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万事之谜
29132000000074

第74章 走进动物生活的秘境(4)

我国福建也有一种会使气功的“弹弓蛇”。它准备攻击的时候,气囊就“发功”,整个蛇身因充满气体而变得坚硬无比。这时“弹弓蛇”就以尾梢为支点,把身体弯曲成弓状,向目标猛射而去。据观察,“弹弓蛇”最远能射出30米的距离。

■ 踩不死的鼠

非洲赞比亚有一种鼠,是“硬气功师”,当地人称之为“拱桥鼠”。此鼠大的可达500克。当它看到有人要踩它时,并不逃跑,而是立即“发气功”,用锁骨抵在地上,把背脊拱起来,浑身鼓气,使整个身体成为坚硬的圆筒状,无论怎样踩它,它不吱一声。踩的人以为它死了,脚一抬,它却立即溜之大吉。

尼日利亚的首都阿布贾城郊有一种“扁鼠”,这种鼠是“软气功师”。人一脚踩下去,能把它踩扁,脚一抬,它又恢复原状,一点儿事儿也没有。原来,扁鼠的浑身骨骼结构松散,内脏连接也松散,整个身体软绵绵的。遭到重压时,骨头与内脏能够移到边上,所以也不怕重压。

加拿大北部有一种野鼠,它过河的方法与众不同。在过河之前,先发上一阵气功,把身体鼓起来,变得像一只气垫船,一到水里,能平平稳稳从水面上漂浮过去。

■ 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

珊瑚很美丽,长得枝枝丫丫,像一丛去了叶的灌木。所以,古人把它叫做“珊瑚树”,称它为“宝石花”,以为它是生长在海洋里的珍稀植物。到18世纪初,还有人误认为珊瑚的触手是花。

直到1722年,人们始知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腔肠类的低等水生动物。

个体的珊瑚虫有内外两个胚层,就像一个圆筒形的双层口袋,圆筒口上舒展着烂漫的花瓣,那实际上是它们的触手,珊瑚虫靠触手来捕捉微生物,送到口中,口腔将食物消化掉。奇特的是,珊瑚虫的圆筒口既是食道,也是肛门,那些不能消化的残体剩渣,仍旧从圆筒口排出。

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亿万个珊瑚虫群生在一起,固着在岩礁上。它们用出芽生殖的方法繁殖,新生的芽体不离开母体,它们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长,形成互相连接、共同生活的珊瑚群,它们内部的消化腔又彼此相通,有了食物,共同分享养料。

后来,芽叉越来越多,越长越奇,发展成树枝状的群体。珊瑚五彩缤纷,姿态万千,有的像玲珑剔透的蜂巢,有的宛如玉树琼枝,有的酷似火树榴花,有的活像平滑的大蘑菇。

我们通常见到的珊瑚,就是这些珊瑚虫群体死去之后,肉体烂掉后剩下的骨骼。

任何尸体都是丑陋的。只有它,保留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丽的尸体。

活的珊瑚虫死去了,新的珊瑚虫又生长出来,日积月累,它们的石灰质骨骼就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岛,常常绵延几千里,对海岸线起着良好的保护作用。

同时,它还是辽阔海洋中的“造陆者”,我国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南太平洋的斐济群岛,都是由珊瑚骨骼堆砌成的岛屿。

■ 奇特的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的社会结构与人类早期奴隶制社会很相像,但似乎温和得多,这一具有严密社会分布的小小王国很有一番神奇色彩。

在蚂蚁王国有一个怪现象:一个没有蚁后的部落会整个地死去。因此,很多蚂蚁都有接纳其他蚁后的习惯,尤其是在没有自己的能生育的蚁后时,这样做,可以使相邻的蚁群都能繁殖下一代。这在生物学上具有“连环保”的意义。

蚂蚁这种奇特的求生本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化而来的呢?昆虫学家们把接纳其他蚁后这一怪现象,称为“收义女”。令人感兴趣的是,新蚁后的后代长大后,接纳这个蚁后的蚂蚁就带着全家老小——卵、蛹和幼虫迁到新的地方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蚂蚁王国。

有一种红蚁是公认的“奴隶主”,它的颜色接近鲜红,腹部呈棕褐色。红蚁一般喜欢在腐朽的树墩中筑巢。深棕蚁和红棕蚁是红蚁的“奴隶”,如红蚁接纳红棕蚁的年轻蚁后居住在自己的巢中,红棕蚁就会大量繁殖起来,使得好客的主人家成员日趋复杂。到冬季红蚁与红棕蚁就会分开,来年春季它们又重新联合起来。

红蚁收纳新蚁后,并不是为了奴役他人,往往是在红蚁濒于灭绝时才这样做,新蚁后为它们繁育后代,于是濒于灭亡的家族就得救了。

与人类相似,在蚂蚁王国中也有小偷和强盗。在俄罗斯草原地区有一种小偷蚁,它们小而敏捷,性情勇猛狠毒,经常偷袭忠厚的红蚁的巢;它们通过挖暗道的方式偷偷钻进红蚁巢里,抢夺其幼虫和蛹为食。红蚁即使追上这伙“强盗”,也拿它们没办法。

■ 海鱼为何不咸

海水总是又咸又苦的。因为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其中氯和钠的含量最多,约占80%以上,它使海水发咸;其次是镁盐,约占4%,它使海水发苦。那么,海水里的鱼类为什么就不咸呢?

要知道,海水中盐类的浓度比鱼类血液和体液内盐分的浓度要高得多,那么,鱼长期在海洋中生活,海水中盐分就要通过鱼体皮肤不断渗入,鱼岂不是要因盐分积累而被腌成咸鱼了吗?但实际上鱼不但没有被腌成咸鱼,而且在鱼体内的盐分也没有增加,依然是自由自在地在海里生息游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海洋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它们除了从肾排掉一小部分盐分外,还有专门的排盐器官——位于腮片中的“泌氯细胞”来执行这一功能。“泌氯细胞”好比一个淡化车间,能使海水淡化,其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海洋中还有一些鱼类,如鲨鱼,它们不像别的鱼类那样喝水,却有能保持体内外渗透平衡的本领。这是因为它们的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的缘故,如鲨鱼类含有2%~2.6%,鳐鱼类含有1.4%~2%,它们体内液体的盐分浓度反而比海水高,于是,迫使它们以排尿的方式,排除渗入体内多余的水分。

■ 奇特的比目鱼

在浩瀚的海洋深处,有一类长相十分古怪的鱼,它们的两只眼睛长的位置与众不同,在头的同一侧,人们把它们称为比目鱼。比目鱼身体都是扁的,左右很不对称,它总是侧着身体躺在海底沙滩上,那突出的长着两眼的一面,总是朝上的。

有趣的是,比目鱼并非天生这副模样,当它从卵中刚孵化成小鱼时,和一般的鱼类一样,两眼位置端端正正地生在头部两侧。当生活了20天左右,小比目鱼的身体逐渐发生变化,它们以每天1000米左右的速度开始向近海游动。

这时,它们的体形开始渐渐变成侧扁形,左右也不对称了,游泳时逐渐把身子侧了过来,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更为奇妙的是,侧卧的那边的眼睛,会移动位置,经过一段时间,两侧眼睛竟长成在一边了。

比目鱼是怎样改变眼睛的位置的呢?这是因为它的额部首先突出成鼻部,然后向前垂下,由于比目鱼是向右边侧卧的,所以右眼就从鼻状额部与头部前方之间的狭缝伸出。后来,鼻状的额部和头部变成鱼的吻部,随着这一变化,右眼挤到左边,和左眼长到了同一侧。

比目鱼不光眼睛的位置会变,皮肤的颜色也能随海底土质的颜色不同而发生变化。更有趣的是,在鱼缸下面放一张画上黑白相间的方格图画,或是黑白相间的圆圈图画,这种背景对比目鱼来说,在自然界中是从来不会碰到的。可是,把比目鱼放入鱼缸中,半小时后,它的身上竟会出现同样图形的斑纹来。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是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而形成,再通过遗传来实现的。

■ 穿山甲真有穿山术吗

穿山甲,顾名思义,不仅身披犹如盔甲的鳞片,而且还有“穿山”的本领。

穿山甲真的有穿山术吗?其实,穿山甲只是善于掘洞,掘洞时前肢挖土,后肢刨土,不一会儿就钻进土中,好似有“穿山之术”一般。

穿山甲的生活中离不开挖穴打洞。它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从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并且住所很不固定:冬春两季,迁到背风向阳、较低的山坡栖息;夏秋时节雨水多,天气热,它又搬到较高的山坡上,选择既凉快又不易被雨水冲刷的住处。

穿山甲觅食时,靠灵敏的嗅觉找到蚁穴,然后用强健的前肢掘开蚁穴,将鼻吻深入洞里,伸出长舌舔食。穿山甲虽然以蚂蚁为主食,但它也有惧怕蚂蚁的地方,它的小眼睛、厚眼帘就是为了预防被蚂蚁咬才进化而来的。

当穿山甲受惊时,总是迅速挖洞,溜之大吉。遇到危险,它便把身体蜷成一团,头裹在腹部下面,活像一个甲壳球。它有时也会用尾部鞭打对手。

穿山甲不但善于掘洞,还会游泳,在必要的时候,它还能上树,尤其是树上有蚁巢的时候。

■ 水中“女儿国”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有个女儿国,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水中也有“女儿国”,这个“女儿国”是由小小的红虫组成的。

红虫的身体很小,它身上长有触角,还有很细的毛,用来帮助游泳。那些细毛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春暖花开,红虫出现在水中,它们都是雌性的。到了夏天,它们产出许多卵,这些卵不需要受精就能直接繁殖出幼虫,当然,幼虫也是雌性的。秋末冬初,红虫产卵极少,有一些发育成雄性红虫。

雄性红虫长大后与雌性红虫交配,产生几个受精卵,受精卵壳厚而耐寒,它们会沉在水底,到第二年春天发育成雌性红虫。产卵的红虫则在冬天死去。如此,红虫们组成了一个水中“女儿国”。

红虫并不总是红色的。当水中含氧量较高时,红虫的身体是透明的;当水中的含氧量较低时,红虫的身体才是红色的。据此,人们可以判断水的含氧量。红虫成了水的天然“测氧器”。

■ “死鱼”变活鱼

有一年夏天,一个法国人到一个荒岛上探险。他带着一些煮食物用的炊具,等到食物全部吃完后,他在河里发现了几条鱼,肚子朝上,看样子是死了。他生起火,架起锅,把“死鱼”放在锅里煮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打开锅盖看鱼煮得怎么样了,但锅里的情景却使他大吃一惊:几条“死鱼”都活了过来,在热水里欢快地游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科学家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那个荒岛以前是一座火山,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形成了一个小湖。由于火山内部热量的散发,湖中的水温度都在40℃以上,有时可达到60℃,其他的鱼都被热死了,而有一种鱼却逐渐适应了这种生存环境,活了下来。

在俄罗斯和美国的一些温泉里,也有这样的鱼,它们在热水中活得自由自在,一旦离开了热水,很快就会死掉。在北美洲某地,有一种鱼甚至可以生活在70℃的热水中,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 食人鱼是什么样的

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中生活着一种叫“皮拉哈”的锯齿鲑鱼。这种鱼凶残无比,比鲨鱼还要可怕。出人意料的是,这种鱼身长还不足1尺,头部也不大,看上去毫无凶相,不太引人注目。然而它却是世界上最凶恶的鱼,有人干脆就把它叫做“食人鱼”。当地人无不“谈鱼色变”。

这种鱼的嘴里长着三角形锯齿一样的牙齿,比剃刀还锋利,甚至能将钢制的渔钩咬断。它非常凶猛,在水中为非作歹,疯狂地攻击任何水中的动物,甚至能跃出水面攻击白鹭等水鸟。“食人鱼”嗜血成性,一丝血水、一点点血腥味儿,都会吸引它们成群结队地赶来,展开一场血腥的屠杀。所以,凡是有皮拉哈鱼出没的河流,就会变成一条恐怖的河流。

人涉水渡河时,如果遇上成群的皮拉哈鱼,用不了几分钟,就会被它们撕成碎块,吃得干干净净。曾经有一辆载有三十几名乘客的公共汽车在乌乳布河上摆渡时,不幸坠人河中,救援人员经过近9个小时的抢救,终于把汽车打捞上来,但车内情景惨不忍睹,几十名乘客已被皮拉哈鱼啃得只剩下几十副骨架了。

皮拉哈鱼尽管很凶残,可它的肉却是非常难得的美味。当地的土著人还用这种鱼的腭骨做剪刀,用牙齿做弓箭箭头来猎取皮拉哈鱼。

■ 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

企鹅不会飞,它们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摆摆的,往往“憨态可掬”,就像一位穿着燕尾服的绅士。

冰雪覆盖的南极是企鹅的家园,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许多海岛上,甚至在位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也有企鹅的分布。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却没有一只企鹅。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对此现象有如下的解释:

首先,是炎热的天气阻挡了企鹅北上的路。企鹅的祖先是从赤道以南的区域开始发展起来的。企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呆在南极的冰雪融化水域,或有较冷的水流流经的海域。赤道温暖的水流和较高的气温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使惧热的企鹅不能游过它。

其次,人类的贪欲灭绝了无辜的企鹅。考古学家曾经在北极地区找到过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它们的各种生理结构及行为与现代的企鹅相差无几,研究者称之为“大企鹅”。大企鹅防御能力差,被后期发展起来的哺乳动物大量吞食,而人类又剥夺了它们在北半球最后的生存机会。

大约在1000年前,人们发现了这种大企鹅几乎全身都是宝,而且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于是,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开始对大企鹅进行狂捕滥杀。大企鹅被逼得无处安身,数量锐减,最终走上了灭绝之路。

■ 鸟儿怎么洗澡

和人类一样,为了保持健康,有些鸟儿也会洗澡,以此来清洁自己的身体。我们有时能看到,鸭子和鹅浮在水面上,不时地用嘴梳理身上的毛,它们都是在洗澡。

在冬季,乌鸦和麻雀会把自己埋进雪里进行“雪浴”,即用雪来清洗身上的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