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69

第69章 事物规律(3)

老婆婆看了看李白,一边磨动大铁棒,一边语藏深意地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更觉得奇怪了,就又问道:“这根铁棒太粗了,您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把它磨成绣花针呢?”

老婆婆非常严肃地对李白说:“这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啊!”

李白是个聪慧之人,细细一想,觉得这话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于是向老婆婆深深行了个礼,回家继续读书去了。众所周知,李白能够成为满腹学识之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幼时读书功夫极深。

◎成语释义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功。亦称“铁杵成针”。

◎故事出处

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卒业。”

螳臂当车

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位名士颜阖,非常有学问。一次,他来到卫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卫灵公很喜欢饱学之士,想请他担任自己的儿子蒯瞆的老师。蒯瞆在卫国可谓臭名远扬,他凶残成性,经常无故杀人。很多卫国人都害怕他。

颜阖对自己能否胜任蒯瞆的老师一职,非常没有信心,就找到卫国大臣蘧伯玉,请他给自己指出一条明路。

蘧伯玉对颜阖说:“就凭你这点本事,也想去教蒯瞆?如果你真想成为此人之师,就要处处谨慎,不要冲撞了他,否则他就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把你给宰了!

你知道螳螂吗?有一天我乘坐马车出去办事,路上有一只螳螂高高地举起两只前脚,向马车的轮子直扑过来。虽然车轮子比螳螂大几十倍,但螳螂毫不畏惧,根本没有想到后果。结果,它就是因为不自量力,被车轮子碾得粉碎。

如果你也想不自量力一把,去接近暴虐成性的蒯瞆,会和螳螂挡车有一样的结局!”

颜阖听了这一番话,吓得浑身是汗,再也不敢接受卫灵公给的差事了,而且尽快逃离卫国。等到他出了卫国的边界,一颗心才稍微安定下来。

再说无法无天的蒯瞆,因为整天胡作非为,招惹是非,终于被人杀死。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

◎故事出处

《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出处译文

你不知道这只螳螂吗?愤怒之下全力伸展它的臂膀来阻挡车轮,却不知它不能胜任(这件事)。

当局者迷

唐朝时候,大臣魏光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请示将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礼记》列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唐玄宗觉得这样做很好,就派元澹等人仔细校阅,把新的注解加上去。

但是右丞相张说却觉得,原来的《礼记》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实在没有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版本。唐玄宗很信任张说,就说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但是元澹认为应该改换版本。为了让唐玄宗支持他,他写了一篇名为《释疑》的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释疑》一文,运用了主客对话体的形式。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版本与魏征整理修订的版本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主人则答道:“戴圣编纂的那个版本从西汉时一直使用到今天,有许多人进行修订、注解,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有很多处,魏征正是觉得这种情况不利于学习,才进行了重新整理,没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用新版本。”

客人听后,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是呀,这和下棋有相似之处,看棋的人清清楚楚,下棋的人反倒非常糊涂。”

◎成语释义

原意是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后来常用来比喻当事人容易陷入主观片面而犯糊涂。当局者:原指正在下棋的人,后指当事人。

◎故事出处

《新唐书·元澹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

◎出处译文

“下棋的人糊涂,旁观的人却是清清楚楚。”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齐人孙膑和魏人庞涓都拜鬼谷子为师,向他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大将,妒忌孙膑的才华,就把他骗到魏国,去了他的髌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涂了墨。孙膑受到这般羞辱,就一心想报仇雪恨。

后来,孙膑做了齐国的军师,与大将田忌一起,统率五万雄兵攻魏救韩。他们指挥军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逼,想让庞涓从韩国撤兵。

果然不出所料,庞涓生怕大梁有失,就从韩国撤离,准备与孙膑决一死战。等到庞涓回国之时,齐军已进入魏国领土。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非常勇猛凶悍,他们根本看不起我们齐国的军队。会用兵的人,要顺着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引诱他们进入圈套。”

于是,孙膑定下减灶之计,把吃饭的灶造得越来越少,故意制造出齐国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庞涓中了孙膑的圈套,以为齐军兵力不足,就索性留下步兵,只带精锐部队快速前进。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并在一棵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

庞涓带领军队追到马陵,发现树上有字,就点明火把来看。这时,齐军向魏军乱箭齐发,魏军死伤者不计其数。庞涓身中六箭。

庞涓面对兵败如山倒的惨状,知道已不能挽回,只得拔剑自刎。孙膑见庞涓已死,当年的大仇终于得报,心中格外欢喜。

◎成语释义

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向好的方面引导。因:顺着。势:趋向。利导:引导。

◎故事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出处译文

懂兵法的人都会顺着战争发展的趋势向好的方面引导。

兼听则明

唐朝太宗时期,大臣魏征直言敢谏,天下人都很佩服他。有一天,唐太宗问他:“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怎样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而不犯糊涂呢?反过来说,办了错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魏征稍微想了一下,就回答道:“您应该听一听各方面的意见,这样一来,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正确的了。如果你只想听信某位臣子的一面之词,那就会因为思路片面而把事情办糟。”接着,魏征又举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指出如果一个君主只听片面之词,就会变得非常愚蠢。

他说:“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结果招来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之言,结果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之言,结果造成了彭城阁之变。与之相反,如果多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祸害,少办糊涂事。”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觉得他的话非常在理,于是不住地点头说:“你说得太好了!太精彩了!”

◎成语释义

要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兼:同时,多方面。

◎故事出处

《资治通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处译文

皇上问魏征:“怎样才会明智清醒,怎样就会愚昧糊涂?”(魏征)回答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会明智清醒,偏信一方面的话就会愚昧糊涂。”

图穷匕见

战国末期,秦国的力量最强大,想吞并诸国,统一天下。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秦王对他非常不好。他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就想办法逃出秦国。回到燕国后,他一面积极训练士兵,准备抵抗强秦,一面又物色勇士,准备刺杀秦王。

后来,秦国消灭了韩、赵诸国,对燕国虎视眈眈。太子丹感到国家很快就保不住了,就恳求勇士荆轲实施刺杀计划。

当时,秦王杀了大臣樊於期的满门,而樊於期跑到了燕国。秦王还极想得到燕国的督亢,好占据有利地形,展开下一步行动。荆轲为给自己创造接近秦王的机会,就劝樊於期自杀,准备将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太子丹也把督亢地图给了荆轲。

由于太子丹的一再催促,荆轲只得仓促上路。临行前,他与太子丹在易水诀别,荆轲唱着歌,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着筑,人们听到慷慨悲凉的曲调,心中无不百感交集。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礼物来到咸阳,求见秦王政。秦王政听说自己所恼恨的樊於期死了,督亢也将归他所有,心里非常高兴,就在秦宫的大殿接见荆轲。接见时,荆轲的副手秦舞阳被秦宫的威势吓得惊慌失措,荆轲沉着地令他下殿,自己继续与秦王周旋。

荆轲当着秦王的面,将督亢地图缓缓展开,地图快到尽头的时候,紧藏在里头的匕首终于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举起匕首就刺。可是在情急之下,他没有刺中,秦王政挣脱他的掌握,在情急之下却拔不出宝剑,吓得他绕着柱子奔逃,荆轲在后紧追不舍。

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没有对付刺客的经验,个个惊慌失措,不知怎样才好。按照秦国法律,大臣上朝时不得带寸铁上殿,而军队只能在殿下守卫,没有命令绝不能上殿。

就在这危急关头,秦王政的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用药袋击打荆轲。秦王政忽然拔出剑来,刺中荆轲左腿。荆轲狂笑一声,将匕首向秦王投掷过来,但没有刺中秦王,钉在了铜柱之上。秦王命令军队上殿,将荆轲擒住。荆轲毫不畏惧,反而大声骂道:“你这个暴君,你这个暴君……”

结果,秦王政下令将荆轲以酷刑处死,荆轲的血染红了法场,让人心中暗暗为之叹惜。

◎成语释义

将图展开到尽头,匕首就会露出来。常用来形容形迹败露,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就显露出真相来。亦称“图究匕首见”。

◎故事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见。”

◎出处译文

荆轲取图献上,慢慢将图展开,图展完后匕首就显露出来了。

水至清则无鱼

汉明帝十六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联络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同汉朝和好,汉和帝即位后封他为定远侯。汉和帝十一年,班超已经七十岁,他在西域写信给和帝,要求回国,他妹妹也写信给汉和帝,请求让班超回来。

汉和帝终于另派中郎将任尚接替他,班超得以回到洛阳。在交接时,任尚向班超询问西域的情况,并请教如何开展工作。

班超说:“我年老失智,你肯定能当大任,功业要超过我。你一定要我讲,我就说几句吧。西域人不懂中原文化,他们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也不一样,有些人生性野蛮,很难教养。而边境的士兵也大都因为犯了法才送到西域驻守。

依我看,你这个人性子比较急躁,待人过严。要知道,水太清澈了,就没有大鱼;当领导的太精明了,底下的人就怨恨。你应当宽容别人的小错,不要在小是小非上纠缠。”

回到洛阳不久,班超去世。对于班超的这些劝告,任尚没有放在心上。他对左右说:“我本以为班超有什么高见,结果都是些平常道理。”他不听班超的忠告,采用欺压办法,以致丧失人心,使自己与西域人以及手下的关系越来越坏。

这样一来,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反对朝廷,任尚受到惩处。后因邓太后采纳了班超儿子班勇的意见,西域才与汉朝恢复了关系。

◎成语释义

比喻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

◎故事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出处译文

你这个人性子比较急躁,待人过严。要知道,水太清澈了,就没有大鱼;当领导的太精明了,底下的人就怨恨。

解铃还须系铃人

南唐时金陵清凉寺(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遵守佛门戒规,对寺里的事务也不过问,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住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

法眼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认为法灯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成语释义

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

◎故事出处

宋朝释惠洪《林间集·法灯泰钦禅师》:“‘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钦曰:‘系者解得。’”

◎出处译文

“老虎脖子上的铃铛,有谁能解开?”法灯泰钦禅师说:”谁系上去的,谁就能解开。”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元朝末年,杭州城里有一个小贩,专门贩卖水果。他贮藏的柑子,就算存放一年多,历经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拿出来卖时,其外表仍然与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果实一般无二,金黄油亮,非常可爱。只是,一旦把皮剥开,人们就会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实在难以食用。

当市场不再有柑橘之时,这小贩就把自己贮藏的柑子拿出来卖。虽然价钱比平时要贵十倍,可是人们就想尝个鲜,也就不在乎价格贵贱了。

一次,刘基路过小贩的摊位,见这柑子非常可爱,也买了几个带回去品尝。

回家以后,刘基把柑子皮剥开,发现里面实在太糟糕了,不禁生起气来。于是,他拿着柑子找到小贩责问,问他为什么欺骗顾客。

没想到,这位卖柑子的小贩却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若无其事地答道:“我向来靠卖这种柑子来养家糊口,那么多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人找我理论,也就是您一个人对我不满意。现在世界上骗子实在太多了,我如果和他们比起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请问,那些佩带兵符、坐在虎皮交椅上的武将,虽然表面上威风凛凛,难道他们真对兵法有研究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穿宽大朝服的文官,虽然表面上气宇轩昂,难道他们真知道治国之术吗?

天下到处是造反的群众,他们不能压服;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为所欲为,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

他们一个个高高在上,住着华美的房屋,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大马,哪一个不是伪装出一副堂堂正正的样子?其实,他们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你想解决社会问题,这是好事。但你为什么看不到那些达官显贵,偏偏跟我的蜜柑过不去呢?”

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刘基觉得他说得有理,也就不再责怪他了。

◎成语释义

外表非常漂亮,像金玉,内里却是破烂的棉絮。比喻虚有其表,实质很坏。

◎故事出处

明朝刘基的《诚意伯集·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出处译文

“他们一个个坐在高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着琼浆玉液,吃着山珍海味,表面上高高在上,其实真是这样子吗?他们又有哪一个不是外表漂亮,内里破烂呢?”