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15

第15章 妙趣对联(3)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远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着三个字:

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圈 套

有一天,徐文长在街中闲荡,忽然听闻三个秀才在谈论城中一个富豪。那富豪孤傲成性,很难在他手中取得好处,他还喜欢吟诗作对,自命才高。

那三位秀才还说谁能设法吃那富豪一顿,他们便做东,宴请那人再吃一顿。徐文长笑道:“我这就去。”

徐文长来到那富豪家门前,见他就在里面,故意高声吟道:

雨阻行人,谁是行人之友;

那富豪听闻上联,心想:谁又找我对句?如此寻常的对子,有何难?便随口答道:

天留过客,我为过客之东。

徐文长趁机走入堂中,富豪见来人竟是个小孩,不觉摇头。但是自己请人家进来的,只好攀谈起来。

徐文长往椅子上一坐,又吟道:

宾既来兮,足下且设鱼肉宴;

富豪心想:这小孩也不知天高地厚,还敢考我!又信口答道:

客已至矣,厨中苟呈肚肺汤。

徐文长哈哈一笑,回头对富豪的家仆喝道:“主人既已下命,还不快去下厨准备?”富豪方知上当,只好请徐文长大吃了一顿。

卖柴童妙对进私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着里面传出来的琅琅书声,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都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都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两个“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两个“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果不食言,让施盘进私塾念书了。

张居正年小志大

明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

顾璘见到幼童,随口说一个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

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

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出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

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

林则徐对对联

虎门销烟、抗击列强的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就聪明过人,同时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七岁时,他的父亲就教他作文、吟诗、对句。

一次,林则徐到姑父家做客。姑父家的门槛特别高,姑父见他半天还迈不过门槛,便取笑说:

神童足短;

林则徐马上回答:

姑父门高。

当天,姑父家来了许多客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远近闻名的神童。其中,一位客人指着塘里游水的鸭子,出了个上联:

母鸭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马上答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客人们惊奇不已,连声夸奖。其中,有位麻脸的客人有些不服气,他看林则徐长得瘦弱,便出联相嘲:

小孩子两腿木耳;

林则徐马上反唇相讥:

老大人一脸花椒。

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那位麻脸客人面红耳赤,尴尬得很。

晚上,月上中天,皎洁的月光洒在园中,一位客人望着水中的北斗七星,又出了一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林则徐沉思片刻,一抬头,看见空中孤雁飞过,便答道: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过了年,林则徐上学,随私塾先生念书。开学伊始,适逢上元佳节。先生针对上元佳节闹花灯的情景,出了上联,叫学生应对。联文是:

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林则徐抢先应声答道:

打一声鼓,替天地行威。

先生连声称好,对这下联十分赞赏。

曹宗赚鱼

明朝孝宗年间,广东省饶平县有个小孩叫曹宗。他聪明灵慧,七岁便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天,他到海边玩耍,刚好出海打鱼的渔民扬帆归来。

渔民们早闻曹宗之慧名,却不怎么相信,想趁机考他一下。于是其中一位渔民对曹宗说:“听说你会吟诗作对,如果能对出我的上联,就送你一条大鱼。”

曹宗请他出上联,渔民脱口而吟出:

沙马钻沙洞,沙蒙沙马目;

上联中的“沙马”是一种在海边沙滩上的小螃蟹,这上联对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当然不好对。岂料曹宗眼珠一转,对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渔民听了甚为高兴,连说:“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出上联的渔民,兑现自己的承诺,选鱼送曹宗,他见曹宗人小体弱,故意送了一条十斤多的马鲛鱼,看看这孩子怎么办。

曹宗看了看马鲛鱼,四周张望,然后捡了一条绳穿过鱼鳃,把马鲛鱼放进水里,借水的浮力将鱼带回家去,渔民们看了,又齐声称赞:“这孩子真聪明。”

金水桥对

解缙小时和父亲到南京住了一段时间,南京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文人荟萃之地,很多文人都喜与解缙来往,一起吟诗。

有一次,胡子祺和解缙一起游金水河,那里风景绝佳。他们来到金水河畔,信步上了金水桥,只见沿河两岸长着金线细柳,柳丝悬垂水面,三两渔人垂钓于河畔。胡子祺即景生情,忽然想出一句,想考考小解缙,便对他道:“我有一上联,你对下联好吗?”

说完便道出上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同行的其他文人都觉得这上联较难对,解缙也一时无好句,渐渐焦急起来。忽见桥下有一女子,正在叫卖玉簪花,解缙眼前一亮,说出下联: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众人一听,纷纷叫好。

陈洽巧对谐音联

据说明代陈洽幼年时才思敏捷,有一天,他与父亲在江边散步,恰巧江上有两船齐发,一只摇橹,一只扬帆,扬帆的居先,陈洽的父亲即景出上联曰: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此时,远处有笛声传来,近处又有一人在吹箫,陈洽从中获得了灵感,即拟句对曰: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他的父亲听后赞不绝口。

“橹速”与三国时东吴大都督“鲁肃”谐音,“帆快”与西汉大将“樊哙”谐音;对句中,“笛清”与北宋大将“狄青”谐音,“箫和”与西汉宰相“萧何”谐音。

以古人名谐音成联,不仅道出眼前之景,又叙出古人之事,鲁肃不如樊哙之勇,狄青也难比萧何之智。

神童对皇帝

彭印山,明朝永乐年间人,聪明绝顶,善对句。那年元宵节,京城四处张灯结彩,永乐皇帝也带了几个随从出来凑热闹。

他们一行人微服夹在人群之中,一路赏灯而行。不知不觉走到一户人家,门口并未张灯,冷冷清清,但室内却传出阵阵读书声。

声音似由一少年所发,永乐皇帝心想:如此良宵,其他人大大小小都上街去了,这小孩却闷在家里读书。他好奇地走进屋里,见一少年正在昏暗的灯光下读着“四书”“五经”。

永乐皇帝和他闲谈了一会儿,知他叫彭印山,又见他胸怀大志,出口不凡,便提出对对子。彭印山见来者谈吐举止不俗,也就应承。

永乐皇帝先说出上联: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彭印山年纪虽小,但却明白永乐皇帝这即境的上联说些什么。心想这大明江山令百姓安居乐业,到现时歌舞升平,实在是皇恩浩荡。下联便有了,彭印山胸有成竹地说: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永乐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当晚便召了彭印山进宫中。

白居易哑语巧对

相传白居易七个月大时,口中就常咿咿呀呀如同吟诗般,同时又可分辨有无二字。三岁时就开始跟父亲学念诗,五岁起就能写出许多首诗来了。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并善于对句。

10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余,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

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已有了腹稿。但他为了逗引大家,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答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而已。”

众人皆奇,催促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

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大为高兴。

可惜了一园竹子

解缙家的房子正对着曹尚书的竹林。某年除夕,年幼的解缙在大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此联后,心里很是不悦,心想贴副春联干吗拿我的竹林作陪衬。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一半,有意使解缙无法作联。

解缙见此情景,便在联末各加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见后,非常恼火,干脆把剩下的竹子全部砍掉,心想:看你解缙如何再写?可是解缙泰然自若,只是在上下联又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两次在联尾加字,表面上看很有些“无理”。从内容上讲是画蛇添足,语法上也有些不通。但在这则故事具体情况中,这种“无理”却是绝妙的“有理”。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曹尚书终于无计可施,只可惜了那一园好竹子。

巧对识神童

一年夏天,唐伯虎手摇折扇去访友。午后天气炎热,他在大树下乘凉。忽见一个牧童赤身裸体跳入荷塘之中摸藕。唐伯虎看得有趣,拍手大笑。

那牧童说:“相公,想吃藕吗?”

唐伯虎笑道:“正是。”

那牧童道:“相公乃读书人,如敢与我对句,当以此藕相赠。”

唐伯虎惊奇道:“原来你会对句,快快道来。”

牧童举藕吟道: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唐伯虎听后感觉出句不凡,不知是谁家儿郎如此有才华。他见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笑道: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牧童拍手笑道:“相公对得太妙。”说完将手中莲藕洗净抛上塘边。

唐伯虎忽听枝头鸦雀之声,笑道:“我也有一联,你若能对,我以折扇相赠。”

牧童喜道:“当真?”

唐伯虎说道:“君子一言九鼎。”即刻说出上联:

雀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牧童沉思一会儿,笑道:“你的折扇输定了。”说毕大声吟道: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唐伯虎也拍手笑道:“你真是个神童,折扇归你。你如此聪明,为何不读书?”

牧童闻言,神色黯然。唐伯虎拿出廿两银子,说道:“途中所带不多,就作你求学之用吧。”

解缙助秀才

有一年,某大户的千金以才招婿,那千金小姐是出名的美人才女,慕名而来的人不少。但那小姐只以文择婿,不求富贵,所以求婚之人虽多,能进门的却很少,因为门上贴着一句上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小解缙在门外偷看,见那些纨绔子弟在门外急得团团转,心中暗自好笑。忽然,又一人匆匆而至,解缙见那人英俊潇洒,认得是县中秀才,便上前看他如何应对。

但那秀才也只摇了摇头,便愁眉苦脸地转身而去。解缙也觉得可惜,追上前去,见秀才摇头叹气,便笑道:“要进此门,有何难哉?”

秀才急道:“难道你能对此联?”

解缙点了点头,说道: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秀才大喜道:“真不愧为神童,不知如何谢你。”

秀才本身也有才华,由此过关斩将,终于抱得美人归。

董文玉八岁对妙联

明朝弘治年间进士董文玉,曾当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相传他八岁时,县官坐船而来,闻知他有文才,特派人召他到船上应对。

县官指着不远处一条运送石料的木船,出了上联: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董文玉朝两岸巡视了一番,恰好看到一群人拿着木尺丈量土地,即景吟出下联: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对得非常贴切,县官和周围的人赞叹不绝。

顾鼎臣应对

明代名臣顾鼎臣,字九和,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他幼年时读私塾,有一回,馆师出对曰: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顾即对道: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又一日,他的父亲出对考他: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他也快捷对句: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索球对

解缙小时候很贪玩,常和小朋友玩游戏。一次,他们踢球,其中一人用力过猛,将球踢进人家的花园中,此家主人是当地的一个有势力的将军,没人敢进去要球。

解缙挺胸说道:“你们等着,我去。”

说完,解缙便往大门口走去,但守门的家丁不让他进,他们便在门前吵起来。那将军出来一看,见是解缙,便对家丁道:“那解缙有神童之称,文才很好,快放他进来。”

解缙进来后说明原委,将军笑道:“听说你很会对句,有神童之称,我出个上联,对得好重重有赏,对不好就不还给你球。”

解缙说道:“既是将军有令,解缙莫敢不从。”

将军便指着墙上挂着的龙虎图说道:

画图中,龙不吟,虎不笑,见个童子,可笑可笑;

解缙看见台上一棋盘内,正有一残局,随即答道:

棋盘内,车无轮,马无辔,喝声将军,莫跳莫跳。

将军又惊又喜,命人将球取来,并赏纹银百两给解缙,并道:“银子助你上学,好好用功,将来必有作为,有空别忘了来看看老朽。”

人名巧对

李梦阳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他在江浙一带任督学时,发觉某考生竟与他同姓同名,心里很是不悦,便出句命考生试对。上联曰: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此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考生思考片刻,对曰: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句绵里藏针,不卑不亢,且和上联一样,巧用历史人名,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刁难李元度

三楚怪才陈细怪游历到湖南平江,忽然想起大名鼎鼎的李元度就是这里人,便去拜访。

李元度刚辞官归隐在家,见陈细怪着破旧衣衫来访,误以为不过是寻常的落魄文人,借拜访之名来讨几个路费的,未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陈细怪见状,也以为李元度门缝里看人,便冷笑一声,拂袖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