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31

第31章 精彩谜语(4)

马因跑不过去,就兜起圈子来,眼看后面刘表的兵马就要到了,刘皇叔慌了,就狠狠地在马屁股上抽了一鞭,大喝一声:“畜生!我生命危在旦夕,你却跟我开起玩笑来,还不给我快跳!”

那马吃了一狠鞭,又听皇叔一吆喝,就用力一跳,结果真跳过河去了。刘表的兵马正好追到河边,可是被急流所挡,无法过河,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刘皇叔跑掉了。

大财主听得有滋有味,忙吩咐伙计把米卖给那位农民。农民走后,大财主还在想那“三国”故事。他恍然大悟,大声喊道:“来人哪,快把那穷鬼追回来!”然而,那农民早已不知去向了。

原来,农民借题发挥,骂财主是“畜生”。

猜灯谜

有一年元宵节,一个喜欢制谜的人在一张椅子的后脚两旁各竖一根竹竿,一根上面挂着200文钱,一根上面挂着一个脸谱,中间悬有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以左右二物为谜面,猜一俗语,猜中者以200文钱相赠。”

一时间,猜谜者纷纷从附近赶来,但就是没有一个人猜中。这时从附近传来一阵吆喝声,叫众人闪开。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走了过来,一句话也没说,伸手就去扯竹竿上挂着的200文钱,在手掌中掂了掂,转身就走。

猜谜者见状,都纷纷愤愤不平地说:“哼,没本事猜,就知道抢!”

这时,设谜者微微一笑,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解释说:“各位,你们错怪他了,这两百文钱应该归他所有,他猜中了。”

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要钱不要脸。

郑成功制谜招贤

传说,郑成功为了募兵举义,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吩咐手下亲兵在厦门招贤馆门前摆了一张桌子,旁边高挂一幅“招志士”的招牌。桌上分别放有一个盛满清水的玻璃缸,一盏油灯,并散置着火石、火刀、火绳等几样物品。

当时,有很多人前来围观,大家都感到很奇怪,接连三天也没有人猜中。

转眼到了第四天,一位浓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黑大汉从人群中走了过来。只见他大步跨到桌前,用眼扫视了一下桌上的东西后,便伸手把一缸清水泼翻在地,接着拿起火石、火刀,打着了把火绳点燃。然后,从容不迫地将油灯点亮。守在两旁的士兵看得清楚,急忙入内向郑成功禀报。

郑成功高兴地说:“快快有请!”

原来,郑成功的摆设是一则哑谜,谜底是四个字,即“反清复明”。

诸葛亮病危发兵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听说诸葛亮病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为了探听虚实,司马懿命令夏侯霸率领数千人马前去五丈原探哨,临走前嘱咐道:“若蜀兵怕扰,不敢出战,诸葛亮必定病入膏肓,吾当乘势进击。”

蜀国军队帐内,诸葛亮咳嗽不止,时而有血喷出。这时,姜维入帐禀告:“魏兵至,我军将士出战还是固守,请丞相决断!”

诸葛亮对司马懿的意图了如指掌,由于身体虚弱,张不开口。只见诸葛亮朝姜维点点头,慢慢地伸出手来把头上的帽子丢在地上,随后又昏迷过去。

姜维凝视着帽子思索了一下,知道了丞相的意图,马上命令魏延带兵出寨迎敌。夏侯霸见魏延出寨迎战,慌张地率领将士后退,并火速告知司马懿,诸葛亮还健在。

原来,诸葛亮将帽子丢在地上,意思是“丢”字去掉上面的一撇,成了一个“去”字,意思是命令姜维速去迎战。

猜谜知姓

古时候,有三位赶考的秀才来到一个山村客店住宿,老板娘热情地招呼道:“三位客官贵姓?”

这三位秀才自恃有点学问,喜欢卖弄才华。其中一个说道:

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连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

另一个秀才也摇头晃脑地说:

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第三个秀才吟了一首诗:

孔明借箭草人充,曹操北兵走西东,

一口想吞孙吴地,却遭周郎用火攻。

老板娘听后笑道:“田、魏、燕三位先生,请进!”

三位秀才本想把老板娘难住,不料对方竟轻而易举地把他们的谜给破了。他们敬佩万分,拱手相问:“主人尊姓?”

只见老板娘答道:

三斗三,四斗四,

二斗三升共个字。

三位秀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半天也摸不着头脑。后来,秀才经过打听,才知道这家客店的老板娘姓“石”。因古时十斗为一石(dàn),三斗三,四斗四,二斗三,加在一起正好是一石。

宋高宗猜谜立嗣

封建时代,皇帝立嗣是关系国家是否巩固的大事。如果有几个继承人,那么皇帝一旦驾崩,皇子必会发生皇位之争,这时将会给国家带来大乱。

南宋高宗赵构就有过这样的情况:他原有个儿子,三岁那年不幸因战乱夭折了。此后,直到40岁高宗还没有儿子,他便从同宗侄子辈中选了几个放在宫里,但也没明确说谁是继承人。

为此,大臣们都忧心如焚,可是没有人敢向他进言,因为陛下正值春秋之年,如果这么早就安排后嗣,岂不犯了大忌?

转眼间,高宗都快50岁了。宫里已早早准备,要为他好好庆贺一番。郑贵妃知道皇帝喜欢猜谜,就特意授意大臣届时各献谜语,让他猜射觅趣,开心一番。

万寿节那天,仁寿宫摆满了文武官员送来的祝寿谜语,各种谜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宋高宗一一猜射,十扣九中,高兴不已。

接着,小太监手捧一只锦盒走了上来。皇帝非常熟悉猜谜之道,一看便知道这是个“实物猜”,马上命令左右打开了盒盖,只见一枚红枣、一颗板栗、一粒松子放在漂亮的衬垫上。这是什么意思啊?高宗一怔,在边上瞧热闹的郑贵妃嘴快,嚷道:“这个谜呀,我也猜得出。”

高宗忙说:“你说来看看。”

郑贵妃笑道:“枣、栗、子,‘早立子弟’是也。”

高宗哑然,知道这是哪一个官员煞费苦心,借献谜进谏。不久,他便正式宣布选定普安郡王赵昚为皇子。半个鲁

有两个朋友是一对吝啬鬼,但又十分讲究客套。一天,甲向乙发了张请帖:“明日中午请到寒舍吃‘半个鲁’。”

乙接到请帖,琢磨不透“半个鲁”是啥菜。次日,乙起床也不吃早饭,饿着肚子,想做客时大吃一顿。谁知到了甲家,端上桌的却是一条很小的鱼。

甲对乙说:“别客气,请吃‘半个鲁’!”

乙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半个鲁”是条小鱼。他憋着一肚子气,饭也不吃就回去了。过了几天,乙也写了份请帖回敬甲,请帖上也写“半个鲁”。

骄阳似火的七月,特别炎热,火辣辣的太阳当空挂着。甲一大早就来到乙家,只见乙已把饭桌摆在大院的天井中,上头没有遮盖,甲只好汗流满面地坐在桌旁等待。

等呀等,晌午过了还不见乙端鱼上桌,甲心里感到奇怪,这时乙笑眯眯地从屋里走出来,对甲说:“请呀,别客气,请吃‘半个鲁’!”

甲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乙是让甲来“吃”太阳。“鲁”的下一半就是“日”。

妙语连珠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博览群书,精通典故,谈锋甚健。一日,他闲来无事,摆了一桌小酒请苏轼过来小憩。

秦观提出制谜猜谜,苏轼响应。秦观先制一字谜:

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

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立中间。

苏轼首先猜中了,赏美酒一杯,他一饮而尽,然后说:“我曾听人巧借唐代大诗人元稹《莺莺传》赋一字谜,久思不得其解,有请赐教。”接着吟道:

莺莺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

远看好似张秀才,近看却是一和尚。

秦观抚掌大笑,很快便猜中了,自然得赏酒一杯。

酒毕,苏轼对秦观说道:“我以词牌为底,制一谜面,请你猜射。”

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

秦观一猜即中,又得赏酒一杯。

故事的谜底分别是:米、秃和《字双双》。

孔子出题

有一天,孔夫子在堂前给学生讲课。颜回和子路在灶下烧火煮饭,他们却为一个字的读音争论不休。

孔子走过来为他们作出裁决后,回到堂前,对大家说:“我出个谜,谜底就是适才那两位所争的字。”

接着,便念念有词地说道:“颜回喟然而叹曰是也,子路率然而对曰非也;夫子莞尔而笑曰是也而直在其中矣。”子贡、子张等人多在“是”呀“非”呀上下工夫,结果都没有猜出来。

有子却根据“是也而直在其中矣”的提示,猜出了这个字。夫子大悦,马上提拔有子担任他的助教。原来,这个字是“乜”。

秀才观灯

一年一度的灯节到了,两个秀才一起到街上观灯猜谜。他们心里谁也不服谁,背地里互相说对方的坏话。

满街彩灯,令人目不暇接,这时只见一处人头攒动,二人近前一看,原来是悬挂着一条咏物灯谜,谜面生动有趣:

珍珠白小姐,许配竹叶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两个秀才冥思苦想了半天,结果还是没有猜出来,难分高下,临走时都说这谜语有伤大雅。两个人在大街上转了半天,又在一处灯谜前驻足,只见上面写道:

长脚小儿郎,吹箫入桂堂。

爱喝红米酒,拍手见玉皇。

两个秀才又冥思苦想了半天,还是没有猜出来,又闹了个平手。有人知道此情后,戏谑两个秀才是不分伯仲,难争高低。

其实,这两个谜语都很简单,第一个谜底是“粽子”,第二个谜底是“蚊子”。

老秀才出谜制胜

古时候,有个叫李三的人,略通文墨,自认为很了不起。一次,他和别人赌猜谜,谜面是:

两个幼儿去爬山,没有力气上山巅。

归家又怕人笑话,躲在山中不肯还。

李三想了很久,最后总算猜了出来,兴冲冲地拿着这个谜去考村中的老秀才。秀才一见,哈哈大笑,原来这则谜正是他出的。

秀才拍了拍李三的肩膀,说:“我这里还有一则字谜,也请你猜猜。”吟道:

老大老二和小三儿,弟兄三人逗着玩儿,

老大踩着老二的头,剩下小三儿在下边。

李三想了好几天,还是猜不出来。老秀才告诉李三,这两则谜语的谜底是“幽”和“奈”。

乾隆制谜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嗜好瘦辞隐语,经常要一些文人学士编制灯谜给他猜。他自己也喜欢制谜给宫廷里的人猜,射中谜底者当众赐赏。

一天傍晚,乾隆皇帝用完晚膳,谜兴突发,放出一条“文虎”,让侍候他进餐的太监、宫女试猜,言明“猜中者赏白银五十两”。

乾隆皇帝所制谜面为四句诗:

腹内香甜加蜜,心中花红柳绿。

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河中沐浴。

众人绞尽脑汁想了许久,也未猜出。有位长相俊俏的太监忽然想起刚才膳食之物,笑道:“万岁爷,给银子吧!我猜中了!”接着道出了谜底。乾隆一笑,当即行赏。

原来,皇帝所吟的东西是元宵。

朱元璋写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写春联,并且也号召百姓过年贴春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一年除夕夜,朱元璋同文臣一起微服出巡,查看老百姓贴春联的情况。夜深人静,他们正好经过一家姓牛的牛贩子家门口,发现这一家未贴春联,朱元璋便进屋问明缘由。原来,牛贩子因忙于生意,归来已迟,此时正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写春联呢。

私塾先生写了几副春联,可牛贩子还是不太满意,已经夜深人静了,两人还在斟酌。朱元璋年少时放过牛,再加之牛贩子又姓牛,他思索片刻,马上就想出了一副佳联,然后大笔一挥就成了。

朱元璋写的是这样一副春联:

满堂生无底,全家午出头。

私塾先生在一旁连声叫好,而牛贩子却摸不着头脑。待朱元璋走后,私塾先生慢慢地说出了缘由。牛贩子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于是高高兴兴地将这副对联贴在了大门上。

原来,这副对联是两个谜语,上、下联的谜底都是“牛”。

张飞卖猪

三国时的张飞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一日,他挑着两筐猪来到集市上卖。刚放下担子,一个红脸大汉走了过来,说道:“我要买两筐小猪的一半零半只。”

话音刚落,又过来一个黑脸大汉说:“你如果卖给他,我就买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没等张飞答话,又挤过来一个白面书生,说道:“你若卖给他俩,我就买他俩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张飞听罢,不由怒发冲冠,心想:小猪哪有半只半只卖的,这不是存心欺负俺老张吗?正待动武,但又仔细一想,忽然答应了。

结果张飞按照他们三人的说法卖,正好把小猪卖完。原来,张飞共卖了7只小猪,红脸汉4只,黑脸汉两只,白面书生一只。

因为猪是不能半只半只卖的,故张飞卖猪的数目必须是一个奇数,且每次卖完之后,剩下的还是奇数。又因为张飞卖了三次,故只有“7”这个数目是最合适的。

墨客拜寿

宋朝仁宗年间,张升为人正直,是个有名的清官,他曾任枢密使和参知政事。

张升告老还乡后,在嵩阳紫虚谷搭建一草堂,应四时之变,荷锄阡陌间,种瓜点豆,春种秋收,素食淡饭,布衣草履,怡然自乐,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张升80岁的时候,当地文人墨客和亲朋好友来为他祝寿。一位书法家亲笔写了一个斗大的字送给老寿星,老寿星边看边说道:

王司徒走去说亲,吕布将高兴十分。

貂蝉女横目一笑,董卓相怀恨在心。

这个字好!另一位丹青妙手也献上自己的贺礼,老寿星又说道: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妙!妙!妙!于是,他们相互击杯而饮,欢声满堂。

原来,老寿星说的这两则谜语的谜底是“德”和“山水”。

慈禧制谜皇帝猜

清朝时很流行猜灯谜,每逢新春,不仅民间到处有猜谜活动,皇宫里也如此。

慈禧太后也是一个比较喜欢猜谜的人。有一次,慈禧令太医制谜给她猜。太医做了一则“踏雪寻梅”,打中药名“款冬花”的谜,她大加赞赏。

慈禧不但喜欢猜谜,而且也能制谜。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与光绪帝率领宫廷后妃、大臣仓皇逃到西安。有一次,皇后说道:“老佛爷,说个谜语让我们猜吧。”慈禧应道:“好。”

这个谜语是:

一家好好过,怕听五更鸡;

鸡鸣三唱后,白昼失东西。

慈禧说完让光绪猜,但光绪猜了三次才猜中。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月亮”。

王老板请客

从前,有一位姓李的秀才喜欢边喝酒边猜谜。一日,他依照平常的习惯来到“太白楼”。王老板一见李秀才,便笑道:“我出个谜你猜。”说罢吟道:

唐虞有,尧舜无;

商周有,汤武无。

李秀才马上应道:“我将你的谜底也制成一谜,你看对不对。”说完制出一谜:

跳者有,走者无;

高者有,矮者无;

智者有,愚者无。

李秀才又接着说:

右边有,左边无;

凉天有,热天无。

王老板又道:

哭者有,笑者无;

活者有,死者无。

秀才接着说:

哑巴有,麻子无;

和尚有,道士无。

王老板哈哈大笑,摆出丰盛酒菜,请李秀才开怀畅饮。原来,王老板和李秀才讲的都是“口”字。

纪晓岚难倒皇帝

一年正月十五灯会,乾隆皇帝雅兴大发,和群臣一起来到翰林院文华殿猜灯谜。走到中厅,只见一只大灯上写着一副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乾隆反复吟哦,苦思冥想,久不能破,甚为狼狈。

身旁有位文官见状,忙为皇帝打圆场,笑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请制此谜联的纪学士自揭谜底吧。”

纪晓岚眯着眼微微一笑,朝皇帝拱了拱手,然后挥笔写了两个大字。众人俯身一看,无不称绝。

原来,这则谜联的谜底是“猜”和“谜”。

夫妻情话

传说,苏小妹和秦少游完婚后,恩爱有加。一日深夜,二人合衾上床睡觉。窗外明月当空,分外明亮。

看到此情此景,苏小妹有感而发,对秦少游说:“我有一物谜,你可有兴致?”秦少游说:“别说你制一个物谜,十个百个又有何妨?”

苏小妹说:“听好!”随即制出一谜:

饱吃一餐肚不饥,愣头愣脑听消息。

听到许多真情话,从不出门说是非。

秦少游微微一笑说:“我也有一物谜,你听好。”

姐妹两个一般大,收拾打扮随姑嫁。

擦了多少油和粉,听了多少知情话。

苏小妹听了,不禁笑了笑说:“咱俩的谜底是一样的——枕头。”

祝枝山闯席巧对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