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万事之谜
29132000000002

第2章 人类文化探源(1)

■ 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争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及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当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了。但是,这些古老的文字之中,哪一种文字出现的时间最早呢?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认为,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物卢克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后来楔形文字的起源。

19世纪法国学者商博良则认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出现于5500年前,它分为表音和表意两大类。由此可见,似乎古埃及的文字比美索不达米亚物卢克的象形文字还早。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则认为,在我国仰韶文化的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这些陶器上的几何刻痕都是单个的符号,有类似笔画的结构。

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些文字就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因为它们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了。

■ 汉字起源之谜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而我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中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近年,由于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已经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的新线索。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发掘报告,便初步指出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

1984年到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几座墓葬中,出土了三片刻有符号的龟甲和一件有符号的石器。符号的形状,和商代甲骨文很相似。遗址年代要早于公元前5500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奴隶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 楼兰文字之谜

从考古发现看,楼兰人使用的官方文字是怯卢文。怯卢文属于腓尼基字母体系的拼音文字,是从阿拉美文演变而来的。

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怯卢文,是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阿育王颁布的摩崖法敕。1世纪前后,中亚贵霜王朝曾将其作为官方文字之一。2世纪以后,贵霜碑铭逐渐采用波罗谜文,以后,随着王朝的灭亡而被废弃了。当怯卢文在阿富汗等地趋于没落之时,却在我国古代于阗、鄯善、疏勒、龟兹等王国里被沿用下来。

就目前发现的怯卢文简牍数量而言,在我国新疆发现的材料最多,也最系统和完整。为什么楼兰王朝使用这种在中亚已经绝迹的文字?

由于解读怯卢文有一定的难度,并非所有的资料都得到了释读,已释读的内容也有争议。可以肯定,要完全了解楼兰文化的内涵,全面解读怯卢文资料是一个关键。

当然,楼兰发现的怯卢文只是一种宗教和官方用语,并不是生活语言。他们本族人讲的语言是吐火罗语,这也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早已成为“死语言”。

■ 石鼓文之谜

唐代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出土十块鼓形石,每块石上均刻有四言诗一首,由于诗歌内容多记录和歌颂渔猎之事,又由于石形如柱础,故又称“猎碣”。石鼓文在文学、历史学、书法诸方面,均有很高的价值。宋人为使石鼓文字免受损害,曾填嵌金泥加以保护。

金人获得后剔去金泥进行拓印,辗转流传至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石鼓文系何国文字?作于什么时代?长期以来成了难以解答之谜。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和张怀瓘《书断》等,都认为石鼓文系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可是,遍考史书,未见有周宣王在岐阳田猎之事,似与刻诗内容不符。

武亿《金石跋》认为,石鼓文作于汉代,唯一的理由是石鼓文提到天子驾六马,而汉代天子有驾六马之制。可是,他忘记了秦代亦数尚六,亦有皇帝驾六马之制。

清人俞正燮《答成君瓘书》指出,石鼓文作于北魏。还有人认为石鼓文来源于北周。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石鼓文是秦国的器物。此说又有秦襄公、文公、穆公、灵公、惠文王至秦始皇之间等数种主张。

总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探索石鼓文制作年代与创于何地的问题,看来还大有研究发展的余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还有种种“新说”问世。

■ 拉丁字母表产生之谜

拉丁字母表是罗马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由于拉丁字母表的产生,罗马人不仅把拉丁语和拉丁文化普及到当时多民族的意大利全境,而且加速了此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罗马化进程。

进入中世纪以后,拉丁字母表被广泛利用。由于拉丁字母表比其他语言文字的字母表具有更多的优点,我国现行的拼音文字也借用了拉丁字母。

关于拉丁字母表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见解。

一种见解认为,希腊字母诸分支中有两个最大的分支:一是西里尔字母,9世纪时圣西里尔(约826~869年)和圣美多迪乌(约815~885年)根据安色尔体希腊文所创制;另一个是埃特鲁斯坎字母,产生于公元前9世纪或前8世纪初,通用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人中,传留有许多铭文,但大都未被释读。

西里尔字母后变为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诸民族的文字。同时,埃特鲁斯坎字母表则发展成拉丁字母表。古典的拉丁字母表当直接来自埃特鲁斯坎字母表,其受希腊字母表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最初的拉丁字母表有20个字母(ABCDEFHIKLMNOPQRSTVX),直接来自坎帕尼亚的库迈城的希腊字母表。拉丁字母表之所以有此种起源说,是因为某些拉丁字母的古老形式与库迈字母表相对应的字母形式非常相似。

鉴于上述分歧和当今证据的匮乏,拉丁字母表产生的两种可能性均不能排除。

■ 男人读不懂的江永“女书”

湖南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乡及邻近一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着一种特殊的文字。这种字的字形结构有的近似甲骨文和篆文,有的则与现代楷书相同。书写方式一般是用毛笔蘸墨将字写在纸上、布上或扇面上,自上而下,从右向左,字形倾斜,呈菱形。它记录的是一种方言土话。更为奇怪的是,这种文字只在妇女范围内使用,因而被称为“女书”、“女字”。

女书,严格讲应称为“女字”,即妇女文字,是一套奇特的汉字。它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的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女书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至今仍在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

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经过研究,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700多个,其中借源于汉字而造的占80%,暂不明来历的自制字仅占20%。女书字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颖。乍看上去,好似甲骨文,又有许多眼熟的汉字痕迹。

关于女书所记录的语言,近几年经过语言专家的调查研究确定,它既不是湘语、西南官话,也不是瑶语,而是一种汉语土话。与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是,女书是一种单音节音符字的表音文字。

女书是当地乡村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文化工具。女书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基本用于创作女书作品、记录女歌,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每篇长的可达四五千字,短的只有几十字。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手写本、扇面、布帕、纸片上。

女书具有文字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因而被国内外学者叹为“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文字史上的奇迹”。

女书是如何产生的呢?没有人知道答案。

它有可能是和汉字同样古老,在长江流域南方民族中早已存在的原始文字。有的“女书”字形与甲骨文相类似,有几例形义也相同,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同一渊源的缘故;“女书”也可能是瑶文取汉字构件做基础而创造的。总之,目前还没有定论。

■ 印刷术是怎么传到西方的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早在公元7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印刷术。在这之后,印刷术陆续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至14世纪末,欧洲就开始正式采用这一技术。那么,印刷术是如何传到西方的呢,史学界对此历来争论不休。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古代居住在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的回纥人,即今天的维吾尔族人传播的,时间约在公元13~14世纪。

第二种说法认为,印刷术传入西方是在元朝(公元1271~1368年)初年,通过西征的蒙古军队中的印刷工匠传入所征服的欧洲国家。

第三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波斯(今伊朗)传播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在1221年攻占波斯后,印刷术随后也传到了波斯及阿拉伯等国,然后再传入西方。

第四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十字军东征而传播的。1096~1270年,欧洲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征,把大量的中国印刷品带到了欧洲,也带去了有关的技术。

第五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俄罗斯传入的。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俄罗斯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印刷术可能是先从中国传入俄罗斯,再由俄罗斯传入了欧洲。

这些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定论。

■ 陶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制陶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制陶时,首先需要采集一些特别的黏土,对黏土进行化学处理,并加入特殊的材料,处理过的土经机器压模或手工捏制,制成各种形状,然后将其放置在高温炉中加热,直至成形,最后再上釉。这样一件陶器就做好了。

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陶器是在6000年前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时期,而且此时的品种极为丰富,这表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

但是,陶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发明者又是谁?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的陶器是由神农氏制造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孔子《逸周书》记载,神农氏使用了陶器耕田。当然,神农氏是否确有其人,人们还在探寻之中,但是古人曾用陶器作为农耕用具却是事实。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燧人氏制造了陶器。据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燧人氏是否有其人同样值得怀疑,但是陶器发明在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时期,这种说法却有可能是真实的。

第三种说法是虞舜发明了陶器。《史记》中就有虞舜在河滨制陶的记载,这种说法看来比较可信。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指出,陶器并不是具体某人发明的,而是无数先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改进的产物。

■ 古代火箭是哪国发明的

古代也有火箭,古代的火箭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在古书中,拜占庭皇帝的御用军队和南宋时期的采石矶之战,都有过使用火箭的记录。

那么,火箭又是哪国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有好几种说法。

有人认为火箭是印度人发明的。在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出现了两个单词“vana”和“bana”,根据书中某些段落的描述,“vana”和“bana”是一种靠火焰推进的武器,被翻译成“火炮”、“火枪”。如果“vana”和“bana”的确指的是一种“火炮”或“火枪”,那么,印度早在公元前300年便发明了“火箭”。

另一种说法是,火箭起源于中亚。据史料记载,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在6世纪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希腊火”(靠燃料推进的火箭)。而宋代史书中也有记载,说火箭在隋唐以后自西域传入了中国。

最后一种说法是,火箭的发明国是中国,这种说法看起来更具说服力。因为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因而只有中国最具备制造火箭的技术前提。

但是中国人究竟是在何时发明了火箭?对于这一点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宋史》中记载的公元969年左右冯继开使用的武器便是火箭;还有人认为《金史》中记载的一种能将火射出十余步远又能自身升起的飞火枪才是中国发明的火箭。

关于到底是哪个国家发明了最早的火箭,学者们争论不休,迄今为止仍还是一个让人无法猜出的谜。

■ 算盘起源之谜

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人们往往还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认为算盘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然而,算盘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从清代起,就有许多算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算盘的起源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人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其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14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里面的文字,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珠算的记载。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此书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做加减法的简单算板,与后来出现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语。

二是清代学者钱大昕等人主张的元明说,即算盘出现在元朝中叶,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宋末元初人刘因的《静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这可算是算盘在元代出现的明证。

至于明朝,永乐年间编的《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规格、尺寸,还出现了徐心鲁《算珠算法》、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等介绍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盘在明代已被广泛使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