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万事之谜
29132000000006

第6章 找寻失落的文明(1)

■ 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

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的一个城郭小国,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它位于今天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当时那里气候温湿,植被茂盛。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从而使这里成为当时亚洲腹地的一个交通要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楼兰曾起过重要作用。

汉朝和匈奴对楼兰曾反复争夺。然而,到公元4世纪,楼兰国急剧衰亡,最后不知所终。那么,楼兰为何会消失呢?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缺水困境。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也有学者认为,古楼兰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和环境的严重恶化。公元4世纪时,新冰期第二冷期结束,气温急剧升高,降水减少,冰川大量融化,导致严重的旱灾和洪涝灾害频繁出现,迫使居民撤离了那里。

还有人认为,由于古罗布泊向北移动,使得楼兰居民失去了水源,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不得不撤离。

■ 古格王国消失的谜团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城以西18千米的扎布让区象泉河畔,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黏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很难分辨出哪是城堡,哪是土林。每当朝霞初起或夜幕降临的时候,古格遗址便会在土林的映衬下透射出一种残缺美、悲壮美。

古格王国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黄土坡上,地势险峻,洞穴、佛塔、碉楼、庙宇、王宫布局有序,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长空,气势恢弘壮观。一些曾作为居室的洞穴,密密麻麻遍布山坡。这些共同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有大量文物遗存。

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虽然它们已经沉睡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光彩照人。这些壁画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等等,内容十分丰富。透过这些绚丽斑斓的图画,人们不难窥视到昔日古格王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从中去追寻古格兴盛与消亡的历史。

相传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九世赞普朗达玛被杀,其曾孙逃往阿里地区。约公元10世纪,其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1635年,拉达克人(今印占克什米尔)入侵并消灭了古格。

然而,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古格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得异常突然。在今天的遗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10多户人家守着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城市,而这10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

一个兴起于10世纪,创造了700年灿烂历史,经历了16位世袭国王,拥有过10万之众的庞然大国竟然在1635年拉达克人入侵的战争中瞬间灰飞烟灭。它为什么会消失得这样突然?当年10万之众的古格人为什么会无影无踪?这确实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千古之谜。

如今,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浩大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奇的“古格银眼”、无头干尸洞和无数的古物珍宝吸引着考古学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会突然消逝,仍是一个谜。

■ 象雄王朝之谜

在西藏高原,曾经出现过一个古老的王朝——象雄。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为“单同”,它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

据考古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起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比吐蕃更早地与唐朝建立了关系。

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业为主了,而且还兼有农业。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及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

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给世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 北京延庆古崖居之谜

位于北京延庆的古崖居,不算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但对考古学界而言,却是一个充满了谜团的神秘所在。

古崖居地处延庆西北山区峡谷中,共有117个洞穴。它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人洞窟聚落遗址。

峭壁上人工刻凿的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20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2~3室通连;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耳房、廊柱,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宽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马槽、壁橱、烟道等一应俱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

有学者认为,此地是开凿在山上的兵营;另有学者认为,这里是一支少数民族“奚人”的定居地。

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昀带着自己的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考察,他推论古崖居曾是一支矮人族栖息之地,而且这一矮人族曾迁徙于欧亚大陆,在土耳其一带也留有他们的痕迹。由于古崖居内房间高度在1.7~1.8米之间,王昀据此推断其住户身高在1.5~1.6米之间。

对于王昀根据建筑学来推断其住户是矮人族的说法,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除了那些较小的房子以外,也有比较大的房子,那就不排除矮小的房子是给小孩住的可能性。比如非洲部落房子的门就特别小,只有1.4米,但是非洲人的身高并不矮。

此外,另有学者指出,古崖居其实是当年类似于“哨所”的长城附属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现今延庆、怀柔一带山涧东崖壁存有人工开凿的“石室三层”,其具体描述的地理位置和石室形制与古崖居地理、外貌基本吻合。

郦道元当时也提及了“故关之候台”,也就是“旧时居庸关前沿守候瞭望敌情的烽火台”。巧的是,在古崖居附近就发现了类似的烽火台。

孰是孰非,考古学界目前还在争论不休。

■ 尼雅之谜

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为东方“庞贝城”的尼雅遗址。

有学者提出,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介于楼兰和于阗之间,离长安有8820里,住着480户人家,3360口人,养着由将领统辖的兵士500人。这个遥远的精绝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官有民,有兵有将,俨然一个机构完整的王国。可到了东汉时,精绝国被附近的鄯善所征服。

这样的一个小国,在历史上仅有上面的一点点记载,此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么,尼雅就是精绝国的遗址吗?如果是,它又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它为何被埋没于滚滚黄沙之中?为什么璀璨的绿洲变成了死亡的废墟?为此,历史学家们既困惑不解又争论不休。

许多人认为,尼雅之所以被废弃埋没于沙海之中,是因为尼雅人大肆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致使水源枯竭,风沙肆虐,绿洲消失,最终被淹没于茫茫沙海之下。不过也有许多人对此持疑问和否定的观点。

■ 西夏王陵未解之谜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千米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暴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被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是什么?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仍不见分晓。

■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

在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其中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尤其是其中的“七大千古之谜”,更加成为历史和考古的悬案。它们是: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

三星堆文化的来源目前有如下几种说法: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目前仍未有定论。

◎三星堆遗址居民属何种族属?

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是怎样的?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青铜文化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三星堆古蜀国因何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

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也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巴蜀图语”之谜。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标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 亿万年前的人类足迹

现在的考古工作者及人类学家均认为,人类最早出现在两三百万年以前,比这更早的时期,地球则是其他生物一统天下的世界。

然而,许多考古工作者、科学家,却在亿万年前的古老岩石上,发现有人类留下的足迹。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拉克西河河床中发现有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在恐龙脚印化石旁18英寸半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具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迭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把化石从中间切开,还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是仿制品无法做到的,因此它不可能是假冒的。

但是,恐龙存在的时代,几亿年前,地球上根本没有人类,因为人类的出现仅仅是二三百万年前的事,那么,这些“人”的脚印又该是谁留下的?

1930年,美国地质学家包罗博士在肯塔基州的一片暴露于地表的坚硬的沙岩上,发现了一片属于早期人类的脚印化石。脚印中既有左足,也有右足,每个脚印都显示了5个脚趾和独特的足弓,脚印长大约24厘米,宽大约为15厘米,有的脚印甚至还穿着7英寸半长的鞋子。

研究显示,这片砂岩在古代是一个海滩,砂岩大约形成于石炭纪早期,这就是说,早在2.5亿年前,就有一批“人”在这里活动过。

1968年,美国人梅斯特在犹他州发现了一些三叶虫化石。使他吃惊的是,这些三叶虫化石上居然有人的脚印,其中,一只穿凉鞋的脚正好踩在三叶虫上。脚印长26厘米,前端9厘米宽,后跟7.6厘米宽,后跟比前端深0.32厘米,是一只右脚。

专家认为,这个穿着凉鞋的“人”,肯定是三叶虫同时代的生存者。而三叶虫大概生活在距今6亿年前,那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类,甚至没有猴子、熊等与人足类似的动物,有什么类似人的生物,能够穿着这类鞋子或者凉鞋,在地球上行走呢?

类似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不得不使人们感到困惑不解,他们到底是谁呢?

■ 大西洲失落何方

大西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谜。据传说,1.2万年前,有一块沉没、古老而神秘的大西洲。这是一个经历了数十代繁荣,创造过灿烂文化,但不明不白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岛国。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对大西洲有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在直布罗陀海峡之外的大西洋中,有一座很大的岛“亚特兰蒂斯”(即大西洲),亚特兰蒂斯以强大的船队著称。此外,哥伦布在航海的地图中也绘有大西洲。那么,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又是如何毁灭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觅,却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踪迹。

1882年,美国议员唐纳利指出,大西洋中过去的确存在这个显赫的岛国,他认为,位于欧洲以西1200千米的亚速尔群岛,就是这片淹没大陆的唯一尚未沉入大海的一部分。这一结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1958年,有人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海床上发现了许多巨大的几何图形结构,它们是一些长达几百千米的城墙以及沉没的码头和港口。因此,有人认为,巴哈马群岛一带才是大西洲的沉没地。

也有人认为,地中海东部海域的克里特岛也许是大西洲的残余部分,历史上这里诞生过高度发达的文明,也遭受过火山和地震的毁灭。但克里特岛的面积和灾难发生的时间都与大西洲的传说不符。

因此,是否存在过大西洲在目前来说仍然是一个谜。

■ 示巴古王国之谜

在《圣经》中提到的示巴王国,经考古学家验证认为其位于现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濒临红海。

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示巴王国盛极一时,国内盛产香料、宝石和黄金,商业发达,与邻近的以色列、埃及、也门、苏丹等国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