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11

第11章 幽默诗文(11)

夜泊聚船灯,霜风逼旅灯,

灵焰风膏灯,春宫万户灯。

此诗一气呵成,可谓万家灯火。

吟诗送命

从前,有一个姓王的穷秀才,特别喜欢作诗。有一天,王秀才在街上散步,忽然想起几件事,一时来了兴致,随口吟了四句诗:

王府门前一莲池,半夜观星把酱移。

两个小王争玉碗,夜明珠宝藏家里。

正巧,这时前边来了八抬大轿,坐在轿里的巡按大人听到后,挑开轿帘儿一看,见这个穷秀才睬也不睬他,心中十分恼怒,再细品刚才吟的那诗,认为是反诗,第一句称他的家为“王府”,第二句讲他有观星移“将”之能,第三句把他的孩子比成“小王”,且玉碗只有皇家才有,第四句说他家还放着夜明珠。于是他停轿命人把王秀才唤来,对其责问。

王秀才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解释道:“大人,小人哪敢自比皇上。因小人门前有一藕塘,小人姓王,才称敝宅为‘王府’;小人家有只酱缸放在外面,昨夜观星怕雨淋,便把酱缸移进屋里去了,不是观星移‘将’;小人姓王称老五,两个孩子自然称‘小王’了,他俩争一只白碗,争得有趣;‘夜明珠宝’是因为小人的妻子是个秃头,亮得像灯一样。大人,你误解了小人的诗意了。”

巡按大人一听,更加恼怒,认为他不老实,反而花言巧语欺骗自己,于是命左右把他带走了。

王秀才的妻子名叫玉儿,听说丈夫被巡按大人绑走,吓得忙从家里跑来,拉住丈夫的衣襟哭成了泪人。王秀才一见妻子,更加伤心,知道自己活不了了,便嘱咐妻子安排后事,并又吟了一首诗:

玉妻不要泪纷纷,在家看好小幼军。

待到秋后文书到,十字街头看剐人。

巡按大人一听,这还了得:“你好大胆!到了这时你还称妻子为‘御妻’,称你儿子为‘幼君’,称自己为‘寡人’,这不是想谋反是什么?”

王秀才说:“大人您又弄错了,因为我妻子名叫玉儿,所以小人称她‘玉妻’;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军,一个叫小军,尚在幼年,所以称‘幼军’;大人判我谋反罪,秋后判处的文书一到,不是杀便是剐,我让妻子去看一下,好为我收尸啊,小人哪敢称孤道寡呀!”

可是不管王秀才怎样辩解,结果还是以谋反罪被杀了。

反复诗

古传有反复体诗,曰:

碧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

夕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

这首诗,可以从任意一个字起头,至少可成诗20余首。这里举出几种读法:

其一:

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

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

其二:

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

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

其三:

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

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临。

虽非字字佳妙,句句流畅,但也难能可贵。

观山寺的回文诗

广东高州市的茂名镇,历史上是个文风蔚然、胜迹留存的地方。镇西观山寺的墙壁上曾刻有一首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倒转过来读,仍是一首意境相似,合乎格律要求的谐韵诗: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吟“庄”诗

一首诗的字数从一至七或从一至九,字数逐句增多,把全诗横写,可构成宝塔形,称为“宝塔诗”。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

庄,庄。

临堤,傍冈。

青瓦屋,白泥墙。

桑麻映日,榆柳成行。

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

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无徭役子孙康。

这种一七体诗,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

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总之,一七体诗的特点是结构紧凑,对仗工整,使人读后感到余味无穷。

苏东坡对诗

北宋时,有一个阔秀才,不学无术。一天去城外游山,发现山间流泉瀑布甚美,一时诗兴大发,便高声吟唱起来:

泉泉泉泉泉泉泉……

可是除了一个“泉”字,他再也吟不出来别的词句了。忽听背后有人吟道:

好似珍珠倒卷帘。

这个秀才十分惊异和钦佩,脱口问道:

此人莫非苏东坡?

那人答道:

然然然然然然然!

秀才听说苏东坡在此,羞得面红耳赤,赶紧溜走了。

苏东坡回文题“金山”

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风景名胜。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金山寺外,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不禁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生。他略加思虑,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在头脑中形成了。

这首七律是: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七律诗平仄对仗非常讲究,把金山寺的美妙风光描写得极其细腻,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然而更妙的是,这首诗若倒读起来,同样是韵味无穷的好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联边诗

在写诗时,利用汉字相同的偏旁部首构成“联边”,使句中诸字具有特别整齐的形式美,称为“联边诗”。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写过一首《戏题》诗: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菜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偪侧,泾渭清浊混。

这首描写诗人憩息漫步郊野所见景色的诗,每句各字的偏旁相同,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

真 趣

乾隆皇帝一生好游,曾经六下江南。一次带着一帮文人侍从驾幸苏州,在狮子林内的一处亭子信笔题了“真有趣”三个字。

侍从们觉得这三个字太俗,但又不便直言道破,只得暗中皱眉。苏州知府窥出了众人的窘境,他为官多年,乖巧而善于逢迎,忙奏请乾隆把“有”字赏给他。于是挖去“有”字,剩下“真趣”二字,顿时化俗为雅。

其实,大多数文字的本身,本无雅俗之分,但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效果却不尽相同。有时多一字,少一字,便有优劣、雅俗之别。“真有趣”乃民间小儿语也,很俗;删去“有”字,只留“真趣”二字,则化“俗”为“雅”,且适合出自“至尊”之口。

四色诗

每句诗嵌入一种颜色的名称,共四句,就有四种颜色,因此叫做“四色诗”。不过取哪四种颜色并不限定,赤、橙、黄、绿、青、蓝、白、黑等只要表示颜色的词都可以。

范云《四色诗五首》其一:

折柳青门外,握兰翠疏中。

绿草骋春日,碧渚澹时风。

此诗只写一种颜色,即青,每句都点出,所用的是同义词或色彩稍有差别的词。

回文诗

回文诗是被当做游戏来做的,很难顾及正反两首诗的诗品。勉强成句,刻意堆砌是通病。而且往往一味写景,弄些描摹景物的字眼堆在一起。所以精品不是很多。

宋代诗人争相拟作回文诗,也就有了一些佳作,如杨云翼的《回文》:

梧井落花秋寂寂,

竹窗摇月夜沉沉。

孤鸾舞处回肠断,

远雁来时别恨深。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是一般七言绝句的章法;而倒读时先由情而起,落笔惊人,后两句再将情化入景物的叙述中,意境深远,别有情致:

深恨别时来雁远,

断肠回处舞鸾孤。

沉沉夜月摇窗竹,

寂寂秋花落井梧。

梁简文帝的回文诗

南北朝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帝王更加荒淫糜烂,一些帝王沉湎于歌舞酒色,醉心于文章辞赋。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士徐摛、庾肩吾等一起研诗习文。他们擅长绮丽俗艳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生活,创造了有名的“宫体”诗。

梁简文帝于公元549年登基以后,感到时势日艰,写下了《和东湘王后园回文诗》一首,抒发“树秋飞叶散”的情怀。

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

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

这首诗倒过来则又可读成:

散叶飞秋树,聚鹄戏清池。

岸山浸水脉,峰石间云枝。

斜移月影上窗纱

合肥东乡“怪才”李南阳,一辈子不参加科举考试,不甘为官,浪迹江湖,四海为家。他与李鸿章是同乡,自小结交,私情不薄,他不愿为官,李鸿章也只得作罢。不过,来往也还是有的。

一日,李南阳浪游到北京,顺道去拜望儿时的朋友李鸿章。李鸿章以上宾之礼款待他,一则是旧交难忘,二则也惧怕李南阳的“怪才”,一旦得罪,终生抱愧。

宴席之后,李鸿章留李南阳住下,李南阳说什么也不愿住在他家,李鸿章再三挽留,李南阳只得答应留住一宿,次日定要赶路。

李南阳住惯乡村野店,这一晚虽留宿中堂官邸却怎么也睡不着。天上斜月当空,花叶映在绿纱窗上,微风吹过,叶移影动,更搅得他无法安睡。

睁开眼是月影、纱窗、花叶,闭了眼还是花叶、月影、纱窗……他毫无睡意,只得披衣下床,在书桌上拿起笔来随便乱画:月影、花叶、窗纱,结果组成了一首十字回环诗:

纱〓窗

是〓〓〓上

叶〓〓〓〓〓影

花〓〓〓月

斜〓移

这首诗从“斜”字开始往右读成两句,再从“花”字向左读成两句,合起来四句:

斜移月影上窗纱,

影上窗纱是叶花。

花叶是纱窗上影,

纱窗上影月移斜。

题织锦图回文

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盛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

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宫娥第一

洪升《长生殿》曲文:

我做宫娥第一,标致无人能及。

腮边花粉糊涂,嘴上胭脂狼藉。

秋波俏似铜铃,弓眉弯得笔直。

春纤十个擂槌,玉体浑身糙漆。

柳腰松段十围,莲瓣滩船半只。

娘娘爱我伶俐,选做《霓裳》部色。

一般设喻,都是以美喻美,以丑喻丑,本体喻体协调一致。此曲文则不然,本体本丑,却多用美词,然后以“丑词”为喻:反语比喻,喻体为真,本体为假,其矛盾的结果,构成妙语连珠。可称“矛盾喻”。

遍地灰尘上九霄

一天,陈细怪和几个同学在去学堂的路上,走着无聊,便提议联诗消遣。

正说着,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于是,陈细怪说道:“谁愿意和我联一首不带‘风’字的咏风诗呀?”

大家都说愿意。陈细怪于是道:“我说完一句之后,谁联得最快,就算是谁好啦!”几个同学都没意见,认为这样很公平。

陈细怪望见学堂门外的竹林,正被大风吹得不住地摇曳,便吟道:

门外无云竹影摇,

有个叫张正人的同学,看到池塘里的水被大风吹得波浪汹涌,接口吟道:

水里鱼儿逐浪跑。

陈细怪又吟道:

满畈黄秧齐作揖,

张正人爱逞能出风头,没想出来却抢着说道:“我有了!”可是,他却老重复着:“齐作揖,齐作揖……”半天也续不出诗句来。

另一个叫王啸林的同学,突然看见远处有个女子穿着红裙子,正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他受到启发,便脱口道:“你不中,让我来!”接着也不顾张正人的颜面,念道:

女钗红裙往起飘。

同学们都称赞王啸林续得好,唯有张正人又羞又恼。他发现那女子是先生的女儿,便跑到学堂向先生告了一状,说王啸林在联句时戏谑先生的女儿。

先生听了很生气,便追问:“王啸林续的是一句什么?”

陈细怪抢在张正人开口之前,机智地接过问话答道:

遍地灰尘上九霄。

先生将四句咏风诗连起来念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