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17

第17章 妙趣对联(5)

指前三字的下半截都含“人”字,且包含对祝枝山的轻蔑之意。祝枝山听说三人中有二人姓朱,便反唇相讥:

朱先生三个牛头。

徐某见三位高士都没难住祝枝山,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学。

祝枝山妙对徐子建

祝枝山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其书法、诗文皆名扬当朝。一天,他闲游西湖,与杭州举人徐子建相遇。徐子建说:“久仰祝兄大名,今有一联请教,未知可否?”

祝枝山忙说:“岂敢!岂敢!你就马儿伸腿——出题(蹄)吧!”

徐子建心想:你这是借出题骂我呀,好,我就以“蹄”为题,于是出上联曰:

马过木桥,蹄擂鼓,咚咚咚;

说着,举手连打了祝枝山三拳。祝枝山想:你这是借联打我呀,我只有投桃报李了。于是,就随口吟道:

鸡啄铜盆,嘴敲锣,哐哐哐。

随手打了徐子建三个耳光。此时,徐子建不但不恼,还不得不佩服祝枝山的才思敏捷,连说:“佩服!佩服!”

张弓手与李木匠

从前有个叫张弓的弓手,他的箭法很好,但是有喜欢自吹的毛病。一次,他当众表演射箭,连发十箭,箭箭命中靶心,围观的人齐声叫好。张弓得意扬扬,当众写出了一个上联,要大家来对: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大家看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对得上了。恰好这时来了一位卖弓的人,他看过上联之后,拿出自己的弓来,请张弓连连试拉。

张弓连试几张都拉不动,便奇怪地问:“这么硬的弓,是什么木做的?”

卖弓人回答:“李木做的。”

张弓觉得不可思议,说:“李木不是好材料,怎么能做出这样硬的弓呢?”

卖弓人笑着答道:“这就是木匠的功夫了。”说完,提笔对出下联: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家看了下联又是不知所云,卖弓人解释说:“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却唤我李木匠;他善于张弓射箭,我却会用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这弓却弓弓难开。”

死个和尚添一如来

相传,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有一次出游,路经湖南浏阳南邦寺时,刚好碰上寺内有一个和尚圆寂。古寺长老早闻何绍基大名,便要请他写一副挽联。何绍基提笔就写:

南邦寺死个和尚;

和尚们一看哗然,认为何大人有意戏弄他们。但何绍基不动声色,马上又续出下联:

西竺国添一如来。

“西竺国”即印度,佛教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教中的最高佛祖。死个和尚,却成了佛祖。下联化平淡为神奇,有扭转乾坤之力。

我过我的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宣扬民主自由,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妇女解放,公布许多民主口号和革命政策,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几千年来受压迫最深的妇女们的热烈拥护。

可是那些主张“三从四德”的封建遗老,对此极为不满,尤其反对妇女解放。有一年春节,南昌有个前清翰林出一联征对,公开反对“男女平等”。联曰:

从未闻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万难成理;

这条上联引起革命民众的公愤,有人主张去找这个顽固老人评理。忽然,几位剪短发、穿学生装的女人走过来说:“这等人思想保守,不必理他,让我们对个下联驳斥他吧。”于是写有下联曰:

君不见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一样是年。

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14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外乡的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知府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将其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和塔,说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

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

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

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

“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自己扬了扬手,意思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亥子对己酉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同为明代吴中四才子。有一年深夜,徐祯卿的夫人临产,唐伯虎与祝枝山便陪徐祯卿守夜。

他们三人一直饮酒赋诗至夜深,仍无倦意,忽地,徐祯卿家人来相告,生了个儿子,三人心中大喜。

唐伯虎问徐祯卿家人,孩子是何时出生,家人答道:“小人一时高兴,没注意到时刻,只知是亥时后子时前。”

唐伯虎灵机一动,出了条上联: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上联将“孩”字拆成亥子两个时辰,祝枝山听后连连称妙。唐伯虎笑道:“上联既妙,那你对个更妙的下联,我洗耳恭听。”

祝枝山稍一思索,便对出下联:

百年匹配,己酉两姓相当。

下联将“配”字拆成己酉两个天干地支,表面上是说己酉相当。其实亥相属猪,酉相属鸡,旧时的人们相信这两相最匹配,他们的婚姻一定美满。

以联会友

唐伯虎到一家新开张的理发店去理发,店主听闻唐伯虎擅长吟诗作对,写字又好,便求唐伯虎替他写一副对联。

唐伯虎推不掉,只好提笔写就:

长发长发长长发;

发长发长发发长。

众人都不明所指,唯独一位老师傅连声称妙。人们都当他装懂,唐伯虎也很好奇,问他道:“既说妙,妙在何处?”

老师傅道:“妙在含生长之意。发生长得快,理发店当然有生意。发又同发同音,长发当然十分吉利。”

唐伯虎见这老师傅说得头头是道,甚为惊讶,遂再出一联:

东亭亭阁阁东亭;

老师傅稍一思索,便道:

虎丘丘石石虎丘。

唐伯虎大赞老师傅对得好,并与他结为好友。

联斗群儒

宋湘性格豪迈,磊落倜傥,自成一家。有一次,宋湘北上至西北某省,和当地的才子会文。谁知那些文人都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把宋湘放在眼里。席间还出句力邀宋湘试对,上联是: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联中恬不知耻地自比凤凰,还把来客比做鸟儿,目中无人。宋湘却并不介意,不卑不亢地说道:

南龙北跃,一江鱼鳌尽低头。

宋湘下联一出,满座皆惊,无不对他刮目相看。

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人刘凤诰进京应试,考中了第三名进士。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皇帝在放榜前,要亲自会见新科进士,并进行殿试,然后才以御笔点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刘凤诰相貌平平,小时候贪玩伤了一只眼睛。殿试时,乾隆皇帝看到他的相貌,心里有点不愉快,本想取消他的探花资格,但又怕被人认为以貌取人。于是,特出一联,试试他的真才实学。

乾隆皇帝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听了,知是针对自己的相貌出联的,立即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皇帝听了,又惊又喜,因为下联的意境深远,说明刘凤诰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负。顿时兴起,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马上对出: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皇帝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欣然钦点他为探花。

诸葛亮反讥周瑜

诸葛亮十七八岁时已经风度翩翩、聪明绝顶,黄承彦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但诸葛亮因黄小姐传闻貌丑而拒绝。

一日,诸葛亮登门拜访黄承彦,见一些用木头做成装了机关的狗、老虎及驴,如同真的一样正在干活。

诸葛亮一问,方知是黄小姐所制。诸葛亮立时走到黄承彦面前施礼说:“学生今天特来拜见岳父大人。”就此成就了姻缘。

周瑜闻得此事,在江东会同诸葛亮商议破曹大计时,出联讥讽诸葛亮:

有目也是■,无目也是丑,去掉丑边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罢,心中有气,但仍然不动声色,在周瑜意气风发之时,才吟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苏辙改对显才华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

苏轼问:“怎么改?”

苏辙便念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

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常与大臣、文人、农民,甚至是儿童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又有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个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做枕头,即景生情,出一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有一次微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做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道: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太祖后来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了官。

妙笔讥县官

清朝道光年间,河北省丰润县有个秀才,姓王名岩。他博学多才,机智过人,吟诗作对,样样在行,是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在县衙当过书吏,不久辞官为民。

他经常利用诗文、联对讥讽邪恶势力、世态人情,以及官府大人的腐败行为和丑恶嘴脸,因而群众称他为“王二戏官”。

王二戏官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名声越来越大。当任的县官很不服气,一心想和王二戏官较量一下:一则想试试王岩的真才实学,二则好借机把他挖苦一番,杀杀他的威风。

有一天,县官大人亲自到了王家。一进门便假惺惺地说:“王二戏官,大家都说你能诗善对,出口成章,今天特上门请教。”

王岩连忙回答道:“小人才疏学浅,大人多多包涵,有何吩咐请讲。”

“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行不?”

“中,大人您就马棚里伸腿——出题(蹄)吧!”

县官自以为自己是书香门第出身的进士,而王岩不过是辞官为民的乡巴佬儿,想借对讽刺一下,便自己自鸣得意地吟出上联:

大伯二哥三弟皆进士;

王二戏官不假思索地对道:

祖孙父子叔侄有功名。

县官本想来个下马威,杀杀王岩的锐气,没想到出师不利。马上又吟出上联:

王时王氏忘仕枉食;

王岩听罢,知道县官用谐音联向自己发难。想到这里抬头细看,只见县官戴一副厚厚的眼镜,顿时想到下联:

今世进士尽是镜士。

县官一听,很不是滋味,两个回合下来,不但没有使王岩出丑,反而被他戏耍。他皱着眉头苦想一阵,出了个自以为绝妙的上联:

霜降降霜霜冻孀妇双足冷;

王二戏官不假思索高声对道:

寒露露寒寒袭焊匠汗手热。

王岩针锋相对,对答如流,妙趣横生,才学不凡,弄得县官直冒冷汗,只好甘拜下风,打道回府。

解缙斗对

明洪武二十二年春天,解缙进京参加会试。明太祖朱元璋知道这位从江西来的矮个子进士,不但文才超群,而且从小就很会对对,于是经常宣他进宫,陪自己谈古说今,吟诗作对。

有些老臣见皇上宠爱新来的解缙,觉得很不服气,总想找机会杀杀他的威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纪纲。

纪纲是宫廷内锦衣卫的头头,为人阴险、毒辣,朝中不少文武官员对他又恨又怕。可是,解缙却不买他的账,甚至还经常顶撞他。因此,纪纲恼羞成怒,多次想找机会侮辱解缙一番。

有一天,解缙与纪纲恰好同时参加一个宴会,纪纲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在席间摇头晃脑地吟出了两句:

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嘎嘎;

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趴趴。

纪钢是从侧面谩骂解缙长得矮小,又经常干涉他的事。解缙听了并不气恼,心想,何不趁机教训他一顿,也好替大家出口闷气。

于是,他离席踱到客厅中央,当着大家的面说:“纪大人刚才吟的对子确实不错,我这里也有一副好对子,特别是用在纪大人身上十分贴切。”说着就朗声念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纪纲听后,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恨得咬牙切齿,但又不好发作。他发誓,日后一定要找机会,重重地整整解缙。据说,后来解缙就是被纪纲用麻醉酒醉倒后,再被投入雪堆中冻死的,享年仅47岁。

梁启超对张之洞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运动。

梁启超锐意改良,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带回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门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湖北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儒为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

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之洞为之叹服不已。

乞丐对状元

明朝某地有个才子,自小家贫。但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时常挑灯夜读。终于学有所成,连试连捷,成了状元。

衣锦荣归之时,家中盖了座大房子。状元十分高兴,大摆筵席,遍请亲友乡绅。席上,那状元回想自己的出身,兴致勃勃,挥笔写下一个上联:

解会状连中三元,五凤楼前朝圣主;

状元以此求下联,但谁也不敢对。一则这上联口气极大,二则是状元所出,对低了惹人耻笑,对高了又恐得罪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