碑还矗立在金山之顶,吸引着广大缅古怀昔的游客。

妙批考卷

古时八股考试,答卷怪谬百出,由此也引出不少绝妙诙谐的批语。

有位考生将试卷中的古语“昧昧我思之”误写为“妹妹我思之”,阅卷先生评曰:“哥哥你错矣。”

又有以《事父母》为题之文,有考生承题曰:“夫父母,何物也?”

阅者评曰:“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配合,而乃生此怪物也。”

又有以《鸡》为题的文章,有考生文中曰:“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阅者评其曰:“芦花鸡。”

对比曰:“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阅者评其曰:“阉鸡。”

考生乏才,谬语百出,先生因其谬而作怪批,讽刺绝妙。

你家兄不聪明

周通为官贪污受贿被人告发,监察官核实,就将周通降职处分,调他到一个小县城去当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