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万事之谜
29132000000032

第32章 特殊的地理现象(1)

■ 会定时喷发的火山

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以北的利帕里群岛中的斯通博里火山,大约每隔10~15分钟就喷发一次,从古到今,一直如此,从未间断过,至今已有2000年之久。

每次喷发时,火红的熔岩小块被抛上几百米的高空,在夜空中显得极为壮观,颜色由鲜红的火花变成白色的云雾,它因此成为地中海航道上有名的“天然灯塔”。由于它高出海面900多米,在海上距离150千米就能看见。

那么这个有“天然灯塔”之称的火山为何如此有规律地喷发?其中的奥秘人们还不清楚。

另外,在亚洲南部的菲律宾群岛中也有一座定时喷发的活火山——马荣火山。

马荣火山坐落在菲律宾最大的岛屿吕宋岛的东南端,海拔2462米,周围占地250平方千米,缓缓的山坡匀称和谐,它的圆锥形外貌要比日本的富士山更为完美,远远望去,就好像是一顶农夫的斗笠,戴在葱绿的椰林稻田之上,好看极了,被人誉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锥。

马荣火山是座活火山,一年四季山端蒸汽源源不绝地从喷口逸出,经常凝成朵朵白云,遮住山头,山顶烟雾缭绕,迷迷蒙蒙。晚间,它喷出的烟雾呈暗红色,整个火山像座三角形的烛座,耸立在夜空中闪闪发光,人们处身其间,宛如进入蓬莱仙境。

当它行将喷发时,火山口会隆隆作响,喷口不时冒出大量气体并夹杂着少量火山灰,有时还伴有轻微地震。

马荣火山的神奇还在于它的喷发很有规律。据记载:20世纪,它的几次喷发时间为1928年、1938年、1948年、1968年、1977年底,大致每隔10年喷发一次,唯独50年代缺了一次。马荣火山为什么每10年喷发一次?而50年代为什么休眠?至今还是个谜。

■ 会“唱歌”的南极冰山

2002年7月至1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南大西洋沿岸的埃克斯特伦陆架冰地区记录地震信号时,却意外收到了异常清晰的声音信号。根据对这些声音信号的追踪,科学家发现了一座长50千米,宽20千米的冰山。

从这座冰山传来的声波频率大约为5赫兹,远远没有达到人耳的听力范围。但科学家加速播放声波录音后发现,这座冰山能发出一种类似大群蜜蜂的嗡嗡声或者管弦乐队演奏前热身的声音。

冰山为什么会“唱歌”呢?

原来,这座冰山与水下山脉撞击并发生缓慢摩擦。当冰山撞击海床时,它就像河中的一座礁石。在巨大的压力下,当水冲过它的表面裂缝和内部孔隙时,它就开始发声了,时起时伏的旋律就如同一首歌曲。

人们此前发现,南极的冰块也能唱歌。科学家指出,南极冰雪经过漫长时期逐渐积累,压实,变成冰川。原来雪花中的气体也被保存在冰中。气泡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高压的气体。当冰块融化时,高压的气泡破裂,便会发出美妙的声音。

原来,神秘的冰雪大陆南极是一个美妙的“歌声世界”。

■ 火焰山“火红”的奥秘

火焰山横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100多千米,宽10千米,高度为400~500米,最高处海拔为851米,很像一条红色的火龙横躺在那里。维吾尔族人称它为“克孜勒格塔”,意思是“火红山”。

火焰山为什么是火红的呢?它真的像《西游记》所描述的那样能喷火吗?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一游,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了。

火焰山全部是由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些砂岩和页岩是距今2.1亿~7000万年的地质时期堆积而成的。那时期,气候异常炎热,堆积的沙石泥土都经过高温氧化,大雨淋溶,形成了大量红色的氧化铁。这些堆积物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褶曲隆起,把氧化了的岩石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沉凹的盆地之中,构成了火焰山山体的火红底色。

当然了,火焰山的火红还有自然环境作衬托。吐鲁番盆地高温火热,焚风盛行,是我国西部“火炉”之一,元代就有人称吐鲁番为“火洲”。

这里的岩石风化、风蚀强烈,山石造型奇特,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山上寸草不生,沟壑滴水不流,山麓沙砾成堆,在一望无际的灰白色戈壁沙滩的映衬下,火焰山红色山体分外醒目。

盛夏时节,晴空万里,气温特高,灼人的阳光照射在火焰山的红色岩石上,红光闪耀,云焰缭绕,好似熊熊烈焰。远眺这赤峰秃岭,好似火焰喷燃,又似火云蒸腾,人们就会把这红色的山看做是喷射着火舌的火焰山。当然火焰山并不能喷火,喷火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一种幻觉。

■ 英国死亡崖之谜

在英国东海岸的东伯恩,有一处风景优美的悬崖峭壁,如刀削般直立海边,崖顶风光如画,绿草如茵,而且俯视英伦海峡,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游览胜地,但也是出名的死亡崖。

多年来,已有上千人从近千尺高的崖顶上情不自禁地跳下。他们不是葬身海边乱石之中,就是被海浪卷走,从未有生还者。

近年来,这个叫东伯恩的地方已成为人们自杀的热门地点。每年有很多美国、法国和荷兰的游客前来游览,他们登上崖顶,面对英伦海峡,眺望烟波浩渺的大海,心情说不出的兴奋,仿佛进入天国。在这醉人的美景中,有人忽然变得飘飘然,情不自禁地想投入崖下大海的怀抱,在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的推动下,纵身跳下悬崖,就此结束生命。有人说,这些游客可能受到魔鬼的引诱才这样做的。

英国的一位心理医生已对很多游客在那里跳崖自杀的事件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发现首宗跳崖自杀的事情发生在1600年,自那以后选择此处自杀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自杀者原是高高兴兴来游山玩水的游客,事先都没有自杀的企图。

他认为很多人是置身于迷人风景之中,心旷神怡之时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难以自制的心理冲动,促成他们自杀的。这时自杀者可能一时意乱情迷,难以自制,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的情况下走上自杀之路。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也可以作出解释,但也有些自杀案例确实令人费解。

几年前,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和他的妻子游览了山崖后,并没有出事。但当他们回到伦敦准备回美国时,教授妻子却独自一人乘火车再到死亡之崖,并从上面跳了下去。这位教授说,他对此无法解释,他和妻子感情一直很好,这次旅行也很快乐,妻子没有自杀的理由。

到底这么多人在此自杀的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个谜。

■ 通向大海的四万个台阶

爱尔兰北部海岸的一个海角,数以万计的多角形桩柱拼在一起成蜂巢状,构成一道独一无二的阶梯,直伸入海,极其壮观。

按照神话,爱尔兰巨人麦科尔砌筑了一条路,穿过大西洋,到达他的死敌苏格兰巨人芬哥尔的根据地。但狡猾的敌人先发制人,来到爱尔兰。麦科尔的妻子骗芬哥尔说,熟睡中的麦科尔是她襁褓中的儿子。芬哥尔听了甚是害怕,担心襁褓中的儿子已如此巨大,他的父亲肯定更加巨大。于是惊惶地逃到海边安全的地方,并立即把走过的路拆毁,令砌道不能再用。

从高空往下望,它确实像沿着275千米长的海岸,由人工砌筑出来的道路,而且还往北延伸150米,进入大西洋。大部分的桩柱都高达6米,有些地方的桩柱还要高一倍多。构成这条路的桩柱约有4万根,全都是形状规则的多角形,大部分是六角形的玄武岩桩柱。而且还很紧密地拼合在一起,要插把刀子进去也很困难。

关于这条砌道是怎么形成的,目前有多种解释。

有人认为是石化了的土林,或是海水中的矿物沉积所致。

今天,大部分地质学家都认为它是源自火山活动。约在5000万年前,爱尔兰北部和苏格兰西部的火山活动开始活跃,地壳上不时出现火山口,涌出的熔岩流遍周围,深达180米。熔岩冷却后硬化,但在火山新爆发之后,另一层熔岩又覆盖在上面。

熔岩覆盖在一片硬化的玄武岩层上,就冷却得很慢,收缩也会很均匀。熔岩的化学成分令冷却层的压力平均分布于中心点四周,因而把熔岩拉开,形成规则形状,通常是六角形。这个过程只需发生一次,使基本形状确定下来,六角形便会在整层重复形成。冷却过程遍及整片玄武岩,因而形成一连串的六角形桩柱。

在首先冷却的最顶上一层,石头收缩,裂成规则的菱形,就像干涸河床上泥土龟裂一样。当冷却和收缩持续,表面的裂缝向下伸展,直达整片熔岩,就把岩石分裂成直立的桩柱。千万年来,海洋侵蚀坚硬的玄武岩柱,造成今天桩柱的高低不一。

■ 永不消逝的石“彩虹”

一座瑰丽的红色砂岩石拱,弯弯架在美国犹他州南部山区岩石间,像是彩虹幻化而成,是世界一大奇观,也是派尤特印第安神话和纳瓦霍印第安神话的中心。

这是天然石拱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它形态优美,长94米,跨越85米的峡谷,那几乎等于四个网球场的总长度。桥底至桥顶高88米,桥身厚13米,宽10米,足以容纳双线行车。

石“彩虹”是纳瓦霍印第安人的圣地,到那里的唯一通道,隐蔽在狭窄的山谷中,艰险难寻。

1910年,美国政府把彩虹桥列为国家名胜,予以保护。1964年格伦峡谷堤坝落成,堤坝拦截河水,蓄成鲍威尔湖,使科罗拉多河水面升高,20千米难以穿越的陆地险径变为易于通航的水路,游人因此可以乘船抵达彩虹桥附近。

■ 冷热颠倒的地方

每当数九寒冬和酷热的盛夏来临之际,爱幻想的人们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季节呀。真是天公作美,遂人心愿,世上竟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地方。

这地方就是位于辽宁省东部的桓仁县境内,令人们叹为观止的“地温异常带”。这条“地温异常带”总长约15千米,从桓仁县沙尖子镇船营沟向西南延伸到宽甸县的牛蹄山麓。

在这块土地上,随着夏天的到来,地下温度便逐渐开始下降。当气温高达30℃的盛夏时,在这里地下一米深处,温度竟至零下12℃,达到滴水成冰的地步。入秋后,这里的气温开始节节上升,到了朔风凛冽、隆冬降临时,这片地区却是热气腾腾,在地下一米深处的温度可达零上17℃。

自1984年8月,桓仁发现异常地温带的消息在《本溪日报》、《辽宁日报》披露以来,国家地震局、冶金部、辽宁省、本溪市和桓仁县的地质部门及新华社等新闻单位,曾多次派人来这里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一系列的仪器测试,并就其成因开展学术讨论,但至今尚未有定论。

有人认为这里地下有庞大的储气构造和特殊的保温层,使地下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从而使地下的温度变化比地面慢得多。冬季,冷空气不断进入储气构造,可以一直保温到夏季才慢慢放出来,而夏季进入的热空气又至冬季才慢慢释放出来。

也有人说,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这里的地下可能有一冷一热两条重叠的储气带,始终在同时释放冷热气流。遇到寒冷季节时,冷气不为人发觉,而热气惹人注目;遇到暑热季节时,则寒气变得明显。

还有人猜测,大概这里地下的庞大储气带上有一些方向不同且会自动开闭的天然阀门,冬天呼进冷气,放出热气,夏天吸进热气,放出冷气……

无独有偶,在河南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个海拔1500米叫“冰冰背”的地方,也是个冬热夏凉的地方。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热气如蒸,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奇花异草,嫩绿鲜艳。

■ 俄勒冈旋涡之谜

美国俄勒冈州格兰特山岭和沙甸之间的地方,有一片似具魔法的森林。鸟儿飞过森林上空时,就开始扑腾起来,好像有一种力量黏住它的翅膀,使它往下坠;马儿来到森林附近,也会惊恐地回避,拒绝朝前走。这片森林的中心就是有名的“俄勒冈旋涡”所在地。

在这片森林中,所有的树木都奇怪地向着森林中心倾斜。森林中心高高的树丛中围着一丛草地,树丛的树叶都不往高处生长。草地所在处是一片低低的山丘,距顶端约10米有一座古老的木屋。

这是古时淘金人住的房子,小房原来建在山丘的顶端,不知何时有了移动。游客一进入小木房内,身子就好像被无形的绳索拽着要向前倾倒,一般斜度达10度左右。如果你想往后退,离开那座小屋,就会觉得有一种力量往回拉你。

在这座木房子里,任何成群飘浮着的物体都会聚成旋涡状。在小屋里吸烟,上升的烟气即使有风也会慢慢地流动,逐渐加速自旋成旋涡状。撒出撕碎的纸片也飞舞成旋涡,就好像有人在空中搅拌纸片似的。

对于俄勒冈旋涡现象的由来,研究者认为是重力与地磁力在配合作怪。据说曾在此地用仪器测出一个直径约30米的磁力圈,它以9天为周期,循着圆形轨道移动。

■ 神秘的九天奇洞

在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区,有一座被誉为世界奇洞之冠的“九天洞”。

该洞的洞穴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分上中下3个主体层次和5层不同高度的螺旋观景楼台。最下层低于地表面400多米。

洞内有36个大厅、3段落差不同的阴河、12条瀑布、5座自生桥、6块千丘田、3个天然湖、10余座洞中山。洞中有黑、灰、黄、白、红、绿不同颜色的石柱、石笋、石花、石人、石兽等,千姿百态,难以名状。

洞口的迎宾厅可容纳2万多人,舞厅的音乐柱可敲击出典雅的探戈舞曲,游客可在此翩翩起舞。

龙宫、玉屏宫,气势磅礴。天柱湖宽而深,游客乘船沿洞壁可观赏翠绿色的毛吸水球、无眼蟋蟀和长60厘米的白毛巨鼠。总之,洞中奇景令人目不暇接。

■ 音响胜地“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

意大利西西里岛上有个叫“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从洞顶到洞底深40米。人在洞顶贴耳附壁细听,可听到洞底人的呼吸声。有人做过试验,在洞底喃喃耳语,字字都被洞顶的人听去了。

据说,古代一个名叫狄阿尼西亚士的暴君,手段残忍,选该山洞监禁政治犯。狱卒伏于洞顶,用耳朵监视犯人的一举一动。犯人间的交谈,对统治者的不满言论,筹划中的越狱行动,一字一句都传到狄阿尼西亚士那里了。

许多义士因为一句话获罪,惨遭处死。后来,犯人只敢细声耳语,但耳语也被狱卒窃听去了。犯人终于明白,囚洞处处有耳朵,只好装哑巴,默不作声,或故意说几句暴君喜欢听的话。山洞也就由此而得名。

■ 千奇百怪的洞穴

音乐洞:在秘鲁普诺省贝列斯塔村有一个会奏乐唱歌的洞穴。清晨,“琴声阵阵”,悦耳动听;中午,“敲锣打鼓”,热闹异常;傍晚,“横笛悠扬”,时高时低。如果阴雨连绵,洞穴就会表演嗓音娇柔的“女声独唱曲”,令人百听不厌。

据分析,该洞的洞顶或另一侧一定有孔或缝隙,平时空气可以流通。早、午、晚时间不同,由于外面空气温度不同和洞内空气形成的风流速度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三层重叠的洞穴:印度安得拉邦贝卢姆村附近,有一座罕见的重叠洞穴,全长2.1千米。这里洞中有洞,一洞套一洞。大洞之中有三层重叠的洞穴。最底层的地洞的尽头是一个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